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傳說夜空中會架起一座“鵲橋”,渡牛郎和織女相會,這一年一次的相聚,成就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七夕節(jié)。2006年,“七夕節(jié)”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被許多人稱為“中國情人節(jié)”,這也凝聚了中國人傳統(tǒng)的愛情觀和價值觀?!幷?/p> 一個天文景象與民間傳說共同形成的節(jié)日 七夕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最早,七夕是和牛郎星、織女星有關(guān)的。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詩經(jīng)·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贝藭r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并無后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jié)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并且正式成為屬于女性的節(jié)日。 那么牛郎星和織女星怎么會演變成一個愛情故事的呢?在《夏小正》的古農(nóng)事歷中有記載:“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在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也在人們的頭頂上清晰可見。而織女星旁兩顆較暗的星星位置,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朝東方望去,正好可見牛郎星。就好像每年到這個時候,這兩顆星特地遙對相望似的??椗敲Q的由來,大概來自《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庇捎谵r(nóng)歷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開始穿著寒衣的時節(jié)。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制,七月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而牛郎星則和此時草木豐茂,準備用于祭祀為犧牲的牛正在生長有關(guān)。隨著文人詞客與民間傳說的演化,就逐漸形成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中,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說成是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 古代單身女子最隆重的節(jié)日 中國古代,七夕節(jié)應(yīng)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即使是春節(jié),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只有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jié),古代的單身女子可以著盛裝,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與姐妹們聚會、玩耍。 在唐代宮廷,七夕這一天有盛大的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后來這一習俗在民間代代相傳。宋元之際,七夕乞巧已經(jīng)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shè)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稱為乞巧市?!蹲砦陶勪洝分姓f:“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fù)得出,至夜方散?!笨梢姰敃r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到了臨近七夕,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其盛大隆重不亞于春節(jié)。 五花八門的乞巧儀式 農(nóng)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讓自己變得心靈手巧,稱為“乞巧”。 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段骶╇s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在今天的廣州,依然還保存著穿針乞巧:姑娘們手執(zhí)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 喜蛛應(yīng)巧,“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贝送?,姑娘們會擺些瓜果,做一些小玩具、手工藝品相互贈送。 投針乞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七夕節(jié)俗?!捌咴缕呷罩鐏G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p> 吃巧果,七夕的應(yīng)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是自己做巧果,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guān)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qū)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七夕這天還有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祈求美好姻緣。在江浙紹興,這一夜會有許多女孩子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就能得到美好姻緣的祝福。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在一起,過上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浙江金華,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讀書人也來湊七夕的熱鬧,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還要在這一天曬書,這也是讀書人的一種炫耀方式吧。 漢文化中的七夕 七夕是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在日本也廣為人知,但日本對他國文化的吸收總要有自己的改造。在日本,七夕節(jié)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只是姑娘們祈求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愿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nèi)的小竹子上,此外還要在院子里擺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請求織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書法、裁衣等手藝能有所進步。慶典結(jié)束,這些供品將被放到河里順水漂走,以此象征著自己的心愿能夠到達天河。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把農(nóng)歷七月初七改為公歷七月七日慶祝。 韓國七夕的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臺放上干凈的井水,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情詩話七夕 “七夕”的美,不只在民間傳說中的愛情悲劇之美,還有文人詞客為它留下的千古詩篇,它們大多是中國文學中最真摯動人的情詩。 古詩十九首之一的《迢迢牽牛星》,非常直白地描述了銀河兩岸相對無言的感人畫面: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漢代時,人們抒發(fā)感情少一份拘束,多一份質(zhì)樸。而到了最擅長抒情的宋代,有一首宋詞以其深情至今為人傳唱,它是以牛郎織女的故事開頭的《鵲橋仙》: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有時,文人寫牛郎織女,并不為了歌頌愛情,而是在回憶小時候無憂無慮的生活,唐代的杜牧曾寫到: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可以說“七夕”是中國文學中常見的抒情題材,無論在民間傳說還是文人的眼中,它都代表了對美好事物的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