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全世界每年約有 140 萬婦女患乳腺癌,有 40 萬婦女死于乳腺癌。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迅速上升,每年約有 20 萬新發(fā)生的乳腺癌患者,在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乳腺癌是女性發(fā)病率居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女性患者的健康大敵。 乳腺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但死亡率未相應增加,原因在于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和術后預防復發(fā)轉移的輔助治療的合理應用。其中作為乳腺癌傳統(tǒng)的治療手段,隨著新的藥物不算問世,輔助化療的地位依舊重要。 1. 所有乳腺癌患者術后均需要輔助化療 長期以來,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由于手術的進步,雖然大大提高了腫瘤局部控制率,但許多病人最終死于遠處轉移。 隨著對乳腺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fā)現(xiàn)乳腺癌早期即有隱性轉移,乳腺癌可能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這一發(fā)現(xiàn)推動了現(xiàn)代全身輔助化療的興起和進步。 無論是上個世紀 70 年代的 CMF 方案、80 年代的蒽環(huán)類為主方案,還是 90 年代含紫杉類藥物的方案,研究結果均表明,對大多數(shù)乳腺癌,特別是淋巴結陽性的患者而言,術后輔助化療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均需要化療,特別是對淋巴結陰性、激素受體陽性。患者,21 個基因的檢測結果表明,只有高危復發(fā)風險的患者才能從化療中受益; 而對低?;颊?,給予內分泌治療即可。 2. 劑量和療程不夠 我們在門診經常看到,雖然病人接受了術后輔助化療,但是,劑量明顯偏低或者化療周期較少。 例如,阿霉素的標準劑量應為 50 mg/m2 左右,最低不應低于 40 mg/m2 ; 表阿霉素的劑量一般為 75~100 mg/m2 。減少劑量就有可能降低療效。 另一種常見現(xiàn)象是化療周期和內分泌治療時間不夠。有時僅給病人化療 2~3 個周期就停止化療,也有的病人僅接受 2~3 年的內分泌治療就停用。 3. 過度治療 與治療不足一樣,過度治療也是非常有害的。意大利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12 周期的 CMF 并不優(yōu)于 6 周期 CMF,但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近年來,基因微陣列的研究結果,既可用于指導乳腺癌的個體化治療,同時,也有助于避免過度治療。 4. 選擇藥物不當 藥物選擇不當也是術后輔助化療經常出現(xiàn)的錯誤。我們知道,術后輔助治療不同于晚期患者的治療,短期看不到療效,而只能通過隨診觀察長期效果。因此,方案的選擇只能依據(jù)大規(guī)模隨機分組的臨床試驗結果,而不能憑主觀臆斷,不能將未經臨床試驗證實的藥物和方案應用于乳腺癌的輔助治療。 國外的乳腺癌臨床治療指南每年或數(shù)年根據(jù)循證醫(yī)學研究結果發(fā)布治療指南,以指導乳腺的規(guī)范劃治療,而國內在這方面的工作相當滯后。 5. 隨意更改方案 由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某些毒副反應或者其他原因就隨意更改方案,這也是不妥的,因為我們并不知道新的方案是否有效,即使前后兩個方案分別都是有效方案,但用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增加療效,甚至有害。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先用表阿霉素,再用 CMF 方案顯著優(yōu)于先用 CMF 方案。如果隨意更改方案,有時會適得其反。 早期乳腺癌輔助化療的目標應該是爭取治愈,所以選擇方案更要強調遵循指南,規(guī)范治療行為。 返回腫瘤時間,微信對話框回復 623 可查看 3D 乳腺癌轉移動圖。 文本來自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 責任編輯:張小熊 投稿合作:zhangying@dxy.cn |
|
來自: 漸近故鄉(xiāng)時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