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輦圖》故宮博物院所藏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步輦圖》的作者是唐代大畫家閻立本,不過有學(xué)者認為這幅畫是宋人的摹本,并不是閻立本原作。什么是摹本?摹本就是指古人為了保護書畫原作而將原作臨摹下來的辦法。比如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序》就多個摹本,它們分別來自唐代的大書法家馮承素、虞世南等人之手。好的摹本被稱為“下真跡一等”,而《蘭亭序》的真跡并沒有留傳下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蘭亭序》都只是些摹本而已。因此《步輦圖》無論是閻立本的原作還是宋人的摹本都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不過,這這幅畫的另一個意義在于畫外。這幅畫記錄了唐太宗布下的一個政治迷局——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文成公主將先進的生產(chǎn)工藝帶到了吐蕃,并且奠定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友誼。 雖然畫面上并沒有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不過這幅畫畫的卻是“和親”的前奏,畫面可以分成左右兩部分,右邊坐在步輦上的是畫面的主角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突出皇帝的身份,畫家把他畫的超乎比例的大,如果唐太宗站起來,他一定是個小巨人。這種表現(xiàn)方法也是古代帝王像的常用表現(xiàn)手段。 《歷代帝王圖》局部。這幅畫叫“歷代帝王圖”,據(jù)傳也是閻立本的作品,帝王要比身邊的隨從高大許多! 《步輦圖》中唐太宗的身體呈現(xiàn)三角形的構(gòu)圖。在繪畫構(gòu)圖中三角形是最穩(wěn)定的形,唐太宗莊嚴跟周圍歪七扭八的宮女形成了顯明對比,畫家用這個方法突出皇帝的形象。 面的另一端分別是穿紅色衣服大唐“外交官”,中間是松贊干布的使者吐蕃國的祿東贊,畫面最后一個人是翻譯官。據(jù)史書記載公元640年,即貞觀十四年,松贊干布派使者到大唐求親,第二年才到達。不過當時居然有五個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向大唐請求聯(lián)姻,當然,要嫁出去的公主只有一個,于是唐太宗決定讓各國使者參加考試,誰贏了就可以讓公主嫁給本國的首領(lǐng),最后才智雙全的祿東贊勝出,這才有了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良緣。 提到“和親”,這是中國歷史上頗為有特色的外交政策,“和親”可以換來民族的和平,可是在男性為主權(quán)的社會中,有誰考慮過那些被和親出去弱女子的感受?從繁華的中原到經(jīng)濟落后的邊塞,一路上留下的是這些女子弱小的背影,當然皇帝也不是會很心到把自己的親姑娘嫁到那么偏遠的地方,這些所謂的公主們只不過是帝王的遠親而已。 漢代最著名的故事昭君出塞就說的是和親的故事,王昭君本是漢元帝后宮中的宮女。天生麗質(zhì)又心高氣傲的王昭君不愿意賄賂畫工毛延壽,于是毛延壽就把王昭君畫得丑極了,匈奴使者來求親就是把“丑女”昭君許配了出去。王昭君向漢元帝辭行時,元帝看到昭君的美貌腸子都悔青了,便下令處決了畫工毛延壽。一代美女王昭君就這樣離開了繁華的帝都,“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