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張琳|一個教練的自我修養(yǎng)14:成為教練式父母,你準備好了嗎?

 靈石水華 2016-08-16

【德不孤 必有鄰】


作者:張琳/【又見彩虹門15】


 

■■■■

本文作于2015-11


如果家有青少年,身為父母,如何才能運用教練的基本溝通方式與孩子做有效的互動呢?


美國心理學家Lerner等人提出過5C的青少年人格塑造理論,5C是自信,能力,性格,愛心,連結(jié),后來發(fā)展為6C,增加了貢獻。無獨有偶,領(lǐng)導力專家Barry Posner提出領(lǐng)導力的五大要素:以身作則,共啟愿景,挑戰(zhàn)現(xiàn)狀,使眾人行,激勵人心。兩者的相通之處在于,后者恰可成為培養(yǎng)6C青少年的父母所必備領(lǐng)導力的參照。


父母的以身作則首先是孩子最直觀的榜樣,從品行到生活習慣,從待人接物到為人處世,從價值觀,道德觀到信念和信仰,孩子最初的參照系,模仿對象以及交流伙伴皆為父母。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提出:“青春期的一個目標是面對這樣一些挑戰(zhàn):控制能量和成功指導這些能量的走向”。我想這段話同樣適用于青少年。而孩子在學習控制能量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強自我認知,同時也開始學會調(diào)適情緒,接納自己和他人,面對壓力并冷靜處理紛繁復雜的局面和一觸即發(fā)的焦慮情緒。那么,這個時期的家庭愿景之一就是幫助孩子樹立自我同一性,培養(yǎng)健全的6C人格。


父母在幫助孩子指導能量走向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關(guān)鍵作用。這需要父母具有極大的耐心和必要的溝通技巧。耐心源于愛和接納,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與生俱來的能力和初心,而接納則不太容易,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求父母可以接納自己。


什么是接納自己呢?簡而言之接納自己就是允許自己不完美,可以軟弱無助,愿意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并通過培養(yǎng)同理心去理解和包容他人(張琳|一個教練的自我修養(yǎng)03:接納自己才可以欣賞他人 )。具有自我接納的父母在面對青少年期的孩子時更樂意去試圖理解孩子,哪怕孩子遇到暫時的挫折,情緒沖動,做事魯莽,也可以耐心開導孩子,輔導孩子,陪伴孩子,一起跌跤,再一起爬起來。


當孩子長成青少年,父母們也恰來到了是人生的中年時期,這其中許多人,特別是在企業(yè)擔任要職的朋友,往往由于工作繁忙壓力巨大身心俱疲而缺乏對孩子的足夠關(guān)心和陪伴,面對孩子想要溝通的問題沒有耐心,無法做到心平氣和,久而久之孩子想要傾訴的念頭慢慢消失,轉(zhuǎn)為向同齡人或者其他可以傾訴的對象吐露心聲。為人父母此時如果還不能看清自己在家庭中特別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今后的人生歷程中,也許就再也不是孩子分享喜悅和訴說煩惱的首選溝通對象了。


還有的父母雖然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責任,愿意與孩子交朋友,卻常常用無助于孩子傾訴的評判、說教、掌控、擔心的方式去溝通,以至于孩子在父母面前總是被當做小孩子看待,感受不到自己獨立意識得到認可和欣賞,久而久之,他們在父母身上汲取不到足夠的正能量和陽光雨露,漸漸地也會疏遠父母,躲進自己的角落,或者去家庭之外尋找渴望的陽光和欣賞的眼光。


幾年前,我開始在課堂上輔導學員運用他們學到的教練談話技能互相梳理自身遇到的困惑,學員們不僅僅是回到工作崗位加以實踐,還嘗試把學到的溝通方式帶回家庭,很多人反饋說與孩子溝通時明顯更有耐心,他們自己更懂得傾聽,也更愿意放下評判和高高在上的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了。與此同時,孩子的分享和傾訴意愿也得到提高,因為他們渴望的來自最親愛的父母的陽光雨露又重新回到家中。


  三個階段  

成為教練式父母

 

做一位青少年的教練式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需要走過三個階段,并且要不斷找到最適合的狀態(tài)和談話方式。


  • 第一階段:放下身段,學習傾聽和回應,與孩子建立信任

  • 第二階段:積極參與,適當認可和鼓勵,成為孩子的成長伙伴

  • 第三階段:提問啟發(fā),接納和化解各種情緒,成為孩子的教練

 

很多有經(jīng)驗的父母經(jīng)歷了十幾年為人父母的經(jīng)驗積累,已經(jīng)非常明白前兩條如何可以做到,首先從內(nèi)心深處先要放下“掌控欲”和“說教欲”,繼而轉(zhuǎn)化為“好奇心”和“欣賞心”。


放下意味著不再試圖給孩子設置自己認為合理的目標和期望,不再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人去比較,不再不耐煩地催促孩子去做還沒有準備好的事,不再嘴上不說但語氣語調(diào)和身體語言還沒有轉(zhuǎn)變。這個階段可以通過與觀察孩子對自己的敞開程度來判斷是否真的做到位了,而且父母一定要都做到,不然是沒有實質(zhì)性的改變的。


鼓勵孩子的話要針對行為做具體的反饋和鼓勵,而非容易審美疲勞的千篇一律的贊美,比如“太棒了”等等??梢試L試著這樣說:“我覺得你最近房間整理得比以前干凈了,這樣我們家看起來也更漂亮整潔了,謝謝你!”


第三階段做起來有一定難度,主要是我們平時說話以陳述句為主,引導和啟發(fā)式的提問比較少。對于還沒有系統(tǒng)化學習教練技能的朋友,可以嘗試用最簡單的四段式對話法。

 

  1. 能不能跟我說說,發(fā)生了什么事?

  2. 這件事已經(jīng)發(fā)生了,現(xiàn)在回頭去看,你感覺怎么樣?

  3. 這件事對你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4. 你想下一步具體做些什么嗎?

 

案 例  

一天,住校的小明回家過周末,晚飯時有些悶悶不樂。(吃飯時不適宜展開教練式對話,洗澡和上廁所時也不適宜。)


晚餐后,爸爸提出全家人去小區(qū)門口剛開業(yè)的一家冰淇淋店坐坐,媽媽馬上附和,情緒表現(xiàn)出歡欣鼓舞。(注: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越像雙胞胎越好,思想,情緒和行為盡量都保持“神同步”。)


到了冰淇淋店,爸爸選了一個安靜的位置邀請媽媽和小明坐下,并依次請媽媽和小明點各自喜歡的冰淇淋口味,隨后爸爸自己也點好了。(注:這是重要的談話前鋪墊,自然而然地讓全家沐浴在和諧溫暖的氛圍中。)


好吃的冰淇淋來了,一家三口有說有笑地開始品嘗,爸爸和媽媽輪流講幾個一周以來輕松的小故事,也發(fā)了幾個不痛不癢的小牢騷。(注:大家開誠布公地分享,有開心的事,也有不爽的事,創(chuàng)造一個我們一家人可以暢所欲言的氛圍。)


爸爸關(guān)切地看看小明,說:“兒子,好像看你有心事哦,有點不太開心??!”媽媽也對小明說:“今天你好像不像往常說說笑笑,是不是學校里發(fā)生什么特別的事,讓你不太舒服?”(注:父母的“神同步”可以用各自偏好和習慣的方式表達,不必互相重復,通常如果父母一方以理性和就事論事的方式表述的話,另一方可以考慮增添一些感性和關(guān)懷的色彩。)


小明看到父母關(guān)切的眼神,輕聲說:“今天被老師批評了?!?注:一般此時,急躁的父母就會追問究竟怎么回事,甚至馬上斷定孩子一定是做了什么特別糟糕的事才招惹了麻煩。而事實上,這句話只是冰山一角,父母應繼續(xù)探詢?yōu)楹卫蠋熞u孩子。)


爸爸關(guān)切地問:“哦,是嗎?能不能跟我們說說,發(fā)生了什么事?”


小明有點委屈地說:“今天上課時我搶著回答問題,老師嫌我說多了,沒給其他同學留機會,可是我明明都答對了。知道答案為什么不能說呢?老師又沒有事先說每個人不能回答超過幾個問題……”


爸爸腦海中閃現(xiàn)出自己小時候的場景,每次快言快語的他在課堂上搶答問題后都有一種小小得意??珊髞戆l(fā)現(xiàn)同學們慢慢開始疏遠他,不愿意跟他討論功課,因為他的出色讓身邊的同學壓力很大,他的光彩讓他人黯然失色。有一次,班主任老師跟他談話,直接提醒他要適當控制自己的表現(xiàn)欲,留給他人一些機會。


在職場中,爸爸也曾經(jīng)因為這個習慣而無法真正傾聽他人的聲音,特別是在做了領(lǐng)導開始帶團隊后。他一點一滴地打磨自己的性格,常常提醒自己hold住沖動,給同事充分展現(xiàn)才華,歷經(jīng)多年的調(diào)整,他才漸漸成為一個懂得尊重和欣賞他人的人。


如今兒子也到了這個階段,敏捷的思維如脫韁的野馬,老師如果直接提出要求,也許會挫傷他的積極性和主動思考的意愿,善意的提醒又讓孩子感覺到不解和委屈,如何跟兒子交流繼而疏導方可兩全呢?


媽媽的腦海中,此時也回放起小時候的一幕。一位男同學也跟小明一樣,在課堂上總是第一個舉手發(fā)言并每次幾乎都是正確的。其他同學再努力都無法趕上他的機敏,大家都很有挫敗感,不愿意跟他分在一個小組,甚至不愿意跟他同桌或者交流。那位同學一直“優(yōu)秀”,與大家越來越疏遠,后來跟隨父母去了外地,同學們并沒有特別留戀,反而覺得之前被他獨霸的表現(xiàn)機會又回到大家的手里……


有一位朋友對我說:如果我是小明的爸爸,就會問他:“小明,上課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值得表揚。如果你回答完老師所有的問題,對其他小朋友有什么影響呢?”也有朋友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出先共情,可以對小明說:“聽起來你不能回答問題有些失望?!?/span>


這兩個角度分別從關(guān)注孩子內(nèi)心感受的方面(共情),以及啟發(fā)孩子看到自己行為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方面(影響),都是很好的切入點。


讓我們回到小明身上,想象著我們自己就是小明,從背后抱住他,去感受一下他的心情和想法,也許有助于展開與他的有效交流。


“小明是思維敏捷而跳躍的孩子”,“有時候按耐不住想要表達的沖動”,這兩句話是站在外人角度的觀察和感受。小明自己怎么看自己呢?也許他會覺得學習是輕松有趣的,而且課堂上那么多同學,每次舉手發(fā)言又得到老師表揚是很開心的事,得到鼓勵后學習更帶勁了,沒有鼓勵就沒有那么起勁了。也許有一次,他因為上課走神了,老師的突然提問讓他摸不著方向,結(jié)果同桌回答了,還得到老師表揚,他的心里還有點小沮喪。


那么,小明為什么會成為得到表揚就開心雀躍,得不到表揚就沮喪煩惱的孩子呢?

 

人格理論在談到我們內(nèi)心世界的驅(qū)動力時指出,每個人被驅(qū)動的因素各不相同,比方說我們通常覺得自己在乎什么,什么比較重要,那些因素就有可能是驅(qū)動我們做出選擇和判斷的一些個人原則。如果用更加專業(yè)的霍根(Hogan)系統(tǒng)來看的話,我們的驅(qū)動力系統(tǒng)包含了十個大的維度:認可,權(quán)力,享樂,利他,歸屬,傳統(tǒng),保障,商業(yè),美感,科學。大部分人的驅(qū)動力系統(tǒng)都由其中幾個主要驅(qū)動因素組成。


以我為例,了解我的朋友會明白我選擇目前的生活方式,是基于內(nèi)心對利他、享樂和美感的追求。這里的享樂除了指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熱愛生活的多維度多色彩以外,還有追求獨立自主的意思。


以小明為例,青少年正處在自我同一性確定和價值觀形成的階段,隨著內(nèi)在成長和受到外部環(huán)境影響,他的驅(qū)動系統(tǒng)會逐漸形成。然而,從他的行為偏好來看,他的驅(qū)動系統(tǒng)中的一些主導元素已初露端倪,例如,他會在乎外界對自己的看法,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兩條與認可和享樂有些關(guān)聯(lián)。


小明有了自己偏好的內(nèi)在驅(qū)動,他的行為表現(xiàn)就有可能受到驅(qū)動力的影響,他傾向于通過表現(xiàn)自身的才華來獲得外部認可。不單在課堂上,有可能在生活中也是那個渴望獲得他人關(guān)注的人。


  三大關(guān)系  

成為教練式父母

 

既然如此,我們可以順其自然,讓自己的天性充分釋放并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嗎?顯然不是。一個人畢生需要處理的三大關(guān)系是:與自然的關(guān)系,與他人的關(guān)系,與自己的關(guān)系。


在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中,一個人需要適當調(diào)適自己的需求,以顧及到他人的存在和需求,從而創(chuàng)造和諧共贏的局面。與此同時,失去了個人的局部利益后也需要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去看清自己與他人的關(guān)系,并接納調(diào)適后新的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并顧及他人的需求,適度放低自己追求的程度,一旦無法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仍然接納自己,并祝福他人。


這個道理我們從小就已經(jīng)在慢慢學習和運用,比如“輸贏”的問題。我們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爭第一,但也要明白,天外有天,我們不可能永遠是第一。誰都想要贏,但一定有人輸,因此贏得起,也要輸?shù)闷稹?/span>


輸了會怎樣?不做第一會怎樣?不搶著發(fā)言會怎樣?沒有得到意料之中的關(guān)注和表揚又會怎樣?我們還是一樣的自己,還是那個值得欣賞和被愛的自己,并且,我們是懂得欣賞他人和愛他人的人。


回到冰淇淋店的場景,小明的爸爸媽媽,以教練式父母的智慧與他分享的是六樣東西:


  1. 接納:接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一起,特別是自己不爽的情緒;

  2. 同理:感同身受地理解他搶著發(fā)言是帶來自我愉悅的一種方式;

  3. 啟發(fā):幫助他明白自己獲得愉悅的同時,也讓其他同學失去了一部分獲得愉悅的機會;

  4. 重塑:幫助他重塑新的觀念:我們做出必要的克制可以帶給身邊的人更多快樂,這是一個懂事的孩子的修養(yǎng);

  5. 鼓勵:鼓勵他調(diào)適自己的行為,讓他自己思考如何今后可以適當?shù)乜酥谱约翰⑶也粫虼硕黾訜?,并設計一個小小的改變計劃;

  6. 認可:當小明把自己的改變計劃實施后,下一次再與他溝通時給予積極的認可,從而強化他的新觀念,幫助他進一步內(nèi)化

 

在孩子十歲左右的時候,我常常愿意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晌野l(fā)現(xiàn),這些都不是孩子的菜,他所能理解的是自己熟悉的范疇和可以接受的表達方式。漸漸地,我試著去感受和回應他的感受和想法,把說教換成交換意見,就事論事,長句變短句,啰嗦變簡潔。


  三大原因  

成為教練式父母

 

每一位父母都渴望成為能與孩子交心的朋友,而同時也常常對自我的意識,以及那些慣性的思維和行為的改變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認為這里面有三個原因:比較之心,評判之音,期望之殤。


比較之心

 

比較之心最初源于拿孩子與自己比,這點發(fā)生在小有成就的父母身上非常普遍。常見的思維如:我覺得這很容易啊,你為什么還不會?我當年ABCDE,你如今怎么還在糾結(jié)和掙扎呢?


漸漸地開始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總是認為自己孩子的缺點多多,不如人家娃??床灰娮约汉⒆由砩系拈W光點,等于是大冬天剝奪了孩子的棉襖,孩子的心寒是徹骨而難忘的。


還有一種比較是拿自己的今天與孩子比,用成人思維去要求孩子。我曾經(jīng)在泳池看見一位媽媽用完全成人的方式教訓自己只有四五歲的女兒,話語間帶有強烈的不滿情緒,儼然在訓斥一位沒有做好工作的下屬。

 

面對比較,孩子始終是處于弱勢和下風的。敢于對抗的孩子也許會用情緒來反抗,至少可以暫時保護自己,而大部分的孩子的抗爭都是無果的,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親愛的爸爸媽媽把自己可憐的、小小的自尊毫不留情地剝奪,眼神中充滿驚恐和沮喪。


評判之音


評判之音源于父母的不客觀,不理性,以及盲目的掌控。身上隨時帶著一把尺,丈量孩子的各種尺寸,稍不如意就開始遷怒和指責。


對孩子的理解和包容是父母之道的根本,長期評判孩子無法讓孩子樹立獨立的見解,更難以有勇氣去挑戰(zhàn)困難的目標,久而久之孩子有可能無法承擔成長的基本責任,本能地生活在他人的期望中,何談去貢獻自己的才干幫助他人。


最近,我與孩子的一次交流中,試圖分享一個我在處理某類事情時的方式。他對說:“媽媽,那是你這個年齡的人的做法,我們十幾歲的人不會那么做?!币痪湓捤查g讓我警醒,看到自己的評判之心。


期望之殤


期望之殤是指父母心中對孩子的期望如滔滔江水,泛濫成災。把自己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加載在孩子身上,看到出類拔萃的別人家的娃就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也馬上可以做到,過多不現(xiàn)實的期望突然堆積如山,容易讓孩子感到困惑,焦慮,無所適從,最終連基本的自信也消失殆盡。


教練式父母首先是一個獨立而健康的成人,其次才是一個有責任懂教育的父母。孩子猶如我們輔導的客戶,當我們?nèi)橥度?,真誠傾聽,不去評判,鼓勵信任,換位思考的時候,他們就會看到內(nèi)在充滿渴望、動力和自信的自己。這樣的狀態(tài)是親子間彼此互相激發(fā)的狀態(tài),它有助于孩子成為更好的孩子,父母成為更好的父母。


換位思考是非常難以做到的,更何況讓我們與自己的孩子去換位。有些父母朋友自己是企業(yè)管理者,在面對員工遇到困難時也很容易無法換位思考。此時,或可嘗試著問自己:你在年輕的時候是否也遇到這類的困難呢?當你感到束手無策,無計可施時最渴望的支持是什么?你今天對待他人的姿態(tài)是年輕時的你愿意接受的嗎?


對于父母,我多會鼓勵他們從練習觀察開始,看看年輕人在忙什么,說什么,想什么,不在乎什么,為什么而激動和興奮,對什么完全沒有興趣,等等。然后回憶自己在當年是什么樣的表現(xiàn),不用去比較,只要讓自己試著回到當年,看看是否可以去理解和感受那里的情感和想法。最后再試著打破自己所有的成見和固有的判斷,試著去站在對方(下屬或者孩子)的背后,張開雙臂,從背后去環(huán)抱對方,去感同身受對方的內(nèi)在,情緒,想法,進行換位感知,繼而換位思考。


教練式父母與教練式領(lǐng)導在教練的自我修養(yǎng)層面上經(jīng)歷的是非常類似的自我修煉,放下上述的比較之心,評判之音,期望之殤,把自己置身于與對方平等的位置,用真心,去傾聽,去陪伴,去理解,去關(guān)心,去鼓勵,去啟發(fā)。


  6C&6C  

成為教練式父母

 

在教練式父母研究與實踐中,我將6C青少年的內(nèi)涵進一步整理出以下的次序:

 

  1. 從塑造孩子的品格(Character)入手;

  2.  讓孩子沐浴在關(guān)愛(Caring)的陽光雨露中;

  3.  用循循善誘的教練方式去培養(yǎng)孩子的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4.  鼓勵孩子通過學習培養(yǎng)各方面的能力(Competency);

  5.  激勵孩子樹立目標和理想成為自信的人(Confidence);

  6.  最后以身作則培養(yǎng)孩子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的精神(Contribution)。

 

在6C孩子的背后一定有6C的父母去踐行,去引領(lǐng),去示范,去陪伴。就好像在6C的員工背后一定有6C的上司和主管在培養(yǎng)和帶教一樣。


當遇到與孩子持不同觀點時,一定要克制沖動的情緒,不要變成情緒的奴隸??梢試L試著放松地去溝通。父母處于焦慮時孩子是可以覺察的,而且父母的焦慮會被放大地傳遞給孩子,這就是為什么孩子發(fā)脾氣時我們覺得“很氣人”,其實這時孩子覺得父母“更氣人”。


個人建立的自我覺察和認知如果有助于其成為一個更加健全的人,從而建立與自己,他人和大自然更為和諧的關(guān)系和秩序,哪怕認知的過程有時是不舒服的,但是這個過程是必要而具有成長性的。


無論身處哪種情境,身為教練,教練式領(lǐng)導,教練式父母,我們都是那個從背后環(huán)抱客戶,下屬,孩子的人,而且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相信對方會在覺察和重塑的過程中找到突破的機會,敢于面對跨出舒適圈的挑戰(zhàn),并通過行動,成為更加美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