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很多景點尤其是園林,都擺放著各種奇石。即便其體型碩大,人們在游覽時頂多將其作為拍照的背景,卻鮮有認真關(guān)注、仔細欣賞者。殊不知,其中的某些石頭不論是發(fā)現(xiàn)時間還是出名時間都要早于其所在的景點。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散落在全國各大景點的歷史名石。相信在看了本文以后,下次再去這些景點游玩的時候,就不會發(fā)生“有眼不識泰山”的情況了。
一、臺北故宮博物院東坡肉 此石為出自內(nèi)蒙阿拉善左旗的戈壁瑪瑙,在清康熙年間供入內(nèi)府,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它與翠玉白菜、毛公鼎并稱為臺北故宮的“鎮(zhèn)館三寶”。此石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幾可亂真。 二、北京頤和園青芝岫 此石位于頤和園樂壽堂前的庭院里,上有乾隆皇帝的題字:“青芝岫”,又被稱為“敗家石”。據(jù)說,此石是由明朝著名石癡米萬鐘發(fā)現(xiàn)于房山。為搬運這塊大石,米萬鐘耗盡了財力,最后只好棄之良鄉(xiāng),并落得個“敗家”的名號。很久之后,聽說此石的乾隆,將其進頤和園,并為此破墻拆門,大費周章。 三、蘇州留園冠云峰 此太湖石高5.7米,重約5噸,為江南園林中湖石之最。傳為宋徽宗花石綱遺物,后被明代疏浚河道時打撈發(fā)現(xiàn)。因石巔高聳,四展如冠,所以取名“冠云”。此石高大奇?zhèn)?、壁立?dāng)空、嵌空瘦挺、孤高磊落,充分體現(xiàn)了太湖石“瘦、漏、透、皺”的特點,被公認為太湖石之最。
四、蘇州留園岫云峰 此石與冠云峰、瑞云峰并稱“留園三峰”。原本與瑞云峰分別作為冠云峰東西兩側(cè)的陪襯,現(xiàn)瑞云峰已移入蘇州十中內(nèi)。此石因如峰巒入云,亦如亂云出岫,故名。 五、蘇州十中瑞云峰 此石是一塊太湖石,為宋徽宗“花石綱”遺物。據(jù)說是朱勔所采,上有“臣朱勔所進”四字。因靖康之亂而未進,并棄之于河濱。此石形若半月、多孔、玲瓏多姿,高5.12米,寬3.25米,厚1.3米,渦洞相套,褶皺相疊,被譽為“妍巧甲于江南”。擁有此石不想不成為景點都難!
![]() 六、上海豫園玉玲瓏 此石為上海豫園的“鎮(zhèn)園之寶”,與蘇州瑞云峰、杭州縐云峰,并稱江南三大名峰。此石也是宋徽宗花石綱遺石,據(jù)說石上原鐫刻有'玉華'兩字,意為是石中精華。到了明代,玉玲瓏輾轉(zhuǎn)到了上海浦東三林塘儲昱的南園中。儲的女兒與潘家結(jié)親,潘家在建造豫園時,特意把玉玲瓏移來。傳說,運送此石渡黃浦江時,江面突然起風(fēng),“舟石俱沉”。后潘家請人打撈上岸,同時又撈起另一塊石頭,就是現(xiàn)在玉玲瓏的底座。 ![]() ![]() 七、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縐云峰 此石為英石,關(guān)于它有這么一段故事。清時,浙江名士查伊璜(金庸之祖)和當(dāng)時的廣東提督吳六一為莫逆之交。吳早年貧寒,得查資助得以投軍。吳欲厚報,查不受。后來在廣東吳府花園內(nèi),查看到了這塊奇石,十分贊賞,題名為“縐云峰”。查回鄉(xiāng)后,吳令人將此石運至海寧查家,“涉江越嶺,費逾千緡”。此故事在蒲松齡《聊齋志異》的《大力將軍》篇和金庸的《鹿鼎記》中均有描述,有興趣的石友可以翻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