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的糧食作物大多稱為五谷(“谷”是“穀”的簡體字,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谷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穀。穀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 (1) 在中國北方種植最早糧食作物就是粟(稷)既谷子。粟脫殼后就叫小米,帶殼就叫谷子。它原產(chǎn)于中國黃河流域,在我國栽培史有7000年的歷史,在新石器文化遺址如西安半坡遺址、河南裴李崗遺址都出土過粟粒,在周代谷子是首要作物。周代拿稷來代表谷神,和社神(即土神)合稱社稷,并且用社稷作為國家的代名詞。農(nóng)官也稱為后稷。粟由野生狗尾草馴化栽培而成,既耐干旱、貧瘠,又不怕酸堿,所以在我國南北干旱地區(qū)、貧瘠山區(qū)都有種植。甲骨文“禾”即指粟。粟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于“粟”文化。粟既可熬粥,也可釀酒,也可做糕點。我國北方許多婦女在生育后,都有用小米加紅糖來調(diào)養(yǎng)身體的傳統(tǒng)。小米熬粥營養(yǎng)豐富,有“代參湯”之美稱。 著名品種有山西沁縣黃小米,山東章丘龍山小米、山東金鄉(xiāng)的金米、河北桃花米等。 (3)玉米亦稱“玉蜀黍”、“包谷”、“棒子”、“珍珠米”等。原產(chǎn)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jīng)開始種植玉米。西歐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將玉米種子帶回歐洲,之后在亞洲和歐洲被廣泛種植。大約在十六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引進玉米(現(xiàn)在最早的記載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甘肅《平?jīng)龈尽?,當時叫“番麥”)。 直到18世紀上半葉,玉米才大規(guī)模地向一些海拔較高、不宜傳統(tǒng)五谷的山地蔓延,并逐漸成為山地的主要農(nóng)作物。 (4)黍 拼音: [shǔ]黍類是禾本科一類種子形小的飼料作物和谷物。亞洲或非洲可能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栽培。黍的果實去殼后叫黃米,比小米稍大,顏色淡黃,煮熟后很黏,可以做糕,也可以釀酒,在商代大多用黍釀酒。黍北方俗稱:黃糕。 主要產(chǎn)于黃土高原,是北方的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戰(zhàn)國時代的書里面,已經(jīng)看不到黍稷連稱,而是常常菽粟連稱了。這就反映出黍的重要性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又比以前下降了。戰(zhàn)國以后,麥的重要性超過了黍。 (6)麻,五谷的有種說法是:麻、黍(黃米)、稷(小米)、麥、菽。麻的果實就是大麻子,可以食用,就象瓜子一樣的吃法,故歸為糧食行列。另外他的芽可以當蔬菜吃。隨著麥等外來農(nóng)作物的推廣和普及,麻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糧食作物的行列,光剩下用它的皮作為紡織用來制作麻線,麻衣,繩子,麻紙。特別說明的是古代北方的布幾乎全是用大麻織成的,絲綢是貴族的衣料。 (7)高粱,高粱是我國最早栽培的禾谷類作物之一。高粱古稱蜀黍,因為我國蜀地民族最先種植的。有關(guān)高粱的出土文物及農(nóng)書史藉證明,最少也有5000年歷史了,如《本草綱目》記載:“蜀黍北地種之,以備糧缺,余及牛馬,蓋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高粱的果實曬干后去殼就是高粱米,食用方法主要是為炊飯或磨制成粉后再做成其他各種食品,比如面條、面卷、煎餅、蒸糕、粘糕等。除食用外,高粱可制淀粉、制糖、釀酒和制酒精等。 (8)水稻,水稻原產(chǎn)于中國,起源于野生稻。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時代約在商朝,但當時主要生產(chǎn)在濕潤多雨的南方。水稻脫殼后叫大米。唐宋以后尤其是宋朝,中國的經(jīng)濟中心轉(zhuǎn)移到南方,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水稻在糧食供應(yīng)中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而粟、麥則降到次要地位。當時有那個種說法:“蘇湖熟,天下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