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土族服飾(圖片來源百度) 三川土族服飾:民和三川土族青年人一般穿對襟子上衣,外套青藍坎肩,頭戴禮帽,下身穿大襠褲,腰系兩頭繡花的腰帶,腳穿黑布鞋。老人穿長袍衫子,土族語叫大漣;外套袖長腰短的黑色馬褂子。頭戴青布縫的六牙子圓帽,頂部綰著結(jié),土族語叫“秀秀”。腳著虎頭鞋,白布襪子,褲口連著襪靿纏綁。 婦女穿綠色大襟夾襖,夾襖邊沿鑲黑布邊或花邊,下身穿徘紅百褶裙,土族語叫“科兒磨”, 裙子疊成半開的扇子形,前邊和周圍以黑布或花卉圖案鑲邊,另系一條紅、綠、藍等色布套傲的梯形圍裙,土族語叫“唵哥”。腰前衣內(nèi)系花圍肚,腳穿翹尖的繡花鞋。凡結(jié)過婚的婦女將頭發(fā)縮成髻,土族語叫“商圖”,頭戴黑紗巾。耳戴銀制耳環(huán)和各種穗子精制的耳墜。在穿著打扮方面老年女性與中年女性基本上一樣,只是有花色與素色區(qū)別,其中戴銀耳環(huán)者以壯年婦女居多。 女子結(jié)婚或在節(jié)日期間的穿戴更為別致,身穿以綢緞縫制的兩袖口寬的繡花褂子,袖口鑲有七道或九道花邊,花邊上繡有各種花卉圖案,做工精細,鮮亮多彩。頭戴鳳冠,土族語叫“首帕冠”,鑲著瑪瑙和珊瑚,前沿密墜細小的珍珠穗子,中間是細銀絲制成的鳳凰。戴鳳冠時還需要綴假發(fā)誓,并用長簪加固。佩戴這種頭飾,土族語叫“素不都腦達”(即索卡斗·扭達爾之音轉(zhuǎn))。 舊社會土族姑娘一般從七八歲起開始裹腳、留友、穿耳眼。 未婚姑娘腦頂梳一條大辯子,側(cè)面梳兩條辮手,主條辮于合辮在后面,根部和頂端用缸、綠頭繩扎緊,在辮子上吊一顆貝殼,額前系一條繡花額帶,上墜珍珠穗子的頭冠。 互助、大通土族服飾:互助和大通地區(qū)土族服飾與民和三川土族的服飾不同。過去,互助和大通土族男子除了戴氈帽外,還戴一種禮帽,形似清朝帽,土語稱“加拉·莫立嘎”。 “加拉” 即紅縷穗,“莫立嘎”,即帽子,比帽的形狀如蘑菇狀氈坯,下沿翻上即是,夏帽邊沿飾黑絨布,冬帽邊沿飾黑羔庭,帽頂連一給紅級穗。相傳是清朝帽的延續(xù),更古的“加拉·莫立嘎” 是一種喇叭狀尖頂紅縷氈帽。20 世紀(jì) 30 年代,馬步芳政權(quán)強行廢除土族頭飾,“加拉·莫立嘎” 連同婦女頭飾“扭達爾” 一起被禁止,唯老年人至今還有戴此帽者,尤其在喜慶佳節(jié)、宗教盛會時戴上舊式 “加拉·莫立嘎”,則顯得典雅莊重,受人敬愛。 互助土族男女的另一種頭飾是氈帽,氈帽是以絨毛拼制成蘑菇狀,然后將下沿翻上即是。女式多為棕色,亦有白色的,翻沿高而平,周圍飾以黑絨布、織錦以及金絲花邊,也有在后部中央織一白色圣賢魁子的,此帽通稱“ 拉金鎖” 氈帽。中年以上婦女的帽沿一般不太高,只用黑布或平絨等鑲邊,顯得樸素持重。男式氈帽多為白色,也有黑色的,翻沿前低后高,周沿或飾織錦、黑絨布及素色花邊,或不飾邊。依其形狀一般習(xí)慣地稱為“ 鷹嘴啄食”氈帽。另外,男子們還戴瓜皮單小帽等。 互助土族男子的主要穿著是皮襖和褐衫。土語稱皮襖為“尼克”。 把羊皮熟制以后,縫成大襟皮襖、短皮褂或皮褲等等,不掛布面為平時穿著之用。特別是不掛布面的大襟皮襖,通稱白板皮襖,是男子們勞動、當(dāng)差時穿的主要衣服,白日為衣夜晚當(dāng)被盞,是不離身的。也有少量掛布或綢緞面的“沙仁尼克”(羔皮庭襖)、秋板皮襖、皮坎肩和反褂等,一般都作為禮服。 褐衫是自織的一種手工產(chǎn)品?!澳緺柛瘛さ?系褐衣總稱,它包括褐衫、褐褂、褐坎肩、褐褲等等。是由職業(yè)工匠——褐匠(土族語稱木爾格其)用細毛線織成幅寬約 30 厘米的褐子料,然后手工縫制成各式褐衣。男女褐衫式樣不同;女式褐衫用的是黑羔毛線精加工的褐料制成,質(zhì)軟而薄,烏黑發(fā)亮,與毛呢相媲美,也是高級嫁妝之一。 式樣為小圓領(lǐng)大襟,兩側(cè)開叉至膀部,除下沿外均以藍布或黑布鑲邊,胸前飾以彩布或花邊,四只紐扣。 男式是用白色褐料制成,飾黑或藍色布邊,有開叉和不開叉兩種,土族婚禮中“ 納什金” (即迎親人)的白褐衫便是不開叉的一種。褐衣基本上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褐坎肩輕便耐穿,為勞動時男女必備衣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