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傳統(tǒng)哲學思維的一個盲區(qū)

 amy7711 2016-07-25

能夠區(qū)分“實然”與“應然”,是一種基本的思維能力。比如,要說明你對某件事情的某種主張,就要交代它是從哪里得出來的?具體說,是觀察真實的歷史所得出的描述性事實判斷(為此須有確切的證據),還是從現(xiàn)在的體會和需要出發(fā)所提出的規(guī)范(評價、倡導)性價值陳述(為此須提出合理的理由)?簡單說,你講的是一種“事實”描述(實然),還是一種“價值”取向(應然)?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存在著這個問題,即主要是一種“以應然引導實然”的走向:經常是先確定了“應該”是怎樣的,然后選擇一定的實例來證明它就是“實然”的,以此來強調價值規(guī)范源自“天地之道、萬物之理”,并相信萬物之實也從來就是如此。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應然引導實然”的思維習慣,通過“道器之辯”和“體用之辯”可以看得很明顯。它們都屬于對世界、人生和文化中“本末”問題的大思考。而其中最明顯的盲區(qū),恰恰在于對“實然”和“應然”的未加區(qū)分。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道”作為最高范疇,貌似揭示萬物存在的終極起源,即表達一種最高的“實然”狀態(tài),實則是在猜測萬物生息的內在義理和理想化的邏輯,即表達一種普遍的“應然”秩序。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北M管“道可道,非常道”,但可以看出,用今天的話來講,所謂“道”有點像是包羅萬象的統(tǒng)一性,是先天地之生的萬物本源,或一切事物永恒規(guī)律的代表。古人雖然賦予了“道”以至大無外、至小無內、至高無上的形象和地位,卻并不主張充分地了解它,分析它,描述它,而只是強調要無條件地接受和運用它。

這意味著,在中國,對“道”的追求和把握,主要是走向人文化,而不是科學化的道路。而最能代表這條道路的,當然是孔子和儒家??兹宀环裾J“天道”,卻并不多講“天道”。他們主要講倫理政治,是將恍如“實然”之理的“天道”,直接落實為世俗“應然”體系的“人道”——人世的最高原則、治國的根本原則。

與“道”相對的是“器”,指各種派生的、有形的或具體的事物,即已成實然的存在物。“道”與“器”的關系,被看作是“本末”關系,“道本器末”。既然道是根本,器是從生從屬的東西,那么在追求根本、注重高遠的人看來,就應該重本輕末、重道輕器,“以道御器”。

與“道器”相聯(lián)系的是“體用”。“體用”是比“道器”晚些(魏晉時期)形成的概念,其含義復雜多變。唐朝崔憬的解釋是:“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比舭催@種解釋,“體用”有些接近于“實體和功能”;但崔又說:“動物以形軀為體,以靈識為用;植物以枝干為體,以生性為用”,結果就如孫中山所說:“何謂體?即物質。何謂用?即精神?!庇谑恰绑w-用”就成了“物質-精神”;而張之洞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解釋,則將“體用”與“可變不可變”聯(lián)系在一起,強調“倫紀”、“圣道”、“心術”之為“體”,是不可變的,而法制、器械、工藝等代表“用”,是可以因時勢而變的。這樣,“體用”又有了“目的與手段”的價值含義。

總之,在中國傳統(tǒng)話語中,無論“道器”還是“體用”,都被賦予了“存在”與“價值”的雙重涵義。作為存在范疇,它們分別指存在物的不同層次和狀態(tài),如實體與現(xiàn)象,絕對與相對,核心的與外圍的,等等。而這些存在層級和狀態(tài)的劃分,并不引導人們對存在和有關概念本身進行深入的追究,因為它們直接就是用來說明“重要不重要”、“可否取舍改變”的,即直接為價值判斷服務的前提預設。所以自老子、孔子以來的傳統(tǒng),總是循環(huán)論證來強調“重道輕器”、“重體輕用”。這正是典型的把實然和應然混為一體,并讓實然服從于應然的價值(道德)主義理路。這種理路必然有其內在的缺陷和歷史局限性。

第一,它人為地割裂了存在者和它的存在方式、事物的本質和現(xiàn)象、文化的本質內容和外在形式等之間的聯(lián)系。它把“道、體”與“器、用”割裂開來,只看到前者高于后者、統(tǒng)率后者的一面,沒有看到前者寓于后者、依賴于后者的一面。如此必不能完整地認識事物的存在及其價值。如嚴復在其《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中就曾指出:所謂體用,只是就同一事物而言。譬如,有牛之體則有負重之用,有馬之體則有致遠之用,沒聽說要“以牛為體以馬為用”的。

第二,它所體現(xiàn)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主觀先驗的思維方式,不注重科學論證,因此也不利于哲學和人文科學的發(fā)展。對道體和器用的實踐把握,往往歸結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即過分依賴于個人的智謀權術,不重視形成社會的普遍精神、方法、規(guī)則、程序、法制等。所以它只是支持“人治”而非“法治”的理論。使“認人不認(道)理”、“重成事不重立規(guī)矩”成為一個影響深遠的社會風尚。這不能不說是觀念本身的缺陷所致。

第三,它所承認的思想境界,至多表現(xiàn)了少數(shù)“君子”們的興趣和志向,而且只有更少數(shù)人才能達到其境界。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種要求則太高、太難了。因此若將這些作為社會的應然理想和原則,就往往意味著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不關心廣大人民百姓的疾苦,更不尊重實踐的現(xiàn)實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境界。這也為統(tǒng)治者以“守道”為名,犧牲人們的現(xiàn)實利益,動輒強加于人,甚至“以理殺人”,提供了基本的理由。

毫無疑問,“重道守體”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道本身不是先驗的、一成不變的簡單公式和絕對教條,對于我們來說,唯一正確的根本之道,是科學的真理體系和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原則,它們是要在實踐中把握,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的。忘記了這一點,也就違背了最根本之道——實事求是。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