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等放射性醫(yī)學檢查會危害健康的說法一直存在,這讓很多有所耳聞但不明真相的群眾對這類檢查很抵觸。 事實上,放射性的檢查的確會有輻射,但是作為必要的醫(yī)療手段,機器的輻射劑量是固定的,且遵循檢查原則偶爾進行一兩次這樣的檢查并不會對健康造成顯著影響。 CT的輻射有多大 輻射的劑量衡量單位是mSv,CT的輻射有多大,通過以下例子可以理解。乘坐飛機20小時的劑量0.1mSv,胸片一次劑量大約為0.2mSv,CT掃描一次劑量大約為:2mSv-10mSv,胸透一次劑量大約為1.1mSv。 國際放射委員會在1990年的建議,對于公眾因任何工作和生活引起的輻射建議的劑量限值為1mSv/年,而其實影像工作者(拍片或CT的工作人員)接受的輻射劑量遠超過1mSv,但5年內平均每年不超過20mSv,單年不超過50mSv。 CT是如何對人造成損害的 X線是一種高能量粒子,在穿透人體時會破壞人體的細胞功能和代謝。如果劑量不大,只會產生短期效應,人體能夠自行修復,危害相對不大。 如果X線劑量較大,就會損傷基因,產生各種有害的生物效應,而且隨著輻射劑量的增加,生物效應發(fā)生的幾率也會增大。 生物效應不僅僅包括致癌效應,還包括造血、生殖、遺傳、生長發(fā)育、激素調節(jié)等方面的效應。我們所熟知的居里夫人,就是死于長期、大量地接觸放射性物質所導致的白血病。 做一次CT致癌的概率有多大 假設人體遭受了射線到腫瘤出現(xiàn)需要這么一個過程:首先是射線導致細胞部分發(fā)生DNA斷裂,這些損傷的細胞會進行基因修復,修復失敗細胞會多數的結局是凋亡,偶可以出現(xiàn)基因突變,但突變的細胞多數情況下會被免疫系統(tǒng)清除。 接受一次照射,正常細胞想要經過層層小概率事件變?yōu)橛郎毎?,確實沒那么容易。從動物實驗來看,除非暴露在長時間、大劑量的照射,一般難以出現(xiàn)癌變,發(fā)生骨髓抑制的概率還更高。 而整天與放射性物質打交道的居里夫人死于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抑制),是因為長期、大量地接觸放射性物質,那相當于時時刻刻在照CT。 風險與收益 CT用于發(fā)現(xiàn)早期肺癌,判斷腦出血、血管重建、惡性腫瘤分期等都是非常合適的,但說什么用CT診斷胃潰瘍、盆腔CT診斷子宮肌瘤,這種就屬于根本沒有必要了,因為每種疾病有其最適應的檢查方法,應該用相適應的檢查,或想超聲檢查,診斷不清楚需要進一步檢查。 在進行CT檢查的時候,我們應當嚴格遵循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基本輻射防護的三項基本原則。 一是正當化原則,必須保證電離輻射的應用實踐對人群的危害小于利益; 二是最優(yōu)化原則,任何照射保持在合理最低水平,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三是限值化原則,保證個人所受劑量不超過規(guī)定相應劑量限值,將放射性檢查帶給受檢者的危害降到最低。 以肺癌的篩查和早期發(fā)現(xiàn)為例,低劑量高分辨率的CT可以發(fā)現(xiàn)早期沒有癥狀的肺癌,為手術切除贏得了更多機會,CT為肺癌高危風險人群帶來早期發(fā)現(xiàn)的獲益大于一次照射的危害。 而像普通肺炎患者在短的時間內反復進行CT復查,就沒有必要了,可以用胸片等手段代替。 總之,CT檢查在該用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放心的,一次至兩次的檢查,不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但不能覺得危害不大就亂用或濫用。 做一次CT,致癌的概率有多大?---消化病公益科普0709貼 歡迎在文章右下角評論或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