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精神障礙(次要) ?。ㄒ唬└攀?/span> 精神障礙又稱精神疾病,是人腦受到各種不良因素影響,發(fā)生病理生理變化和功能損害,出現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異常。 精神病特指具有幻覺、妄想或明顯的精神運動興奮或抑制等“精神病性癥狀”的精神障礙,包括精神分裂癥、偏執(zhí)性精神病、重性躁狂癥和抑郁癥等。因此,精神病只是精神障礙中的一小部分。 臨床上常見的精神障礙多數病因不明,病因相對明確的只有“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和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等少數幾大類。一般認為精神障礙是多因素病因。
?。?)生物學因素 1)遺傳。 2)神經發(fā)育異常。 3)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腫瘤與外傷、軀體疾病、創(chuàng)傷與中毒等。 ?。?)心理社會因素 1)人格:人格不健全者容易患精神障礙。 2)應激:是指個體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困難、處境等事件,包括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個體環(huán)境中所出現的各種對個體帶來心理影響的事件時機體的反應過程。
?。ǘ┚裾系K的癥狀學 ?。?)錯覺:錯覺為對客觀事物歪曲的知覺。 (2)感知綜合障礙:指患者感知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身,但對其個別屬性的感知發(fā)生障礙,多見于癲癇。 ?。?)幻覺:幻覺是一種虛幻的知覺體驗。即在沒有現實刺激作用于感官時的知覺體驗?;糜X為常見的精神病性癥狀,多見于腦器質性精神障礙,酒、藥物依賴,癲癇以及急慢性精神病。 ?。?)思維障礙; (5)藥物依賴: 分為軀體依賴和心理依賴。心理依賴又稱精神依賴,先使吸食者產生愉快滿足的或欣快的感覺,驅使使用者為尋求這種感覺而反復使用藥物。心理依賴構成藥物濫用和依賴的主要特征。軀體依賴:是指由于反復使用某種藥物或物質所造成的一種軀體的適應狀態(tài),表現為耐受性增高和戒斷癥狀。
三十、頸肩痛(次要) ?。ㄒ唬└攀?/span> 頸肩痛是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指各種類型的頸椎病,泛指也包括肩周炎。前者是指頸段脊椎病變后所引發(fā)的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fā)性椎間關節(jié)退行性變所致脊髓、神經根、血管損害而表現的相應癥狀和體征。而肩周炎是肩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肌腱、滑囊、關節(jié)囊的慢性損傷性炎癥。頸肩痛可由多種疾病造成,其臨床表現多樣。
?。ǘ┏R姴∫蚺c分類: 按照造成頸肩部疼痛的病因,可分為以下幾類:1.外傷性 ?。?)急性損傷:可見于肌肉牽拉等外力造成的急性頸肩部軟組織損傷,而由于高能量損傷如車禍、高處墜落等造成的多為頸椎、肩部骨折、脫位、脊髓、神經損傷。 ?。?)慢性損傷:由于不良體位、伏案工作時間過長等原因造成的慢性積累性病變,常在受到寒冷、潮濕等不良刺激后發(fā)生頸肩部疼痛。 2.退行性病變 退行性病變是造成頸肩痛的主要原因,由于年齡的增長以及多種急慢性勞損導致頸椎間盤退變,繼發(fā)椎間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逐漸導致頸椎間盤髓核脫水、纖維環(huán)膨出、破裂、突出,頸椎間隙變窄、椎間韌帶損傷、松弛,造成椎體不穩(wěn),進而導致脊髓、神經根、血管以及交感神經等組織受壓,由此產生的頸、肩、上肢的相應臨床表現,以頸肩痛為主。
3.炎癥 ?。?)化膿性感染:頸肩部骨與關節(jié)、軟組織發(fā)生急性化膿性感染者常引發(fā)急性持續(xù)性疼痛,而結核桿菌對頸肩部組織的侵犯形成的炎癥可引起持續(xù)性鈍痛。 (2)無菌性炎癥:由于慢性損傷可使肌肉、筋膜、韌帶、關節(jié)囊、骨膜、脂肪、肌腱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傷性無菌性炎癥反應,造成相應部位活動時疼痛及受限。由于氣候改變如寒冷潮濕及身體過度勞累均為誘發(fā)因素,如肩周炎、頸肩肌筋膜炎等。 4.腫瘤 雖然腫瘤造成的頸肩部疼痛較少,但發(fā)生于椎管內外、肩部軟組織、骨與關節(jié)的頸肩部良性腫瘤、原發(fā)惡性腫瘤、轉移性腫瘤等亦是造成頸肩部疼痛的病因之一。 5.內臟疾病 頸肩部疼痛不單純可能為局部病變所致,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有時感到頸肩部疼痛,且向上肢或手放射,特別是左上肢內側,而發(fā)生于右側頸肩痛也可能由膽石癥膽囊炎及肝病引起。 6.神經系統(tǒng)疾病 如脊髓腫瘤、脊髓空洞癥、脊髓側索硬化癥、進行性肌萎縮等疾病其臨床表現也可為頸肩部疼痛。 (三)常見疾病的臨床表現與特點 1.頸肩部急慢性軟組織損傷:大多為單側,主要表現為頸部疼痛、活動受限。急性損傷多為刀割樣或撕裂樣、嚴重者疼痛難忍,任何活動均可以加重疼痛,肌肉可呈痙攣狀態(tài)。慢性損傷多為頸肩部酸脹伴緊束感。頸肩部壓痛明顯、范圍廣泛、局部軟組織輕度腫脹疼痛,可放射到一側或兩側肩部及肩胛骨內側。 2.頸肩部外傷造成的骨折、脫位:一般有車禍、壓砸或高處墜落等高能量損傷病史,頸部疼痛明顯、不能活動,常伴有脊髓損傷癥狀。而肩部骨折脫位時,常表現為以肩部疼痛、活動受限為首要癥狀,應注意在肩部骨折脫位時可伴有臂叢神經損傷。影像學檢查在頸肩部骨折、脫位的診治中具有重要意義,應作為懷疑頸肩部骨折脫位的首要檢查。其不僅能夠明確有無骨折以及骨折的性質,同時也能夠發(fā)現、排除腰椎結核、腫瘤、風濕或者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x 線檢查可了解骨折部位、損傷類型和移位程度,CT檢查能夠從多平面顯示骨折后椎體、椎弓以及關節(jié)突損傷情況。伴有脊髓損傷表現時,MRI是了解椎骨、椎間盤對脊髓的壓迫、脊髓組織的血腫等情況的重要檢查手段。
3.頸椎病 頸椎病是引起頸肩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分為多種類型。其臨床表現既有相似之處,亦有不同特點。
?。?)神經根型頸椎?。喊l(fā)病率最高(5O%-6O%),以根性痛和根性肌力障礙為特點。是由于頸椎間盤髓核向后外側方突出或鉤突關節(jié)增生壓迫神經根所致。表現為一側頸肩上肢反復發(fā)作的疼痛、麻木,仰頭、咳嗽時加重,可因勞累、寒冷、睡眠不佳而誘發(fā)。體檢時可發(fā)現頸部活動受限、患椎棘間及椎旁有壓痛,并向上肢放射。手指麻木活動不靈、精細動作困難,嚴重者患側手部大小魚際肌及骨間肌萎縮。神經根牽拉試驗及壓頭試驗陽性,但應注意雙側對比。 ?。?)脊髓型頸椎病:約占頸椎病的10%-15%,是由于多種因素壓迫或刺激脊髓所致,臨床癥狀繁多,病程較長緩慢進行,主要表現為上肢或下肢運動障礙、四肢麻木、共濟失調、自主神經及括約肌功能障礙等。體檢時可有肢體遠端不規(guī)則感覺障礙區(qū),肌萎縮,肌張力高,鍵反射早期亢進,后期減弱或消失,可出現病理反射。影像學檢查尤其是MRI檢查對診斷此病具有重要意義。 ?。?)椎動脈性頸椎病:由于頸椎退行性變等原因導致頸椎橫突孔增生狹窄、上關節(jié)突增生肥大造成椎動脈受壓、痙攣狹窄或扭曲所致,除頸肩部疼痛外,主要為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表現,如頭暈、頭痛、視覺障礙、耳鳴、耳聾、惡心、嘔吐、猝倒等,旋頸誘發(fā)試驗陽性,MRA檢查能夠提供較清晰的圖像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有較大幫助。
?。?)交感神經性頸椎?。河捎陬i椎各種結構的病變直接壓迫或刺激了頸椎旁的交感神經,產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①交感神經興奮癥狀主要為眩暈、偏頭痛、頭暈等,轉頭時加重。眼部癥狀為視力減退、視力.障礙、瞳孔擴大或縮小、眼后部脹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齊、心前區(qū)疼痛、血壓升高、肢體出汗異常;②交感神經抑制癥狀,主要表現于頭昏、眼花、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降低、胃腸脹氣等。
4.肩周炎 又稱50肩或凝肩,中老年病人多見,女性多于男性,表現為疼痛逐漸加重,特點是活動時疼痛、夜間加重、功能受限。疼痛可向頸背及上臂放散?;紓燃珀P節(jié)活動受限,肩部僵硬,嚴重者造成梳頭、穿衣等日常生活困難。體檢時疼痛主要位于肩部周圍肌健與骨組織的附著點及滑囊、肌腱、三角肌萎縮。外展、外旋及手臂上舉明顯受限并使疼痛加重。 5.頸椎結核 頸椎結核雖然較為少見,但其截癱發(fā)生率高。起病緩慢,可引起頸背部疼痛、勞累后加重、夜間可減輕、咳嗽加重,常用手撐住下頜,頸部活動明顯受限,亦可由神經根受壓表現。肺部多有原發(fā)結核病灶,多伴有低熱及午后潮熱等中毒癥狀。血沉、結核菌素試驗以及影像學檢查有助于診斷,并與其他疾病相鑒別。
三十一、關節(jié)痛(重要) ?。ㄒ唬└攀?/span> 關節(jié)痛是關節(jié)炎癥的最直接反映,幾乎見于所有關節(jié)炎患者中。關節(jié)痛可分為急性關節(jié)痛與慢性關節(jié)痛兩種類型。急性關節(jié)痛起病急,有發(fā)熱和關節(jié)急性炎癥的特點如紅、腫、熱、痛與功能障礙;慢性關節(jié)痛常遷延數月甚至數年,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jié)腫痛、畸形以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病程長期遷延可以導致骨質疏松和明顯的失用性肌肉萎縮。由于引起關節(jié)痛的病因很多,而它們的臨床表現又很相似,所以,在臨床上診斷和鑒別診斷有時比較困難。
?。ǘ┏R姴∫?、發(fā)生機制和臨床特點 1.病因和發(fā)生機制 (1)急性關節(jié)痛 1)與感染因素有關的關節(jié)炎:如急性化膿性關節(jié)炎、病毒感染所致關節(jié)炎等。 2)與自身免疫與變態(tài)反應有關的關節(jié)炎:如風濕熱、過敏性紫癜(關節(jié)型)等。 3)與代謝有關的關節(jié)炎: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等。 4)與腫瘤有關的關節(jié)炎:如急性白血病關節(jié)炎等。 5)其他:關節(jié)急性損傷等。
?。?)慢性關節(jié)痛 1)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如類風濕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 2)與脊柱炎有關的關節(jié)病:如強直性脊柱炎,賴特綜合征等。 3)與代謝有關的關節(jié)炎:如慢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等。 4)與退行性變有關的關節(jié)炎:如骨關節(jié)炎等。 5)與感染因素有關的關節(jié)炎;如結核性關節(jié)炎、梅毒性關節(jié)炎等。 6)骨和軟骨疾?。汗琴|疏松等。 7)腫瘤:多發(fā)性骨髓瘤等。 8)其他:關節(jié)慢性損傷等。
2.臨床表現 (1)類風濕關節(jié)炎:是一種以慢性進行性關節(jié)炎癥和骨質破壞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男女發(fā)病率約為1:3。其臨床特征是:對稱性多關節(jié)炎,以雙手、腕、肘和足關節(jié)的疼痛、腫脹及晨僵最為常見。患者可有發(fā)熱、貧血、皮下結節(jié)、血管炎、心包炎及淋巴結腫大等關節(jié)外表現,血清中可查到類風濕因子、抗環(huán)瓜氨酸肽等多種自身抗體。未經正規(guī)治療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可反復遷延多年,最終導致關節(jié)畸形及功能喪失。 (2)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是自身免疫反應介導的、多因素參與的、以免疫性炎癥為突出表現的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多系統(tǒng)受累以及血清中出現以抗核抗體為代表的多種自身抗體是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主要臨床特征。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好發(fā)于育齡期女性,男女比例為1:9。其關節(jié)表現為壓痛,腫脹或積液,但關節(jié)炎為非侵蝕性。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以侵犯中軸骨骼為主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以骶髂關節(jié)炎為標志。炎癥可以累及髖、膝、踝、肩等關節(jié),也常累及肌腱、韌帶附著于骨的部位(肌腱端),可引起腫痛、纖維性及骨性強直。本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傾向,與HLA-B27基因密切相關 ?。?)骨關節(jié)炎:是一種以關節(jié)軟骨變性、破壞和骨質增生為主的慢性退行性病變。主要臨床表現為慢性關節(jié)疼痛、腫脹、僵硬及活動受限。中老年人多見,男女比例為1:2。最常累及手的遠端指間關節(jié)及膝、髖、脊柱、足跖趾關節(jié)等負重關節(jié)。病人會感到在靜止時有疼痛,一般稱為“休息痛”,即關節(jié)處于一定的位置過久,或在清晨,病人感到關節(jié)疼痛。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一組疾病。最常見于中年男性,臨床上常見高尿酸血癥、痛風性關節(jié)炎、痛風性腎病、痛風石等,并常與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同時存在。
?。?)感染性關節(jié)炎:細菌、病毒或真菌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途徑進人關節(jié)導致關節(jié)炎,包括微生物的直接入侵或經血循環(huán)播散至關節(jié)腔內。不同病原體感染關節(jié)時的途徑不一,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撔躁P節(jié)炎是由細菌感染關節(jié)所致,多見于兒童及年老體弱者,易發(fā)生在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如不能得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細菌可以破壞關節(jié)結構,導致關節(jié)功能喪失。 (7)風濕熱:風濕熱是上呼吸道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侵犯關節(jié)、心臟、皮膚等器官。其關節(jié)炎呈游走性、多發(fā)性,以膝、踝、肘、腕、肩關節(jié)等大關節(jié)受累為主,局部可有紅、腫、熱、疼痛和壓痛。 ?。?)結核性關節(jié)炎:大部分病人為單關節(jié)發(fā)病。多見于兒童、老年人和營養(yǎng)不良者,病變關節(jié)可以出現疼痛、腫脹、活動障礙,關節(jié)疼痛多在活動時加劇,休息后稍減輕。滑液或滑膜組織中可見抗酸染色陽性桿菌,結核桿菌培養(yǎng)80%為陽性。 ?。?)關節(jié)損傷:關節(jié)遭遇外傷或暴力作用會導致關節(jié)損傷,重者出現關節(jié)脫位、韌帶損傷。 不同關節(jié)痛的特點與鑒別方法 疾病 | 起病 | 多發(fā)人群 | 晨僵 | 主要受累關節(jié) | 實驗室檢查 | 與活動關系 | 類風濕關節(jié)炎 | 緩 | 中老年 | +++ | 對稱性 | RF(+) | —— | 女性 | 小關節(jié)為主 | 休息后緩解 | 骨關節(jié)炎 | 緩 | 老年人多見 | + | 負重關節(jié) | —— | 活動后緩解 | 風濕熱 | 急 | 青少年 | - | 大關節(jié) 對稱性 游走性 | ASO(+) | —— | 化膿性關節(jié)炎 | 急 | 少、老弱 有感染史 | - | 單個大關節(jié) | 滑液/滑膜找到病菌 | 活動后加重 | 結核性關節(jié)炎 | 緩 | 結核感染史 | - | 單個大關節(jié) | 滑液/滑膜結核菌培養(yǎng)可(+) | 活動后加重 |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 急/緩 | 年輕女性 | +/- | 無特殊 | ANA(+) | —— | 痛風 | 急 | 中年男性 | - | 第一跖趾關節(jié) | 尿酸高,滑液/滑膜尿酸結晶 | 活動后加重 | 強直性脊柱炎 | 緩 | 青壯年男性 | + | 腰髓部下肢關節(jié) | RF(-) HLA-B27(+) | 活動后減輕 | 關節(jié)損傷 | 急 | 重體力勞動者,運動員 | - | 受傷關節(jié) | —— | 活動后加重 |
三十二、腰腿痛(次要) ?。ㄒ唬└攀?/span> 腰腿痛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等處的疼痛,有時伴有一側或兩側下肢痛、馬尾神經癥狀,是最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約7O%-8O%的人在不同時期經歷過腰腿痛。 ?。ǘ┏R姴∫?、發(fā)生機制和臨床表現特點 1.常見病因 ?。?)急性或慢性損傷。 (2)退行性改變。 ?。?)先天性發(fā)育不良。 ?。?)炎性病變。 ?。?)功能性缺陷。 ?。?)內臟疾病。 ?。?)腫瘤。 ?。?)其他:過度肥胖、血液疾病、內分泌失調。
2.發(fā)病機制和臨床特點 根據起病急緩大致可分為急性腰腿痛和慢性腰腿痛: (1)急性腰腿痛:疼痛突然發(fā)生,多較劇烈;一般持續(xù)時間小于6周。引起急性腰腿痛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數與外傷有關。常見的有急性腰肌扭傷、腰椎棘間韌帶損傷、腰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腰椎壓縮性骨折、骶髂關節(jié)半脫位、腰椎間盤突出癥等。 臨床特點:①疼痛劇烈、急驟,疼痛突然發(fā)生或早晨不能起床,自覺腰部疼痛難忍,隨腰部活動而加劇,平臥后可減輕,壓痛點較固定、明確,也可向大腿部放射;②強迫體位:嚴重者多臥床不起,不敢翻身,站立時不能直腰,腰彎向一側,走路跋行,側臥時屈膝屈髖可減輕疼痛;③活動受限:腰椎前屈、后伸、側彎、左右旋轉,伸膝、屈膝可引起疼痛;④肌肉痙攣;⑤直腿抬高試驗陽性,“4”字試驗陽性等。
?。?)慢性腰腿痛:疼痛持續(xù)發(fā)生,多數程度較輕或時重時輕,一般持續(xù)時間大于12周。慢性腰腿痛較急性腰腿痛在就診病人中多見,常見原因:①急性腰腿痛的后遺癥;②累積性慢性損傷:多見于重體力勞動的工人、汽車司機、農民等;③骨質增生、退變:都是一個長期、慢性過程,出現腰腿痛表現,時好時壞;①腫瘤等。 臨床特點:①病程時間長,多在3個月以上,患者往往有職業(yè)特點;②各個年齡段均可見,但以中老年人為多;③疼痛局限,兩側交替出現,叩痛、壓痛明顯,一般痛時不太劇烈,反復發(fā)作;用止痛藥物可以緩解,但不能鞏固,易復發(fā)。
三十三、異常陰道流血(次要) ?。ㄒ唬└攀?/span> 異常陰道流血是除正常月經外,來自生殖道任何部位的異常出血的統(tǒng)稱。出血可來自外陰(處女膜、陰道前庭)、陰道、宮頸、子宮、輸卵管等處,絕大多數來自子宮。陰道流血可表現為經量增多、周期不規(guī)則的陰道流血、無任何周期可辨的持續(xù)性陰道流血、停經后陰道流血、陰道流血伴白帶增多、性交后出血、月經間期出血等。
?。ǘ┎∫蚣鞍l(fā)病機制 引起陰道流血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類: 1.卵巢內分泌功能失調:包括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和排卵性月經失調,以及排卵期出血。 2.病理性妊娠:常見于各種流產、異位妊娠、胎盤異常以及產后出血等。 3.內生殖器炎癥:如陰道炎、宮頸炎和子宮內膜炎等。 4.生殖器腫瘤:子宮肌瘤是引起陰道流血的最常見良勝腫瘤。其他多為惡性腫瘤,如外陰癌、陰道癌及肉瘤、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肉瘤、妊娠滋養(yǎng)細胞腫瘤等;具有雌激素分泌功能的卵巢腫瘤也可引起陰道流血。 5.損傷和異物:生殖道損傷和陰道異物可致陰道流血;宮內節(jié)育器選擇不當,壓迫子宮內膜致局部壞死、潰瘍,引起出血。 6.外源性性激素:使用雌、孕激素不當或不規(guī)則服藥以及口服避孕藥中雌激素劑量過低或漏服,均可引起陰道流血。 7.全身性疾?。阂鹉獧C制障礙的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癱、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以及肝功能損害等,可表現為不規(guī)則或大量陰道流血。
(三)分類及臨床表現 1.有規(guī)律周期的陰道流血: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經量增多:表現為月經周期正常,但經量多或伴經期延長。多見于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宮內節(jié)育器或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等,也見于凝血機制障礙所致出血。 ?。?)月經間期出血:又稱排卵期出血。發(fā)生在下次月經來潮前14-15日,系月經間期卵泡破裂,雌激素水平暫時下降不能維持子宮內膜所致。出血量明顯少于月經血量,常歷時3-4日,偶可伴下腹部疼痛或不適。 ?。?)經前或經后點滴出血:月經來潮前后數日持續(xù)少量陰道流血,常淋漓不盡。見于排卵性月經失調、宮內節(jié)育器副反應,也見于子宮內膜異位癥。 2.不規(guī)律陰道流血:多見于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也見于子宮內膜癌等。無任何周期可辨的長期陰道流血多見于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 3.接觸性出血:于性交后或陰道檢查后立即出現的陰道流血,量多少不定,色鮮紅。常見于宮頸炎、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宮頸息肉、早期宮頸癌或膜下子宮肌瘤。 4.停經后陰道流血:若患者為育齡婦女,首先考慮與妊娠相關的疾病,如流產、異位妊娠或妊娠滋養(yǎng)細胞疾病、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若患者為青春期無性生活史或絕經過渡期婦女,且不伴有其他癥狀,應考慮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絕經過渡期患者還應排除生殖道惡性腫瘤。 5.陰道流血伴白帶增多:見于晚期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黏膜下子宮肌瘤伴感染、宮頸息肉等。 6.絕經后陰道流血:首先應考慮子宮內膜癌,也可見于萎縮性陰道炎、宮頸息肉、子宮內膜炎或其他生殖道惡性腫瘤等。 7.外傷后陰道流血:常見于騎跨傷后,流血量可多可少,伴外陰部疼痛。性交致陰道裂傷也可引起陰道流血。 8.間歇性陰道血性排液:應警惕輸卵管癌的可能。
三十四、血尿(重要) ?。ㄒ唬└攀?/span> 血尿并不是一個疾病的名稱,而是泌尿系統(tǒng)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癥狀。它可以由泌尿生殖系統(tǒng)或鄰近器官疾病引起,也可能是某些內科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重要臨床表現之一。 正常人在一般飲食、生活和活動的情況下,尿液中無紅細胞或個別情況下偶然出現極少量的紅細胞。新鮮離心尿沉渣紅細胞數在0-3個/高倍視野,若尿內紅細胞異常增多則為血尿。僅能用顯微鏡檢出的血尿稱為鏡下血尿,若尿液中含血量>1ml/1000ml則尿液呈紅色或呈洗肉水色,稱肉眼血尿。
?。ǘ┏R姴∫?、發(fā)病機制和臨床特點
1.泌尿外科疾病 (1)泌尿系統(tǒng)腫瘤:血尿多為無痛性間歇性肉眼全程血尿。 ?。?)泌尿系統(tǒng)結核:80%以上腎結核的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和終末血尿,且呈慢性進行性加重。除血尿外并有膿尿,尿沉渣涂片可能查到抗酸桿菌。晚期腎結核可因輸尿管梗阻,膀胱癥狀自行緩解,尿檢亦轉陰性,患腎無功能甚至鈣化,稱為“腎自截”。 ?。?)泌尿系統(tǒng)感染:①急性腎盂腎炎或腎實質感染常伴發(fā)熱及患側腰痛,膀胱刺激 癥狀不明顯;②糖尿病患者或常服止痛藥者可出現腎乳頭壞死,腎乳頭脫落出血明顯,甚至發(fā)生梗阻加重感染癥狀;③女性膀胱三角區(qū)尿道炎可以出現劇烈的膀胱刺激癥狀和終末血尿而無膿尿;④男性出現膀胱刺激癥狀及發(fā)熱常為急性前列腺炎,直腸指診前列腺壓痛,尿中可有紅、白細胞;⑤尿道口紅腫,有血性膿液流出應考慮淋病。 (4)尿石癥:①腎盞結石尿中有時可見紅、白細胞;②腎盂結石常有腰部隱痛或絞痛發(fā)作,運動和顛簸后血尿加重;③輸尿管結石常發(fā)生絞痛伴鏡下血尿或肉眼血尿;④膀胱結石常見于男性小兒或老人,常有排尿困難或排尿中斷。 (5)泌尿系統(tǒng)損傷:以腎損傷、尿道損傷為多見。其病因多為外界暴力撞擊、銳器刺傷及運動性損傷,大多有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 (6)絲蟲?。?/span>絲蟲病易發(fā)生乳糜尿,同時伴出血時為乳糜血尿,乳糜試驗陽性。有在流行區(qū)居住史、乳糜尿歷史或有陰囊部象皮腫時懷疑本病。進食高脂肪飲食后癥狀加重。 ?。?)運動性血尿:①軍事訓練和劇烈運動可使約50%的人員出現鏡下血尿;②拳擊運動員最易發(fā)生鏡下甚至肉眼血尿,運動姿勢使右腎壓向前下方致腎靜脈淤血,甚至腎盞穹窿破裂;③田徑運動員還可以引起膀胱出血。 ?。?)腎下垂:腎下垂時腎蒂受牽拉導致靜脈淤血,長期站立工作者可以發(fā)生血尿;站立位 B超或靜脈尿路造影即可診斷。 ?。?)腎血管異常:①腎血管畸形、動脈瘤、動靜脈屢、海綿狀血管瘤、腎靜脈栓塞、腎梗死等,腎動脈造影有助于診斷;②腎盂黏膜的微小血管瘤、腎乳頭、腎盂、輸尿管、膀胱以及尿道的靜脈曲張都可以發(fā)生肉眼血尿。內腔鏡檢查多可發(fā)現病變部位。 2.泌尿內科疾病 ?。?)急性腎炎綜合征:有鏡下血尿以至肉眼血尿。尿中有大量蛋白、紅細胞管型、相差顯微鏡下有畸形紅細胞。 ?。?)特發(fā)性腎臟血尿綜合征:IgA腎病、特發(fā)性灶性腎小球腎炎;多見于男性,臨床表現輕微,蛋白尿不明顯且少出現紅細胞管型。 ?。?)遺傳性腎炎:小兒發(fā)生血尿,常伴有耳聾。 ?。?)急性非感染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可發(fā)生鏡下血尿以至肉眼血尿,無畸形紅細胞,有時可見嗜酸性紅細胞。
二十七、腹部腫塊 ?。ㄒ唬└攀?/span> 腹部腫塊是正常局部解剖之外病理新生物的占位病變,是腹部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消化內科常見的臨床體征。多因患者種種不同癥狀的描述和查體發(fā)現,但也有因腹部腫塊為主訴而就診者。針對腹部腫塊要明確的重要問題,首先是定位、其次是定性、最后判斷全身病理改變及其程度,從而決定處理方法的可行性、可能性和效果。
?。ǘ┌l(fā)生部位 按腹部解剖腹部腫塊可分腹壁、腹腔和腹膜三個部位。 1.腹壁腫塊:相對少見,多屬良性病變。常見病變有脂肪瘤、纖維瘤、肉瘤、血腫或腹壁病。 2.腹腔腫塊:最常見、最難診斷的一種。查體的特點是:讓患者膝胸位,因腹前壁和腹腔內腔下垂,腫塊可隨之下垂,觸診較清楚。 3.腹膜后腫塊:臨床常見,多為惡性病變。早、中期多無臨床癥狀。因居腹膜后,縫隙極小,故其特點是:固定,觸診深較困難。查體特點是:讓患者膝胸位,因為腫塊不隨腹腔器官下垂而下垂,觸診更困難、不清楚,這是區(qū)分腹腔內和腹膜后占位病變的主要方法。
?。ㄈ┌l(fā)生的原因 1.腫瘤:目前最常見的腹部腫瘤以腹部腫塊為主要癥狀和體征,發(fā)病率明顯上升。根據腫塊增長速度快、質硬、不光滑、活動變小和伴發(fā)局部癥狀(梗阻、出血)及全身癥狀(消瘦、納差、乏力等),結合物理學和實驗室檢查可以得出診斷。 2.炎癥:較多見,腹膜炎或腹部外傷史,可能出現腹腔膿腫,有闌尾炎病史,可能發(fā)生闌尾周圍膿腫。腫塊界限不清,活動度小,有明顯壓痛或反跳痛,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升高。 3.梗阻:常因腫瘤、結石、糞石等對各種管道產生不同程度梗阻,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形成消化道的腫塊。腫塊多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活動度小、有明顯壓痛及反跳痛。腫塊局部和全身癥狀的特點是:發(fā)展、加重快而多。 4.結核:因環(huán)境污染導致世界各國結核病又死灰復燃,腸結核往往以腫塊為表現,好發(fā)回盲部,腹部柔韌感,消化道鋇餐呈“跳躍征”,還有低熱、消瘦、盜汗等全身癥狀。 5.免疫性:發(fā)病率較前增高,多表現在回腸和結腸出現不規(guī)則腫塊,較硬,活動度小,出現腸梗阻癥狀或腸內瘺表現,稱克羅恩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