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化書院《道德經(jīng)》中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虛和靜是儒釋道的大智慧,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人生大智慧。 靜,這是中國古人推崇的大智慧。 《道德經(jīng)》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洞髮W》說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梢哉f,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chǔ)。 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chǎn)生智慧的土壤。 所謂靜生百慧。道教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狈鸺乙舱f“靜能生慧,慧能生智?!比寮乙嗾J為“靜能生慧?!薄墩训滦戮帯氛f:“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span> 一個人內(nèi)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曾國藩年輕做事,難免有心煩氣躁之時。他的老師理學大家唐鑒先生送給他一個字——“靜”。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獲益良多。 《道德經(jīng)》第十一章中告訴我們虛和無的大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用三十根輻條制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開窗戶造房子,當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東西和住人,這樣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虛,首先是處世第一要訣。 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虛”的態(tài)度,就意味著有了博大寬廣的胸懷。 虛也是修行的第一要訣。 《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要達到這種與天地萬物并生為一的狀態(tài),就需要在虛上下功夫。而這種狀態(tài)其實就是體悟大道。 只有虛能去除貪欲與智巧,揚棄它們,才能使心靈從糾結(jié)桎梏中解放出來,而臻至大通的境界。放下一切,故沒有分別、煩擾,“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