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叫外賣,我有沒有罪?來源:新浪科技-創(chuàng)事紀 文/科學家種太陽 引子 2016.7.20,北京又下了一場大暴雨,所幸沒有導致什么重大事故。我雖然遠在海邊,但也在朋友圈全方位領(lǐng)略了帝都的“內(nèi)?!?。 然后我看到這么一組圖: 然后我們就開始討論“奇葩說”某期的辯題: “極端天氣叫外賣,我有沒有罪?” 遂成文。 市場經(jīng)濟? 首先,肯定沒有“違法犯罪”。 所以這里的“罪”,其實更像是“道德”領(lǐng)域里的“負罪感”或者“原罪”:到底應不應該在明知極端天氣送外賣困難的情況下,繼續(xù)點外賣? 很多支持“應該繼續(xù)叫外賣”的人,都會持有一種類似于“市場經(jīng)濟”的觀點,認為經(jīng)濟學中那只“看不見的手”會解決一切。“你想點就點,這是你的自由。如果外賣小哥不想送,他不要接單就好了呀,那是他的自由?!?/p> 真的是這樣么? 人生不是一次選擇,而是無時不刻都在選擇,無數(shù)連續(xù)不斷的選擇,匯成了我們生活的長河。我們真的相信,外賣小哥在你發(fā)出訂單的那個時間點,即便面對極端天氣,仍然能擁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quán)么? 昨天也是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在轉(zhuǎn)“今天還能堅持上班的,說明是真的……窮” 將心比心。為什么在極端天氣里,你明明不想去上班,可是你還是去了?這個時候你為什么不在所謂的市場經(jīng)濟里,自主地選擇不去上班呢? 因為你覺得不值得、沒必要、可以忍,你覺得因為天氣不好就不去上班,對自己長期的職業(yè)發(fā)展沒什么幫助。 說白了,就是因為你窮,所以你沒法任性。 市場經(jīng)濟那只“看不見的手”是怎么調(diào)整市場供需的,你未必看得見。但當這只“看不見的手”用物質(zhì)需求“捏”住你的時候,你能感覺到。 讓坐在干凈的辦公室里、溫暖的家里、生活相對體面的你,大雨天出門為了幾塊錢外賣費去給人送飯,你肯定不愿意,因為你沒那么窮。 可很多快遞小哥之所以接單,或許真的不是因為他們愿意這么做,而是因為他們比你窮,比你更沒得選擇。 所以這能說明極端天氣叫外賣“有罪”么? 當然不能! 這只是說明,你沒法用所謂的“市場經(jīng)濟”自動調(diào)節(jié)供需來作為“極端天氣叫外賣”這件事的充分理由,它不成立。 重賞之下? 很多支持者會提到另外一點: 極端天氣送外賣,小哥會有額外收入。 就像叫車的人太多了,叫車軟件會自動給車費加倍一樣,送外賣也是如此。外賣小哥接到了你在極端天氣發(fā)的訂單,能比平時賺到更多的錢。 可是這錢哪兒來的?其實是你出的。 極端天氣的外賣費補貼,一般是外賣平臺以公司名義補貼外賣員。目的很簡單,就是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讓消費者長期來看更多地選擇自己家平臺,而不要去競爭對手那邊。這樣公司未來就能從消費者身上賺到更多錢,來彌補現(xiàn)在的補貼投入?,F(xiàn)在的投入,一定是基于對未來回報的預期。 說白了,外賣平臺公司,是在用你未來要花的錢,來補貼你現(xiàn)在消費的單。 另外一種說法會更溫情一些: 極端天氣,我會多給小哥一些小費。 這個邏輯就更簡單,是用你現(xiàn)在給的小費,來補貼你現(xiàn)在消費的單。 所以本質(zhì)上,我們都是在期望“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既然天氣差路不好走,我多出點錢補償小哥的辛苦,總行了吧? 可是補多少合適呢?這就又繞回了第一點:市場經(jīng)濟。 你覺得一單外賣總共20塊,我給5塊小費已經(jīng)非常多了吧,可是小哥心里未必認同。前面說了,小哥在接單時,未必是自愿的,可能只是生活所迫、工作要求。這時你給一些補償,自然聊勝于無??墒切「缭诮訂螘r,基本上沒什么定價權(quán),即便你不給小費、沒有補貼,他該送也得送來。 我們必須要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并且承認:我們強調(diào)有補貼,或者我們給小費,主要是為了讓自己心里,能好受一些,罷了。 可是這能說明極端天氣叫外賣“有罪”么? 當然不能! 這只是說明,你不能因為“多給錢了”就認為“極端天氣叫外賣”完成成立,因為可能“錢不夠多”。 自由意志 那極端天氣叫外賣,到底多給多少小費,就算給夠了呢?取決于自由意志。 不就是下雨天送個外賣么,有這么夸張么?不裝逼會死??? 確實啊,2012.7.21的時候,肯定也有很多人在想,不就是下個暴雨么,怎么能在北京東二環(huán)大街上活活淹死人呢? 我們討論的不是“下個雨”,而是“極端天氣”?;蛟S“下個雨”和“極端天氣”對于待在室內(nèi)的人而言,區(qū)別只是外面動靜小一些或大一些,但對騎著電動車還要冒雨趕時間的外賣小哥來說,就未必了。 情緒是有“溫差”的,當人不在那個場景里時,沒有情緒喚醒,就很難體會場景中他人的感受。 前面已經(jīng)說了: 外賣小哥在面對你的訂單時,很可能沒什么選擇權(quán)。 在涉及到小費或補貼時,他也沒什么定價權(quán)。 面對極端天氣,他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或許也沒有安全意識。 然后他就接單出發(fā)了。 自由意志不只是“自由選擇”,還有“承擔后果”。 萬一,如果萬一,在你以為不過是“下個雨”而已的“極端天氣”里,偏偏就是給你送餐的那個小哥,遭遇了什么事故呢?就為了你這一單的幾塊錢?就為了你可能會給的那一點點小費? 你左等右等,覺得自己失去了一頓飯。 你打電話去催,對方告訴你他們失去了一名員工。 然后你才知道,這世界上有個人,因為你而失去了整個世界。 你可能會本能地反駁,“你這是圣母的道德綁架,平時送外賣也有可能出事啊,怎么能怪我,那人干脆不要活了”。 我只想說,我們討論的是“極端天氣”里的“萬一發(fā)生”的“小概率事件”,以及如果發(fā)生之后,你可能要面對的“巨大后果”。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同樣是面對“小概率事件”,如果是“自己的收益”就傾向于高估,如果是“他人的損失”就傾向于低估。 所以我們會花錢買彩票,覺得自己能中大獎。 所以我們會極端天氣叫外賣,覺得下個雨而已,送外賣的不至于出什么事。 生活中當然充滿了各種選擇,每種選擇的可能性里都蘊含了責任和危險。但既然你有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你就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可能的后果。 于是這能說明極端天氣叫外賣“有罪”么? 當然不能! 這只是說明,你在極端天氣里點不點外賣都無所謂,只要你能承受各自可能的后果,就夠了。 自私的基因 “極端天氣叫外賣,我有沒有罪?” 很多人都會糾結(jié)在“罪”上,卻忽略了“我”。 既然已經(jīng)說了,肯定不“違法犯罪”,而是在道德領(lǐng)域討論,那就應該明白“我”在這里的重要性。 道德,從來都只應該用于自律,而不應該用來綁架別人。 道德,有非常強的示范效應。即便是再內(nèi)斂的人、持有再寬容的道德觀,在人類社會里,它仍然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強制性”。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對持有不同但合法的道德觀的其他個體,保持寬容。 我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在叫外賣這件事上,想法如下: 低級的自私:我不想出門想吃飯,我給了錢叫了外賣就得給我送來,別想拿道德綁架我。 中級的自私:極端天氣挺辛苦的,那又怎么樣,我可以多給點錢買個心安,別想拿道德綁架我。 高級的自私:給錢也得有命花,極端天氣萬一外賣小哥給我送飯死在路上,道德十字架我不想背,別想拿道德綁架我。 所以對我而言,我是絕對不會在極端天氣叫外賣的。作為一個“迫害妄想”傾向的人,我家里常年屯積著泡面,以備不時之需。 但“自律”的吊詭之處在于,“既然是自律,你默默自律就好了,干嘛要說出來?你說出來就是想綁架別人!”說得太好了。 而且“道德”最大的問題也在于此,“你永遠不能確定自己真的是對的”,因為價值判斷沒有絕對的正誤。 還記得什么是真正的“言論自由”么?正確結(jié)論來自多元化的聲音,而不是權(quán)威的選擇??偸怯腥苏驹谀愕膶α⒚嫔希闼鶎俚娜祟惾后w,才是安全的。 所以扯了這么多,結(jié)論是: 極端天氣叫外賣?當然沒有罪。 你想叫就叫吧,反正我不會叫。 正因為我不叫,我更支持你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