于無疑處品細節(jié) 武漢市洪山區(qū)長虹中學 高建輝 郵編 430064 在課文中,常常有一些不為大家所關注的細節(jié),如果能將這些細節(jié)挖掘出來,細細加以品味,那么我們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了。 一、 挖掘細節(jié),品味情節(jié)安排之妙。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大家喜愛的一篇文章,這生動地寫出了林沖由委曲求全到被逼造反的過程,深刻地反映了"官逼民反"的主題。我們在閱讀時,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高太尉是怎樣一步步迫害林沖的,也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林沖性格轉變過程,并且還會去品味文中描寫風雪的妙處。但是我們很容易疏視文中的一個地方,即山神廟。林沖為什么能在山神廟中完成一生中性格與命運的重大轉變呢?是作者刻意安排林沖在此殺死仇人陸謙等人嗎? 我們先來看看文中幾個主要地點的方位吧。林沖因白虎堂事件被誣陷而發(fā)配滄州,后又接管草料場。小說通過管營之口不經意間介紹了草料場與滄州之間的地理方位:草料場在滄州以東十五里。接管草料場以后,又由老軍引出另一個重要地點:市井。文中借老軍之口介紹道:"你若買酒吃時,只出草場投東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可見市井又在草料場以東三二里地。林沖去市井買酒和牛肉時經過了一座山神廟,文中只用了很簡潔的語言作了交待:行不了半里多路,看見一座古廟,可見山神廟是在草料場去市集半里地了。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圖形來表達三個地點之間的關系。 滄州 ___ 15里_____ → 草料場 半里 → 山神廟 2 里左右 → 市集 陸謙等人先是在滄州城里小二的酒店里密謀害林沖,可以想見他們也必然在滄州城里藏身。他們一行三人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由滄州到草料場放火,按道理應該返回滄州城里才對,似乎犯不著再往東走幾里地去被林沖殺死。那為什么他們放火后又偏偏到了山神廟呢?原來陸謙并不滿足放火燒了草料場,雖然這樣無論如何都能置林沖于死地,而是想等林沖被燒死后再撿一兩塊骨頭好向高俅交待。但當里風雪實在太大(前面的情節(jié)中作了多次交待),所以他們必然要找一處遮蔽風雪的地方。從林沖因房子被雪壓垮而到山神廟過夜的情形來看,此地一定比較荒涼。陸謙等人要想在這樣一個漫天風雪的夜晚既躲避了風雪又看到火燒草料場的情形,山神廟無疑是最好的去處了。正因為這樣,林沖才能聽到敵人的驚天陰謀,才能在山神廟前完成一生中性格與命運的轉變。 從這個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品味到作者安排情節(jié)的妙處。文中看似漫不經心的介紹,原來卻為后面的情節(jié)作了充分的鋪墊。 二、 挖掘細節(jié),品味刻畫人物之妙。 《牡丹亭.閨塾》中,閨塾先生陳最良向杜麗娘和春香解釋《詩經》,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解釋成幽閑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來求他。而在課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第四冊課本)的下面,有對這句詩最通行的注解:窈窕,美好。逑,配偶。意為那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為什么陳最良不按《詩經》的本意去解釋呢?難道是他不知道這句詩的本意嗎?當春香問他"為甚么好好的求他?"時,他卻惱怒地斥責道:"多嘴!"作學生的不懂就問,似乎用不著斥責吧。 如此看來,陳最良身上透著一種古怪。下面的情節(jié)讓我們可以感受到陳最良古怪的根源了。當杜麗娘要求他把詩經的大意敷演一番時,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只‘無邪'兩字,付與兒家。"原來如此,他是怕按《詩經》的本意去解釋,會使杜麗娘和春香往男女愛情上去想,會使主仆二人春心萌動。而他這樣做,其實根源還不在他。他受命于杜麗娘的父母,必須用封建禮教來訓導和約束杜麗娘,所以他可以歪曲《詩經》本意。怪不得,當春香問他"為甚么好好來求他"時他會惱羞成怒了,因為再往下解釋時,就涉及到男女戀情了。 從陳最良解釋《詩經》這個細節(jié)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滿腦子封建禮教且酸腐氣十足的老先生的形象。 《孔雀東南》中也有一個容易為人忽視的細節(jié),那就是劉蘭芝的三次流淚。按平常人的理解,焦母要休掉兒媳婦,劉蘭芝可以在焦母面前流淚以博得婆婆的同情,可以在丈夫面前流淚,以換取丈夫對自己的支持,可以在能左右自己命運的哥哥面前流淚,然而詩歌并沒有描寫她在這些人面前流淚,卻重點描寫了她與小姑作別時"淚落連珠子""涕落百余行",這是她的第一次流淚。第二次流淚是縣令派媒人到她家來替其三公子求婚時,她在母親面前含淚拒絕。第三次流淚是在出嫁的前一天,此時她已決定要用死來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劉蘭芝的三次流淚,場合不同,面對的人物不同,流淚的情態(tài)也不相同,但從中卻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剛強、對愛情執(zhí)著的性格特點。 三、 挖掘細節(jié),品味作品結局之妙。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篇小說的高潮部分是杜十娘將價值無窮的百寶箱打開,將箱中無數的金銀珠寶投入江中然后抱著寶匣投江自盡。杜十娘的死讓人哀嘆良久,她對真愛的苦苦追求竟然落得如此結局,讀者的一腔怒氣恨不得全都傾瀉到李甲的身上。讓我們來看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之時,作品是如何描寫李甲的吧感受吧。 在小說高潮部分,文章一共兩次寫到李甲。當杜十娘欲把最后一個匣子中的夜明珠、祖母綠、貓兒眼等諸寶物投到江中時,文章描寫李甲"不覺大悟,抱持十娘痛哭"。接著十娘怒斥了孫富"破人姻緣,斷人恩愛"的行為,譴責了李甲有眼無珠、背信棄義、辜負了自己的一片真情。這時在眾人的唾罵中,文章又一次描寫了李甲 "又羞又苦,且悔且泣,方欲向十娘謝罪"。杜十娘的心已碎了,夢已破了,她帶著無盡的痛苦,失望地跳入冰冷的江水中,只留下后悔不已的李甲。 假如杜十娘沒有了百寶箱,李甲會后悔嗎?相信每個讀者都扔搖頭。他將杜十娘以一千金賣給了孫富,說明這筆錢在他心中的份量勝過了他與杜十娘的恩愛了,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向那個注定會反對他與杜十娘的婚事的父親有一個好的交待了。一份情感換來一份友誼(他可是真心對待孫富的),換來一筆財富(對于落魄書生而言,千金可謂多矣),換來老父的理解,李甲還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可是杜十娘偏偏有個百寶箱,百寶箱中偏偏有價值連城的珠寶,李甲不后悔才怪。 杜十娘一次凄美的跳江使小說達到了高潮,但那個腸子都悔青了的李甲似乎還不知所措的留在江邊,留在人們的心目中,給人鄙夷,讓人唾棄。就小說而言,這個高潮也就是結局(小說最后寫孫富暴死、李甲得重病只是小說的尾聲),而這個結局卻能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讓人回味無窮。 《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促織》的結尾同樣能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作者本來是要批判封建社會的黑暗,為什么又在文章中安排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呢?如果在文章的結尾安排成名被逼死去家破人亡不是更能表現社會的黑暗,底層人民的無助嗎?再一細思,不禁拍案叫絕。聯想作者身世,他才華出眾而屢試不第,那么那些身居高位或有財有勢的又是一些什么人呢?我們不正可以從成名的發(fā)跡中找到答案嗎?原來這個喜劇性的結局中蘊含著作者多少感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