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dǎo),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這就是你們向往已久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 哈爾濱文廟座落于哈爾濱南崗區(qū)南通大街和宣化街交叉點上的文廟街,也就是現(xiàn)在哈爾濱工程大學院內(nèi)。這座座文廟始建于1926年(民國十五年),落成于1929年(民國十八年),是由當時的東省特別區(qū)行政長官張煥相及繼任長官張景惠倡導(dǎo)、實施,由中外人士和政府幕捐集資73萬銀幣修建的。當時捐贈銀幣100元以上者已在文廟《碑志》碑上刻石紀念,豎碑立傳了。 這座座文廟雖然只有近70年的歷史,卻飽經(jīng)憂患滄桑。它剛剛落成不到2年,日本帝國主義就鯨吞了東北。這座傳授儒家文化的圣地,從此淪為侵略者販賣精神鴉片、毒害中華民族的場所。日偽政權(quán)幾乎每年都在此演出所謂"祀孔"鬧劇。1946年哈爾濱解放以后,這座文廟又先后被用做哈爾濱醫(yī)專、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等單位的圖書館,雖說這也可以稱之謂"書香之地",但畢竟不是修建文廟的初衷。文革期間這里又成為省軍區(qū)的倉庫,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由于它是軍事重地幸免了較大的破壞,但也是殘垣斷壁不堪入目了。 ?。保梗福的暌院螅诤邶埥≌年P(guān)懷和省文物部門的領(lǐng)導(dǎo)下,先后投入巨款,精心修葺,使這座文廟重放異彩,再現(xiàn)輝煌。1986年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東北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的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孔子的廟宇,原占地面積為60000平米(90畝),現(xiàn)僅存23000平米。建筑面積為5674平米。結(jié)構(gòu)為三進院落。屬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文廟的建筑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形成一條中軸線,由南端的影壁向北,經(jīng)泮池、洋橋、欞星門、大成門,至二院大成殿,在建筑上形成高潮,最后收尾于三院的崇圣祠。座落在中軸線兩側(cè)的牌樓、石碑、兩莊、掖門、耳房都是對稱配列的。文廟的三進院落在中軸線的貫穿下層層遞進,有起點、有結(jié)尾,一氣貫通。它雄渾的氣勢、壯觀的格局,向人們展示著空間之美;它抑揚頓挫,起伏有致的空間序列,仿佛是一部凝固的交響樂。文廟主體上的建筑物,使用了清代最尊貴的"黃琉璃瓦",即"皇頂",它是帝王及其所特別恩準人物所用的建筑規(guī)格。屋頂款式也使用了最高等級的"廡殿頂"與"重檐廡頂"。彩繪為清代創(chuàng)造的構(gòu)圖繁密、大面積瀝粉貼金,即金線大點金的"金友和璽"彩繪。兩側(cè)配殿規(guī)格低于主殿,因而用了"灰陶瓦"、"綠琉璃瓦"。屋頂為"歇山頂","卷棚懸山式"等款式。彩繪為"旋子彩繪"、"雅五墨"、" 蘇式彩繪"等。這種強烈的對比不僅襯托出主體建筑的高大、雄偉,拜示孔子的大祀規(guī)格,也把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的封建等級觀念在建筑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哈爾濱文廟的總體規(guī)格雖然比不上山東、北京等地的孔廟,但在局部上卻有獨道之外。如哈爾濱文廟未開門即獨樹一幟。文廟的正門,按傳統(tǒng)習慣應(yīng)開在正南方,而取代文廟正門的都是這段長44.85米,高5.9米,上面鑲有彩釉琉璃雕花磚的黃瓦紅墻。它在中國古代民間建筑中,稱為"影壁",在宮殿中稱"照壁"或"照墻", 在拜祀孔子的廟宇中被尊稱為"萬丈宮墻"。這一稱謂的典故出自《論語》。孔子當年才華出眾,魯國士大夫叔孫武叔由于嫉妒想底毀孔子,于是在朝中到處散布"子貢賢于仲尼"。是說孔子的弟子貢強于他的老師孔子。子貢聽了這樣的謚美之詞,非但沒有得意,卻講了一番令人折服的話。我與老師孔子"譬之宮墻:賜(子貢名賜)之墻也及肩,窺見窒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丈,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他說:把我與我的老師孔夫子都比之"圍墻"或"宮墻"吧。我的宮墻只有齊肩那么高,誰都可以望見我院中房屋的美好,樓臺亭閣的漂亮,認為我的院子不錯,可是我老師孔夫子的圍墻,數(shù)米多么高,人們找不到大門進去,就看不見他宗廟的壯美,房舍的多種多樣。能夠找到我老師孔子的大門而進去的人或許不多吧?那么叔孫武叔他老人家這樣講,不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嗎。"接著子貢又義正辭嚴地對叔孫武叔說:"不要這樣!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能好比小山丘,可以超過;而仲尼好比太陽和月亮一樣,是沒法超過的。有人縱然想自絕于太陽、月亮,那對太陽和月亮又有什么損害呢?只是看出他太不自量罷了。"后人深感子貢辨釋得貼切,于是就將拜禮孔子的宗廟里的那段影壁專稱為"萬米宮墻",以此像征孔子的學門博大精深。也就是說哈爾濱文廟沒有正門,"萬米宮墻"取代了正門。對于民俗中卻約定俗成,即無論什么地方修建拜孔廟宇,都必須由當?shù)氐臓顏泶税蒽肟鬃樱缓蟛拍芡频褂氨?,修建正門。哈爾濱文廟落成于---1929年,中國的科舉制度早在1905年就被廢除,也就是說哈爾濱沒有當時的狀元能來這座孔廟拜祀,為此當年倡導(dǎo)修建文廟的東省特別區(qū)的行政長宮未敢修建正門,留下了這一歷史的遺憾。 這座漢白玉石拱橋,由46根望柱,50塊欄板構(gòu)成,在孔廟中被稱為"洋池"、"泮橋"。它是象征孔夫子講學的地方。西周時,天子講學的地方稱"壁雍",諸侯講學的地方稱"泮宮"??追蜃尤ナ篮?,雖然被歷代帝王封王加冕,但他生前僅做過四年官,最高官職是司寇攝行相事,魯國第三號人物。他生前的地位始終無法于天子、諸侯媲美,后人只好屈尊象征他講學的地方為"泮池"、"泮橋"了?!豆枮I大觀》一書對這座石橋有這樣的描寫:"泮池如月,虹橋飛架、白云雕欄、剔透玲瓏"。又因傳說"狀元必須從這座橋上走過,到主殿拜禮孔子,故又俗稱它為"狀元橋"。如果觀眾朋友喜歡討個吉利,請大家走一趟狀無橋。 文廟中的東、西兩座牌樓,從建筑形式上看,它為三間四柱三樓。兩座牌樓的額聯(lián)上分別題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這八個字的寓意是:孔夫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可以通貫古今于天在共存。 "欞星門",也稱"先師門",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欞星據(jù)《后漢書》記載,即是天田星。過去皇帝祭天時,先要拜欞星,以此命名此門,是說尊孔如同尊天。當"欞星"演變?yōu)?文昌星"、"文曲星"、"魁星"之后,"欞星門"的含義也隨之變化為:一是說孔子及其七十二位弟子都是星宿下凡的天才;二是表示天下的文人學士集學于此,統(tǒng)一于儒家思想之下。看來這些都是意在頌揚孔子及其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 大成門,是拜祀孔子主殿大成殿的前門。"大成"二字,源于孟子語:"孔子之謂大成。"的確,孔子創(chuàng)立的學說吸收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精華,形成了博大精深,影響久遠的儒家學派。大成門為宮殿式建筑,五開間,四周環(huán)似白玉雕欄,前后均為三出陛,中間那塊上下圖案為二龍戲珠,中間一盤龍的漢白玉石浮雕,亦稱"云龍石",也稱",丹陛",俗稱"御路",皇帝祭孔時從上面走過。"丹陛"這種建筑,在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也是等級與權(quán)力的象征。只是皇帝的行宮與孔廟才能修建。 大成門的屋頂款式"廡殿頂",即一條正脊,四條斜脊構(gòu)成了五條屋脊的格局。這是傳統(tǒng)建筑中比較高等級的屋頂,僅次于大成殿的重檐廡殿頂。 在正脊的兩端有一條張著大口咬著屋脊,尾部被一寶劍插住的龍,它是傳說中龍的九子之一,名叫"鴟吻"。據(jù)講," 鴟吻"個性好眺望、善吞。傳說有一次,"八仙"出游時,見"鴟吻"吞坍了。此時,好管閑事的呂洞賓,抽出寶劍射向"鴟吻",一下子把它插在屋脊上,保住了廟宇的安全。以后人們修建廟宇,為了保佑其能夠安安全全,干脆就把這位龍子被寶劍插在的形象修建在屋脊上。 還有人傳說,在一次極大的暴風雨中,許多房屋被雷電擊毀。雨過天睛之后,在沒倒塌房屋的屋頂上發(fā)現(xiàn)有一條"龍"趴在上面。于是人們認為"龍"能避雷電,所以建房時就把它放在屋正脊兩端,又恐怕它貪玩不忠于職守,就用寶劍插住它,強制"龍子"在那里守護房屋。 總之,關(guān)于龍子"鴟吻"的傳說很多,但恐怕都是根據(jù)這一建筑形式而杜撰出來的故事吧。 大成門的飛檐上,擺設(shè)著八個走獸,主殿大成殿的飛檐上則擺設(shè)了十個走獸。那么,按著傳統(tǒng)規(guī)定,廟宇中只能擺設(shè)六個走獸。因為哈爾濱文廟建在民國年間,所以打破了原有的格局。這些走獸從飛檐的頂端算起,依次排列為:騎鳳仙人、龍、鳳、麒麟、天馬、海馬等,不夠重復(fù)使用。這些走獸,一般設(shè)六個與五條屋脊,單擺浮擱在房頂上,不知從何時起人們根據(jù)建筑上的這一情景,引出來一句常用的俗語------五脊六獸。人們常常這樣說:"他每天無所事,閑得"五脊六獸"。 在哈爾濱文廟中還有一個特別值得向大家介紹的景點,就是著名在愛國將領(lǐng),東北邊的少帥張學良將軍撰寫的《哈爾濱文廟碑記》。這座石碑通高551厘米,碑額為"四蛟盤石",中間刻有"文廟碑記"四個篆字。書法是由張將軍的好友錢拯先生書寫,此人后去延安,改名錢來蘇,延安十老之一,是位詩人。碑座是巨形漢白玉雕成的龍的九子之一。碑座下刻有水盤,四角漩渦中刻有魚、鱉、蝦、蟹以象征它生活在海里。有人杜撰它:"善于負量、力大無窮、喜文字、善馱碑"。這里在造形上與眾不同,它少龜形而多龍氣,真可謂別開生面。 張學良將軍在這近500字的碑文中,以凝煉、精辟的文字論述了哈爾濱在1029年那樣的年代里,修建文廟的目的與意義。當年只有28歲的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將軍在《碑記》中開門見山的寫道:"哈爾濱據(jù)松花江上游,東省鐵路橫貫其間,歐亞商旅麋集而鶉居,列肆連廊,言龐俗雜………"在這里張將軍指出:1898年沙俄在樂北修筑了中東鐵路以后,不僅沙俄得以侵入哈市,而且據(jù)史料記載,當時有十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在哈爾濱攫取了非法特權(quán),進行著政治、經(jīng)濟及宗教等侵略的同時,也無孔不入的推行其殖民地文化,黑土地上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因此遭到嚴重破壞。僅在哈市從商的外國人。就象獐子這種動物一樣,一群一群活動在哈爾濱,又鵪鶉鳥那樣沒有固定巢穴到處流動。其結(jié)果是語言的不同,風俗習慣的不同,各種思潮的不同,沖擊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當時哈爾濱不承"夏風",為此,哈爾濱才有了"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稱。要改變當時狀況,張學良將軍寄希望于教育,他指出"君子之教也,必端其本",要從教育入手,要用孔子的"仁愛孝悌"觀點作為教育之本。對于這一觀點在我國曾長期有不同見解。今天我以為孔子提出的"仁",最起碼有我們現(xiàn)在倡導(dǎo)的"向社會獻愛心"、"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內(nèi)涵,"孝"是指應(yīng)尊敬師長,"悌"是指同輩人,也就是同學、朋友、同志、同仁之間應(yīng)和睦友愛相處。這樣一來人人有衡量自己行為標準,從而形成淳善的社會風德。反之,后果將嚴重。張學良將軍在《碑記》中,可以說是大聲疾呼"民德即離,勢必家邦陵替,本實先拔,而求其枝葉之無傷,胡可得也"。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文化和道德的淪喪,從長遠看,必然倒至國破家亡,猶如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比作一棵大樹一樣,如果樹的干和根都被 人掘了,還要求其枝葉完好無損,那是根本做不到的。朋友們,在那種特殊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之下,張學良將軍支持修建它,主張尊孔對于抵制帝國主義列強的文化侵略、振奮民族精神、推動祖國自強是有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表達了張學良將軍的愛國之情,興邦之志,可謂用心良苦,令人感動。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殿,拜禮孔子的主殿。唐代稱"文宣之殿",到北宋時才更名為"大成殿"。如果說我們座文廟是東三省最大拜孔廟宇的話,那么,我們這座大成殿可以說是全國等級最高一座大成殿,因為,山東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只有七堂二夾堂,面闊九間房,而哈文廟的大成殿,竟建到了九堂二夾室,面闊十一間,與《故宮》"太和殿"規(guī)格同等。整個大殿,建筑量大、用料考究、規(guī)格高雅,完全是按清末光緒三十二年,升拜孔子為大祀之制而建造的。 作為孔廟的主體建筑"崇圣祠",位于第三進院落。建筑形成為歇山式,頂復(fù)黃色琉璃瓦,面闊七間。起初,這里并不叫崇圣祠,明嘉靖九年,大學壯張璁說:"叔梁紇為孔子父……于兩廡從祀。原圣賢之心,豈能安逸,故請立叔紇于大成殿之 ,別宣祭祀之。"第二年始稱為"啟圣祠"。至清代雍正元年,孔子前五代祖父,加封為王,其殿名改為"崇圣祠"。先賢五人、先儒五人并人崇圣祠內(nèi)奉祀。 觀眾朋友們,關(guān)于哈爾濱文廟的情況就介紹到這里了??鬃釉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讓我們共同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