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古文解讀十篇~~源自:碎語閑言~~

 鎮(zhèn)勇 2016-08-04
古文解讀:
一、《醉翁亭記》之寓事于景,在乎山水之間

~~碎語閑言~~




說起宋朝的歐陽修,就會想到“唐宋八大家”這個稱謂,以及那么多膾炙人口的“古文”。

往“古”里說,先秦的諸子散文,雖說距離我們時代遙遠(yuǎn),但讀起來并非有很深的“隔世”之感,特別是精煉的語言,博大精深的思想,給后世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秦漢、當(dāng)然主要是漢朝的散文,讀來亦讓人感到親切,無論是史傳散文,還是議論散文,均行文樸素?zé)o華,言之有物。可到了南北朝時,出現(xiàn)了駢文這一文體,遣詞造句十分華麗,然而言不由衷,給后世的文風(fēng)帶來了不少負(fù)面影響。

中唐的古文運(yùn)動,一經(jīng)韓愈、柳宗元登上文壇,便扭轉(zhuǎn)了這種艱澀浮艷的“今文”文風(fēng),學(xué)習(xí)“古文”(古典散文)成為古文運(yùn)動的追求目標(biāo),意在創(chuàng)立時代的“復(fù)古”散文,頗獲成效??上У搅送硖?,駢文再現(xiàn),竟歷五代至宋初而未衰。就像我們的“黨八股”和如今充滿“套話”的“官樣文章”,很難使其“絕跡”。這樣的文章枯燥乏味,多為歌功頌德,或無病呻吟之作,縱然有語句華美、節(jié)奏鏗鏘之表, 其內(nèi)容實不足論!

宋初的散文,就是一派“歌舞升平”,嚴(yán)守駢文的“格律”,少談現(xiàn)實,使文壇萎靡不振。就像中唐韓愈領(lǐng)導(dǎo)的古文運(yùn)動一樣,歐陽修領(lǐng)導(dǎo)的詩文運(yùn)動,同樣獲得成功,一改文壇的死氣沉沉。

歐陽修,并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寒,然聰明好學(xué),當(dāng)時的人稱其為“奇童”。及至長大,已滿腹經(jīng)綸,二十三歲中進(jìn)士,開始了仕途生涯,從政四十年,歷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為官。其間,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新政”(為時一年零幾個月的政治改革),被打成“同黨”,貶為地方官。

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就寫在他被貶的慶歷(仁宗年號)六年(1046)。四十歲的歐陽修,雖因支持和同情范仲淹的改革而無辜遭貶,并未就此消沉,那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胸懷,顯示了自己的光明磊落,確實是一種情操和氣節(jié)的表白。

歐陽修被貶滁州(今安徽滁縣)知州(漢時稱太守),醉翁亭就位于今滁縣西南約七里?!蹲砦掏び洝?,寫的就是“太守”與眾賓客到醉翁亭一游這件事,是一篇短小而優(yōu)美的游記。

文章大體分成四段:

先寫去醉翁亭途中山色之美:“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蹦欠N寄情山水,自得其樂的“一日游”,明快而豁達(dá)。

于是,在似醉不醉之中,聯(lián)想四季變幻的美景,心情更為之動:“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蹦欠N在乎山水之間的情思,又被濃濃地渲染了一番。

此游當(dāng)然不是“太守”和眾賓客一行的“凈山”之游:“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音與摟)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币慌膳c民同樂的景象,“太守”的政績,于此可見一斑。歐陽修為官一方,看來深受百姓的擁戴。

“一日游”到尾聲了,文章最后一段寫道:“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不知太守其樂之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為誰?廬陵歐陽修也?!蹦欠N與民同樂,與賓客同樂的境界,是歐陽修所向往的,因為早在戰(zhàn)國時代,孟子就對梁惠王言道:“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這大概才是一種和諧社會。

《醉翁亭記》寓事于景,歐陽修所在乎的其實是他的政治理想,他支持“慶歷新政”,何罪之有?

古文解讀:
二、《祭十二郎文》之古文的親情





唐宋八大家當(dāng)首推韓愈,他不僅給后人留下了近四百篇散文佳作,還留下了一片感人至深的親情。

每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就被那種發(fā)自肺腑的哀辭所感動。此祭文寫于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時韓愈任監(jiān)察御史,按說三十六歲官位至此,算是仕途看好了。忽聞自己的侄子老成(即十二郎)死于宣州(今安徽宣城縣),悲痛至極,一種歉疚的真情便油然而生。他“使建中(韓愈的仆人)遠(yuǎn)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寫下了這篇祭文。

他不能忘記與侄兒從小就相依一起的往事,并不因為身居官位而有絲毫的沖淡。他在祭文里寫道:“吾少孤(三歲喪父),幾長,不省所怙(音互,依靠),惟兄嫂是依。中年(指其兄值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今河南孟縣西);既又與汝就食江南(指宣州),伶仃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笔逯秱z跟隨寡嫂(對十二郎來說就是他的養(yǎng)母)艱難度日,那悲苦的童年如何能夠忘懷?他與侄子輩分上是上一輩下一輩,從小孩子的心理上由于年齡差不多,實在是情同手足。今侄子即歿,猶如斷手足,其情愈悲,便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韓愈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當(dāng)過桂州都督府長史,父親韓仲卿任過武昌(今湖北鄂城縣)縣令、秘書郎,且具文才,曾編撰曹植文集。三個叔叔都或為官地方、或官至監(jiān)察御史、禮部郎中。韓愈的上面有兩個哥哥,大哥韓會無子,由二哥韓介(早亡)的兒子老成過繼。大約在韓愈十歲的時候,大哥韓會受到政治牽連被貶今廣東韶關(guān)的韶州,當(dāng)然舉家南遷。僅兩年后,大哥病逝,全靠寡嫂鄭夫人攜兩個年幼的孩子,護(hù)送丈夫的靈柩歸葬老家河陽祖墳,然后居于宣州別業(yè),即韓文中所說的“就食江南”。這一段時日,對鄭夫人是太悲苦了。韓愈在祭文里如同對著亡侄說:“嫂嘗撫汝指我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幼小,當(dāng)不復(fù)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闭f來,韓氏不是長壽家族。按韓愈說的“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即有位兄長夭折、二哥早逝、大哥病逝時年僅四十二歲,父親在他三歲時離世,亦屬壯年。當(dāng)嫂子的怎么不為韓氏的“煙火”著急?

韓愈與侄兒一起生活到十九歲,真可謂“未嘗一日相離也”!唐德宗貞元二年(公元786年),韓愈離開宣州,赴長安應(yīng)進(jìn)士試,但至貞元七年連續(xù)三試未中,到貞元八年才登上進(jìn)士第。大概在貞元六年回宣州看望嫂子和侄兒,那時他正走背字的當(dāng)口。再過四年(貞元十一年),韓愈前往河陽祖籍掃墓,恰恰碰上侄兒“從嫂喪來葬”。韓愈的嫂子鄭夫人于貞元九年去世宣州,其情可見《昌黎先生集》卷二十三的《祭鄭夫人文》。這次遇上侄子,雖已中進(jìn)士,但并未踏入仕途。又過了兩年(貞元十二年),謀得董丞相(董晉)屬下汴州(今河南開封)的節(jié)度推官一職,算是從政的開始。逢侄子來探望,住了一年,擬回去接家眷來汴州,孰料貞元十五年董晉“薨”(對二品以上官位死的叫法),十二郎舉家來汴州終成泡影。董丞相死后不久,汴州發(fā)生兵亂,韓愈只能他就。如是坎坎坷坷,再也沒能圓了與侄兒相聚的夙愿。

祭文是這樣寫的:“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zāi)?,遇汝從嫂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接家眷)。明年,丞相薨,吾去(離開)汴州,汝果不來(結(jié)果沒能來成)。是年,無佐戎徐州(另就武威節(jié)度使張建封屬下徐州的節(jié)度推官),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貞元十六年張建封去世而再失官職),汝果不來。”韓愈的仕途,直接關(guān)乎侄兒來到自己的身邊,可天不作美,奈何不得??!他也曾退而求其次:“圖久遠(yuǎn)者,莫如西歸(回老家河陽),將成家而致汝(安置好了接你過來)?!笨芍秲壕瓜茸约憾チ?,至此,韓愈心如刀割:“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別離,終當(dāng)久與相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誠如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讀至此,亦覺肝腸寸斷。不是文字致此,是叔侄之情太深厚了。

韓愈的祭文,就如墳前的哭訴,乃至到最后,并未悲痛欲絕,想到的是,將來只要有能力遷葬,一定重葬十二郎于祖墳,唯此才能了卻為叔的心愿!

嗚呼!親情至此,其深莫可測也。


古文解讀:
三、《滕王閣序》之傳誦千古




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寫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九月,是王勃前往交趾(在今越南境內(nèi))探望父親途中路過洪州(今南昌),正趕上洪州牧閻伯嶼為重修滕王閣工程竣工、值重陽佳節(jié)之際在滕王閣上大宴群僚,遂即席創(chuàng)作了此文。孰料次年,王勃便在渡海中溺水身亡,而留下了這篇千古絕唱。

如今,于1989年重陽節(jié)落成的滕王閣,若從其始建于唐高祖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算起——那是李淵為自己的二十二子李元嬰調(diào)任洪州都督時建的——已是第二十九次重建,距故址僅百余米,可謂歷一千三百三十余年再獲新生。這位在貞觀年間被封為滕王的李世民的弟弟,再也不會想到他的“王號”得以流傳后世,是因為閣名,還是因了一位才子的文章?真的是沒有滕王閣,就不會有王勃的文章,沒有王勃的文章,滕王閣哪里會流芳千古!

說起《滕王閣序》,很多人會背誦其中的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本吧溃瑢φ讨?,實乃整個文章的點睛之筆。

其實《滕王閣序》通篇華麗,結(jié)構(gòu)順暢,是通俗化了的絕品“駢文”。靜下心來讀此文,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心靈享受。

文章一開始就落筆不凡,直書滕王閣所在地的氣勢:“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闭f此洪州大有來歷,漢時為豫章郡,唐時更名洪州,設(shè)有都督府,對應(yīng)天上翼、軫星宿,形成分野之勢,與衡山和廬山相接。于是滕王閣居高臨下,以三江為衣襟,將五湖作衣帶,控荊楚而連閩越,難怪“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這樣的樓閣上舉行宴會,無疑將是一段佳話。所以年輕的王勃極有分寸地寫道:“童子何知,躬逢勝餞?!辈湃A與謙恭,相得益彰。

文章接著以三個段落,寫登閣賞景之絕美,贊與會文士之才華,佳句迭出,用典深沉,孰能不為之觸景生情?王勃亦不例外,不免悲從中來。以下的文章段落寫道:“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蹦欠N以漢時賈誼被貶長沙四年后,終得漢文帝召回未央宮正殿宣室議事為寄托,聯(lián)想到自己的身世,實在是一種報國無門不堪言的苦悶。

王勃畢竟年輕,盡管“時運(yùn)不齊,命途多舛(命運(yùn)坎坷不順)”,心胸還是很開闊的,他直抒應(yīng)該具備的志向:“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哪里能到老了而改變自己的信念);窮且益堅(境遇艱難),不墮青云之志?!焙km賒(遙遠(yuǎn)),扶搖可接(可乘長風(fēng)抵達(dá));東隅已逝(喻青春逝去),桑榆非晚?!彼€借歷史人物,表露了自己的心聲:“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無處請纓殺敵),等終軍之弱冠(與終軍一樣二十來歲的年齡,意為卻不能像終軍那樣向漢武帝請纓出使南越);有懷投筆(有志投筆從戎),愛宗愨(音確)之長風(fēng)(羨慕南朝宋人宗愨那種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的氣概)?!瓧钜獠环辏ㄓ霾簧鲜袢藯畹靡馀e薦司馬相如得見漢武帝),扶凌云而自惜(惋惜空有凌云志);鐘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逼渲凶詈髢删洌娮悠凇爸簟敝?,猶言向與會的各位訴訴衷情,也沒什么可自慚的,正是由衷之言,意味深長。

王勃的《滕王閣序》,就當(dāng)時的盛宴而言,是在拋磚引玉,以期在座“群公”登高作賦。文章的結(jié)尾,終使滕王閣之會成為千古佳話。

今再錄于下:“嗚呼!勝地不常(美景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蘭亭雅興已逝去),梓澤丘墟(西晉石崇的金谷園已成廢墟)。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幸蒙都督恩遇餞別宴會上);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懷(敢抒心懷),恭疏短引(恭成此序文);一言均賦(請各位按韻賦詩),四韻俱成(我已完成四韻八句)。請灑潘(晉朝名士潘岳)江(文才如長江),各傾陸(晉朝名士陸機(jī))海(文才如大海)云爾?!?br>
王勃若不是英年早逝,其仕途如何?雖不可知,但王勃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聞一多說他們“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為都相當(dāng)浪漫,遭遇尤其悲慘”,可謂這四位才子更多的是文學(xué)氣質(zhì),很難說他們能像韓愈那樣,即是古文大家,又身居官場高位。王勃以人生二十七歲的年齡意外辭世,卻留下了那么多的詩文著作!每讀其詩其文,就好像看到云霧中的滕王閣,巍峨而飄渺。


古文解讀:
四、《秋聲賦》之悲秋之感




《歐陽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十五里的《秋聲賦》,是一篇賦秋聲的佳文,那種悲秋之感,如從天落,讀之亦為之一嘆。

此文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這時的歐陽修尚值壯年(五十三歲),任翰林學(xué)士、給事中,充御試進(jìn)士詳定官,仕途看好,按說不該有消極的心緒。而十三年前(宋仁宗慶歷六年)寫《醉翁亭記》的時候,因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被打成范的同黨,已貶為地方官(知滁州),也就是作者在文中自謂的“太守”(漢時郡長官的稱謂,宋時稱知州)。那時的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景、寫亭、寫與民同樂,豁達(dá)地表達(dá)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積極向上的情懷,全然不像《秋聲賦》因聞“秋聲”而感嘆人生易老、官場無常。當(dāng)然,這與年齡有關(guān),四十歲是不惑之年,有一種冷靜在里面;年過半百是知天命之年,心生感慨也是一種洞察。

《秋聲賦》文短意深,字美而富于韻味??傮w以散文形式為“賦”,行文間或有駢文之偶、之韻,但不受駢文格式的限制,讀來非常流暢,已完全不同于漢賦。要說,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就已散文化了。歐陽修作為北宋文壇領(lǐng)袖,在詩文革新中反對浮艷的文風(fēng),提倡平實的“古文”,《秋聲賦》自是這樣的作品。

文章寫夜半讀書,忽然聽到自西南而來的聲響,極感詫異,初聞如細(xì)雨落葉之聲(“初淅瀝以蕭瑟”),再聞如濤聲大作(“如波濤夜驚,風(fēng)雨驟至”),及至聽到如金戈鐵馬奔騰(“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便叫醒睡在身旁的童子趕緊出去看看。小孩子到外面一看回來說:“星月皎潔,明河在天(銀河燦爛),四無人聲,聲在樹間?!毖粤T倒頭便睡,哪里聽得進(jìn)老人家的絮叨?

作者自管發(fā)表議論,由風(fēng)而發(fā)出對秋聲的感嘆:“噫嘻,悲哉! 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在他看來,秋聲者:“其色慘淡,煙霏云斂(煙霧飄散,云彩聚集);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fā)。……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秋氣)之余烈?!本褪钦f,萬木凋零,全由秋聲引起。至此,還嫌不夠透徹,遂說到自然規(guī)律(“天之于物,春生秋實”),用音樂五聲里的“商”聲比喻來自西方的“秋聲”;用五聲里十二律里的“夷”比喻殺戮,因此說:“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dāng)殺。”仿佛告訴世人,人老則悲,物盛則亡,人世的變遷,包括生老病死、官場沉浮,都是無法抗拒的。

可以想見,作者面對孤燈、書卷,聽外面秋風(fēng)在樹間發(fā)出的種種聲響,一時思緒萬千:“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唯物之靈。百憂(諸多憂慮)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衷,必?fù)u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完全擬人,一言以蔽之:人活在世上太累了!最后似乎清醒了:“奈何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音鏘)賊(殘害),亦何恨乎秋聲!”秋聲所帶來的悲切,其實與秋聲何關(guān)?這時終于明白了,悲秋不過是自我多情!不過是無助的嘆息而已。

作者回到現(xiàn)實中來:“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br>
總之,秋,給人以太多的悲涼。


古文解讀:
五、《滄浪亭記》之在乎“滄浪”之間





慶歷初年,可謂多事之秋。按說從慶歷三年(1043)十月開始的“新政”,如能堅持下去,至少可以在宋朝立國八十來年這個至關(guān)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上,發(fā)揮關(guān)乎王朝走向的積極作用。可惜連皇帝老子也不得不向保守勢力妥協(xié),而于慶歷四年六月將主持改革的范仲淹調(diào)離中央去應(yīng)對西北邊防的吃緊局面,轉(zhuǎn)年正月,正式罷去范仲淹的參知政事(副宰相)職務(wù),并罷去改革派富弼、韓琦的樞密院副使(分管軍政的副長官)職務(wù)。這樣,“慶歷新政”宣告失敗。

不僅如此,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也被視作范仲淹的同黨于慶歷五年貶為滁州“太守”,他在慶歷六年寫下了有名的《醉翁亭記》。也是在這一年,范仲淹寫下了《岳陽樓記》。還有一位,即跟隨歐陽修進(jìn)行詩文革新的蘇舜欽,因為一向主張改革弊政,支持范仲淹,受到權(quán)貴誣陷,在慶歷四年遭遇免官,爾后寫下了《滄浪亭記》。

這位蘇舜欽,如后來歐陽修為他寫的那篇《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里所說的:“位雖卑,數(shù)上疏論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難言。”《宋史·杜衍傳》里也提到他“議論稍侵權(quán)貴”,被排擠是必然的。

可以想見,二十七歲就中進(jìn)士的蘇舜欽被免官后的心境。大概就在他寫《滄浪亭記》的這段時間里,他作了一首五律《滄浪亭》:“一徑抱幽山,居然城市間。高軒面曲水,修竹慰愁顏。跡與豺狼遠(yuǎn),心隨魚鳥閑。吾甘老此境,無暇事機(jī)關(guān)?!眱上鄬φ?,可看出他決心隱居蘇州,終老此身??此瞥摚瑢嵱行闹袎K壘。

但不管怎么說,他心靜如水,能在困境中“扁舟南游,旅于吳中(指蘇州),始僦(音就,租賃)舍以處”,先找個地方住下來再說。這就是他在《滄浪亭記》一開頭所記下的。只是住所狹小,悶熱難當(dāng),一時間“思得高爽(高朗清爽)虛辟(空虛開闊)之地,以舒所懷(郁悶之情),不可得也。”這與貶為滁州知州(漢時稱太守)的歐陽修,以及雖遭貶謫卻仍擔(dān)負(fù)地方要職的范仲淹不一樣,他得靠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寄情山水的安身之處。

也是一種機(jī)緣,他在文章中寫道:“一日過郡學(xué)(蘇州的官立學(xué)堂),東顧草樹郁然,崇阜(高山)廣水(闊水),不類乎城中。并水(沿水)得微徑(小路)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shù)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一尋為古之八尺),三向皆水也?!钀鄱腔玻煲藻X四萬得之,構(gòu)亭北碕(音奇,曲岸),號滄浪焉?!?br>
他所描寫的滄浪亭之美是這樣的:“前竹后水,水之陽(水之北稱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榦(音干,小竹),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fēng)月為相宜。”看來,清澈的流水、翠綠的竹林,一經(jīng)山光亭影融于風(fēng)月之中,真是美不可言。此時的蘇舜欽,那顆郁悶的心終于得到了大自然撫慰。

于是,就像文章所記,他時常“榜(駕)小舟,幅巾(閑散而不著冠)以往,至則灑然(無拘無束)忘其歸,觴(飲酒)而浩歌(高歌),踞(蹲坐)而仰嘯,野老不至,鳥魚共樂?!彼谶@種物我兩忘的境界里,體悟到“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事理彰明);返思向之汩汩(音古,急迫狀)榮辱之場,日于錙銖(卑微小事)利害相摩嘎(摩擦碰撞),隔此真趣(指寄情山水),不亦鄙(可鄙)哉!”

正是這種體悟,他才能在文章的最后寫道:“惟仕宦溺人(使人沉迷)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指沉迷官宦)而至于死者,多矣;……尚未能忘其所寓(指寄情滄浪亭),自用是以為勝焉(用以克制自己)?!庇媒裉斓挠^點,似嫌消極,但只要放在慶歷初年保守派是如何扼殺改革的歷史條件下,這便是非常清醒的批判了。

難怪蘇舜欽把建好的亭子“號滄浪”了。是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痹柑K君魂歸“滄浪”。


古文解讀:
六、《上宰相書》之韓愈“跑官”





韓愈是中唐的文壇領(lǐng)袖,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導(dǎo)的古文運(yùn)動,一改魏晉南北朝以來浮艷的文風(fēng),回歸到了先秦兩漢散文的質(zhì)樸。他們自己也寫了大量質(zhì)地很高的古典散文,終使“古文”得以復(fù)興。

文如其人,從韓愈的散文作品里便可看到他的為人為官,盡顯那個時代一個正直文人的風(fēng)骨。

《昌黎先生集》卷十六里的《上宰相書》,雖說是一篇求官的文字,卻表現(xiàn)出了一股不卑不亢的正氣。上書求官,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這是在“跑官”嘛。是啊,在古代走仕途并不可恥,唯此方有可能實現(xiàn)個人的政治抱負(fù)。就拿后來他在貞元(唐德宗年號)十九年(803)做了監(jiān)察御史來說,因為上疏極力主張減免百姓租稅而觸犯了權(quán)貴,被貶陽山令,但他不改敢于直言的本色。元和(唐憲宗年號)十二年(817)韓愈因平淮西立有戰(zhàn)功,升任刑部侍郎,后由于諫憲宗迎佛骨又被貶為潮州刺史。由此可見其為官為人之一斑。

韓愈出身官宦之家,然而他三歲喪父,由大哥、大嫂(大哥韓會、大嫂鄭夫人)撫養(yǎng),到了大約十歲那年,大哥去世,一直跟著寡嫂,境遇比較凄涼。

貞元二年(786),十九歲的韓愈離開了寡嫂娘兒倆赴長安,開始邁出了試圖躋身仕途的第一步。考進(jìn)士是由禮部主持的,考三次不中,直到貞元八年(792)才得登進(jìn)士第。后考吏部主持的博學(xué)鴻詞科,竟三考三落,一直沒獲得個一官半職,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可想而知。

《上宰相書》正是寫于此時,一共寫了三書,第一書寫于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處于困境中的韓愈,此舉亦屬無奈,不過所謂上之求人、下之求位乃“古之君子之道”,懇請上面“錄用”,說起來本無不可。

韓愈在“上書”的臺頭不得不謙卑地寫道:“謹(jǐn)伏光范門(此門通中書省宰相的官署)下再拜,獻(xiàn)書相公閣下”,但緊接著引經(jīng)據(jù)典,說明發(fā)現(xiàn)人才、教育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遂舉出《孟子·盡心上》所說君子之三樂,他寫出大意:“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王天下不與存焉(成就天下之樂不如君子之樂)。其一曰,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于是順理成章得出結(jié)論:“孰能教育天下之英材,將非吾君與吾相乎?幸今天下無事,大小之官,各守其職,錢豆甲兵之問(日常經(jīng)濟(jì)軍事上的事)不至于廟堂(不至于麻煩朝廷)。論道經(jīng)邦(論政治國)之暇,舍此宜無大者焉(沒有比培養(yǎng)和使用人是更大的事)?!鼻蠊俣械览?,這已經(jīng)提高到了比較高的層面,即對于中央政府而言除了論道安邦,還有什么比選拔優(yōu)秀“干部”更重要的事情嗎?這于己于宰相,都無私弊之嫌,韓愈可以說下去,宰相亦可以讀下去。

這時的韓愈便開始了自我推薦。說自己“今有人生二十八年矣。名不著于工商賈之版(意謂名列儒士戶籍),其業(yè)則讀書著文,歌頌堯舜之道?!渌?,皆曰六經(jīng)之旨而成文。抑邪與正,辯世俗之所惑。”韓愈推薦的是自己的才學(xué),以及尊奉儒學(xué)的人格。當(dāng)然也順便談到了自己的不順,所謂“四舉于禮部乃一得,三選于吏部卒無成”,寄希望于“上”能“教育之使成才,其亦可矣?!毖栽~略顯謙卑,卻是面對“遑遑乎四海無所歸”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和盤托出,反顯真誠。

韓愈“跑官”的上書,接下來的文字,體現(xiàn)了他的膽識和敏銳的觀察。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段:“上之于求人,下之于求位,交相求而一其致焉爾。”即是說上面求人才,下面求官位,互相有求是一致的,實為向宰相提出自己的政見。他就此認(rèn)為:“茍以是而為心,則上之道不必難其下,下之道不必難其上,可舉而舉焉,不必讓其自舉也;”就是說,平心而論,上面不要難為下面,下面也不要難為上面,可提拔就提拔,不必讓下面自舉求位。而事實上卻是:“今天下不由吏部而仕進(jìn)者幾希矣。……而方聞國家之仕進(jìn)者,必舉于州縣,然后升于禮部、吏部,試之以繡繪雕琢之文,考之以聲勢之逆順,章句之短長,中其程式者,然后得從下士之列。然有化俗之方,安邊之畫,……萬不有一得焉?!睂嶋H上這是在針砭時政,批評當(dāng)下“提干”的弊端。當(dāng)下的做法是,不經(jīng)過朝廷的“組織部門”這個門檻想當(dāng)官很難,不要說還要過“必舉于州縣”這一關(guān),再經(jīng)吏部、禮部的考試,看應(yīng)考者能否寫官話、套話的文章(駢文),一經(jīng)進(jìn)入這個刻板的程序,就有可能踏進(jìn)官場。而那些有真才實學(xué)(文韜武略)的人,能憑著自身的才干步入仕途,成功者“萬不有一”。最后,韓愈把自己寫的一些文章,以“附件”呈上,“冀辱賜觀焉”,務(wù)請上面給看看。他相信自己的文才,更希望上面通過這些文章而更能夠了解自己的才學(xué)、人格和抱負(fù)。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韓愈,竟是這樣“跑官”,如今的“跑官”者焉能望其項背!


古文解讀:
七、《赤壁賦》之映美文




不管是“文”赤壁還是“武”赤壁,只要提到赤壁,就會讓人聯(lián)想到發(fā)生在漢獻(xiàn)帝建安十三年(208)的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

這時的曹操,早在建安五年(200)經(jīng)官渡一戰(zhàn),就以弱以少,以聲東擊西、后發(fā)制人的戰(zhàn)略擊敗了袁紹,奠定了統(tǒng)一北方的基礎(chǔ)。所以,曹操揮師(號稱八十萬大軍)兵臨長江,欲滅孫權(quán)、劉備,從而建立真正的一統(tǒng)天下,那種志在必得的氣勢,對割據(jù)江南的孫權(quán)與劉備而言,真的是如泰山壓頂。

這是一場斗智斗勇之戰(zhàn),誰能正確分析戰(zhàn)前的形勢,誰能有更勝一籌的謀略,誰就多了一份勝算的可能,一頁風(fēng)云人物較量的歷史大幕就此拉開。孰料,孫、劉一方上演了以少以弱,巧施詐降與火攻之計,竟大勝曹操,三足鼎立之局遂不可逆轉(zhuǎn),赤壁也就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勝之地。

六百多年后的唐朝詩人杜牧,時任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刺史,曾游黃州城外赤壁,借與嘉魚(今湖北省嘉魚縣)古戰(zhàn)場赤壁同名,寫下了有名的七絕《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rèn)前朝。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從特殊的視角,漫步江邊而聯(lián)想到當(dāng)年赤壁大戰(zhàn)已煙消云散,雖說折戟沉沙,但還是記憶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由此詩人大為感慨,認(rèn)為年僅三十四歲的周瑜占“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打贏了這場戰(zhàn)爭,否則,他年輕的愛妻小喬和孫策的遺孀大喬這對貌美的姊妹,難免為曹操所得而“深鎖”供曹操晚年作樂的場所——銅雀臺里了,真是世事難料??!事實也確實如此,歷史上大的較量,非此即彼,全在一種際遇之間。

到了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文壇領(lǐng)袖蘇軾因反對王安石的熙寧變法,遭“烏臺詩案”之變,被貶黃州團(tuán)練副使,不準(zhǔn)參與政事。這種由文字入獄,爾后遭貶,在政治環(huán)境比較寬松的宋朝,也算嚴(yán)重事件了。 要說王安石,是得到宋英宗之子宋神宗的仰仗,才得以實施變法的。變法始于熙寧二年(1069),陸續(xù)提出諸如均輸法、青苗法、農(nóng)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九項具體措施,試圖富國強(qiáng)兵,倒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蘇軾亦在其中。元豐五年(1082),被貶的蘇軾,曾兩度游覽黃州赤壁,在郁郁不得志的背景下,寫下了自由賦體抒情散文《赤壁賦》。

《赤壁賦》有兩篇,或稱《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前一篇,是排遣貶官苦悶的作品,那寄情山水風(fēng)月之中,似顯消沉,卻蘊(yùn)含著老莊思想,并不沉淪,反盡顯曠達(dá)的情趣。作者采用了賦體,有精彩的押韻與對偶,又不拘泥于傳統(tǒng)賦體的格式,無論從敘事、寫景,還是聊發(fā)議論上,寫得極為流暢,堪稱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

文章開門見山,敘說壬戌(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與友人夜游赤壁,為美景所陶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庇谑恰芭e酒屬客(向客人敬酒),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飲酒、誦《詩經(jīng)》佳句,一派文人雅興。但見“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月映水氣漂浮于江面之上),水光接天?!边@高月懸空、霧氣蒙蒙、天水一色的夜長江景致,作者賦予了道家的超然:“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呼入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比螒{一葉扁舟,飄蕩于茫茫的江上,那是何等的意境!再加上《莊子·逍遙游》里的“夫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之意,難怪如《抱樸子·對俗》所說的“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了。這是怎樣的灑脫,完全把遭貶棄之九霄云外。

這才接下來有“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的情懷。所歌為:“桂櫂(音照,槳)兮蘭槳,擊空明月兮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但這最后一句,反映了失意官場的無奈,想慕賢人,正是蘇軾所謂“渺渺兮余懷”的注腳。且有客吹簫伴奏,其效果是“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是類似儒家思想的某種流露,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作者頗嚴(yán)肅地問同舟之客,何以聲音如此悲涼?

客人回答說起曹操在赤壁大戰(zhàn)在即之時躊躇滿志,也吟起了“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詩句,那種“釃(音濕,斟)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認(rèn)為:“哀我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你,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想于悲風(fēng)?!边@類感嘆,仿佛是說許多事情明知不可得,或可寄托在曲調(diào)里,伴著秋風(fēng)吹奏出來,如此而已。這倒是對蘇軾的遭遇比較貼切的勸慰。

并非作者對客人的勸慰不買賬,而是有更寬廣的胸襟,因此對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指水),而未嘗往也(意為照樣長江后浪推前浪);盈虛者如彼(指月有圓缺),而卒莫消長也(最終并無增減)?!┙现屣L(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碧K軾便以如此通達(dá)的見解,化一絲悲涼為愉悅。

文章的結(jié)尾很有意思,寫主客俱喜,洗杯再飲,直喝得杯盤狼藉,昏昏欲睡,竟不知已到天亮!

讓我們也高興地吟誦這段文字:“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br>


古文解讀:
八、《蘭亭集序》之賞心悅目




親朋好友聚會,自古有之。東晉第五個皇帝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做東,廣邀四十多位社會名士,聚會會稽山陰的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蘭渚山),邊賞景,邊飲酒,邊作詩,可謂盛況空前。

那時的飲酒,完全不像如今的“酒局”,動輒“走”一個,多有喝高了的。蘭亭聚會有個飲酒的游戲規(guī)則,讓荷葉托著酒杯放入溪流,漂到哪位面前哪位便須現(xiàn)場作詩一首,作不出就罰酒一杯。據(jù)說,王羲之等二十六人不辱使命,而王獻(xiàn)之等十六人則未能到位賦詩,被罰飲酒。這樣下來,得詩三十七首,匯集成《蘭亭集》,于是有了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的行書《蘭亭集序》。此樣聚會,大概絕無僅有。

《蘭亭集序》不僅展現(xiàn)了行書書法的至高境界,其文亦屬上乘。文章開頭的記事、寫景一氣呵成:“永和九年,歲在葵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音戲)事也(指三月初三在河邊的祭祀活動)。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弊挚∥拿?,讀之有一種陶醉之感。

此次應(yīng)王羲之邀請的多為名門望族,大家很平等,一無今天的“官本位”。因為“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視宇宙之大,仰察品類(萬物)之盛,所以游目騁懷(放眼四望而能舒展情懷),足以極視聽之娛(極享所看所聞之愉悅),信可樂也?!边@種把自己置于大視角之下,才有真正融于山水的體悟,是對大自然的特殊審美。此時的情懷,如信馬由韁,馳騁在天地之間。

所謂樂極生悲,作為這次聚會的召集人,王羲之也難免心生感慨。他想到人之廝守,不過在抬頭低頭的瞬間;或心懷抱負(fù),促膝論之于室;或有所寄托,而放浪形骸之外。凡此種種,雖各不同,但一經(jīng)得到,哪怕短暫,便“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但這些轉(zhuǎn)眼便事過境遷,惟空懷感嘆。于是進(jìn)一步想到:“況修短隨化(壽命之短全憑天命),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王羲之出身瑯琊王氏,可謂名門望族,其伯父王導(dǎo)在東晉政權(quán)的建立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的家庭背景,使王羲之學(xué)養(yǎng)深厚,為官為人不同尋常。他在《蘭亭集序》的最后一段,寫出了他對前人“興感之由”的獨(dú)特看法,認(rèn)為他們也“未嘗不臨文嗟悼”,卻“不能喻之于懷”。他們不過“固知一死生(生死一樣)為虛誕,齊彭殤(長壽短命一樣)為妄作”,等于“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深感可悲,故呼之曰:“悲夫!”所以,他一定要“故列敘時人(與蘭亭會之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br>
確實“有感于斯文”,那一絲憂郁,是在追求江南秀色的寧靜,是魏晉風(fēng)度的時代變遷。只消再欣賞一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喪亂帖”、“快雪時晴帖”,以及“十七帖”,就會領(lǐng)略到“蘭亭序”文章的俊雅和飄逸。


古文解讀:
九、《陋室銘》之陋室“排解”




想起中唐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全文八十一個字,試背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昂温校 ?br>
這當(dāng)然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在“文革”年代卻是被批的對象,認(rèn)為封建士大夫“孤芳自賞”,誣百姓為“白丁”( 其實“白丁”是指沒有地位的市井富豪,多為俗官所結(jié)交),捧反動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為“鴻儒”,必得高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似乎不“踏上一萬只腳”不能解階級之恨。如今已成笑談,不必為劉禹錫“落實政策”了。

劉禹錫不僅僅是詩人,亦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學(xué)家。唐順宗永貞元年(805),他和順宗當(dāng)太子時的老師王叔文,以及柳宗元等結(jié)成了政治改革派別,以反對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和反貪為政治目的,發(fā)起“永貞革新”??上H百日,遭宦官俱文珍聯(lián)手地方節(jié)度使勢力的反撲而失敗。翰林學(xué)士王叔文被新即位的唐憲宗賜死,時為屯田員外郎的劉禹錫等革新派被貶外州司馬。

與這次事件有關(guān),劉禹錫有兩首七言絕句,一首是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寫的《游玄都觀絕句》:“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到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這年,劉禹錫“承詔至京”,作詩“戲贈看花諸君子”,借游玄都觀賞桃花,寫自十年前被貶,現(xiàn)以朗州司馬身份又重返長安,見新權(quán)貴們把持朝政愈發(fā)腐敗,遂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嘲諷之,結(jié)果又被貶出京。另一首是寫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三月的《再游玄都觀》:“半畝庭中皆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距前一首已相隔十四年,加上“永貞革新”失敗后的前十年,一共二十四年,星移斗轉(zhuǎn),權(quán)貴們成了過眼云煙。這使劉禹錫十分感慨,遂再賦詩諷刺之。

從兩首七絕來看,無疑表現(xiàn)了作者政治立場的堅定,顯示了不屈的風(fēng)骨。

回過頭里再讀《陋室銘》,雖不知此文作于何時,一定是寫于貶謫期間,借陋室作銘文,抒情明志。他一如既往,不與權(quán)貴同流,視榮辱名利為身外之物。文中“南陽諸葛廬”,極言他仰慕南陽諸葛亮。諸葛亮在《出師表》里寫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先帝……三顧于草廬之中?!敝T葛亮不求聞達(dá),只為輔佐劉備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的志向,深深打動了劉禹錫。那句“西蜀子云亭”,是他對西漢楊雄(字子云)“清靜亡為,少奢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漢書·楊雄傳》)的恭敬。兩位古人,皆是他的師表。

《陋室銘》的結(jié)尾句,可謂高調(diào)收筆?!墩撜Z·子罕》云“子欲居九夷?;蛟唬骸缰??’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是啊,小人居之,焉能有此氣概!

雨仍在下著,一洗熱浪;清俊《陋室銘》,堪送清涼。


古文解讀:
十、《正氣歌序》之泣鬼神




讀宋文,特別是南宋文章,那種強(qiáng)烈的愛國氣勢,或慷慨陳詞,或滿篇悲憤,使一段段國破山河在的風(fēng)雨歷史,盡現(xiàn)眼前。

老將宗澤連上二十余疏,堅決主張北伐抗金,其中那篇《乞毋割地與金人疏》,對趙構(gòu)即位四十天(其時在1127年六月)竟毫無作為,憤憤直言:“今四十日矣,未聞有所號令,作新斯民(政改以振奮民心);但見刑部指揮有不得謄播赦文于河?xùn)|、河西、陜之蒲、解(意為看到的是不向淪陷區(qū)行文大赦抗金義軍)。茲(指此不大赦之行為)非新人耳目也,是欲西晉東遷既覆之轍耳。為是說者(主張棄地、議和、南逃者),不忠不孝之甚也!”言辭激烈,對此賣國行徑,上批皇帝老兒,下批奸相佞臣,真的是不吐不為之快,乃一代抗金名將的心聲!

宗澤在這篇“上疏”的最后寫道:“臣雖駑怯,當(dāng)躬冒矢石,為諸將先,得捐軀報國恩足矣。臣衰老,不勝感憤激切之至。”他作為東京留守,是何等盼望“中央”一聲令下、即可率大軍渡黃河、會合已然聯(lián)絡(luò)好的兩河義軍百萬之眾一鼓作氣驅(qū)除金人而收復(fù)失地?。∷頌闁|京留守,有效組織了東京保衛(wèi)戰(zhàn),在建炎元年(1127)十一月痛快淋漓地?fù)魸⒘私鹑税l(fā)動的對開封第三次圍攻!可以說這是他生命最后時刻所面臨的一次絕好的北伐戰(zhàn)機(jī),可惜壯志不能酬,終因上疏無果憂憤成疾,轉(zhuǎn)年八月大呼三聲“過河”而卒,乃成千古恨!

終南宋一朝,驚天地泣鬼神的文章不絕于世。李綱的“議國事”、太學(xué)生陳東的“上高宗第一書”、胡銓的“戊午上高宗封事”、岳飛的“五岳祠盟記”、虞允文的“論今日可戰(zhàn)之機(jī)有九疏”、陸游的“跋傅給事帖”、樓鑰的“北行日錄三則”、辛棄疾的“審勢”等等,直到文天祥的“正氣歌序”、陸秀夫的“擬景炎皇帝遺詔”等等,無一不言惟戰(zhàn)才能雪恥,無一不言外侮之痛。

文天祥的《正氣歌序》,是為自己在元都燕京被囚于兵馬司獄中所創(chuàng)作的那首有名的《正氣歌》寫的序。文天祥所處的時代或可說是“后南宋”時代,因為一般以元軍于德佑二年(1276)攻陷臨安(杭州)為南宋滅亡的標(biāo)志。但以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等為代表的南宋軍民不甘當(dāng)亡國奴,繼續(xù)起兵抗元,直至流盡最后一滴血。

文天祥兩次為元軍所俘,“后南宋”帝趙昺祥興二年(1279)十月,被押送至燕京。忽必烈軟硬兼施迫其降,而文丞相不為所動,遂被囚三年面南殉國?!墩龤飧栊颉纷詈髮懙溃骸懊献釉唬骸疑起B(yǎng)我浩然之氣?!藲庥衅撸釟庥幸?,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币簧碚龤獾拿褡逵⑿?,給后人留下了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文天祥身陷兵馬司獄中之時,張世杰崖(去山字頭)山一戰(zhàn),全軍覆沒,海水盡紅,陸秀夫身背小皇帝趙昺跳海。至此,“后南宋”亡。

陸秀夫是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的進(jìn)士,在杭州陷落之后,斷然扶持宋度宗的兩個尚幼的兒子益王趙昰(音是)、衛(wèi)王趙昺先后為帝,繼續(xù)打著“宋”的旗號苦苦抗元,力圖難以恢復(fù)的恢復(fù)。

陸秀夫代小皇帝宋端宗趙昰寫《擬景炎皇帝遺詔》是在景炎二年(1277),他以臨危的趙昰的口吻寫道:“惟此一發(fā)千鈞之重,幸哉連枝同氣之依(意為艱危時刻的千鈞重?fù)?dān),幸有小弟趙昺可委以后事)。衛(wèi)王某(指趙昺),聰明夙成,仁孝天賦,相從險阻,久系本根??捎阼亚凹椿实畚?,傳璽綬?!睙o奈的哀怨之氣,溢于“遺詔”之中,當(dāng)時的氣氛可想而知。

據(jù)《宋史·陸秀夫傳》記載,當(dāng)趙昰一命歸天的時候,“群臣皆欲散去”,陸秀夫義正嚴(yán)詞:“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所講極其在理,遂“乃與眾共立衛(wèi)王”,一個風(fēng)雨飄搖的朝廷,吞下了大宋三百年弱勢路線的苦果。至少,此時的君臣寧可最后一搏,也不會像徽欽二帝那樣跪拜在金人的淫威之下。

“遺詔”最后言道:“嗚呼!窮山極川,古所未嘗之患難;涼德薄祚,我乃有負(fù)于臣民。尚竭至忠,共扶新運(yùn)。故茲詔示,想宜知悉?!迸c其說這是最后的哀鳴,不如說是發(fā)生在七百三十多年前一個民族之不可為而為之的呼聲,并且身體力行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