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14座8000米以上的獨立高峰

 禹衡圖書館 2016-07-22
發(fā)軔于20世紀(jì)初的喜馬拉雅攀登熱潮,是人類登山史上的黃金時代。如果說,向珠穆朗瑪挑戰(zhàn)是這個黃金時代的序曲;那么,實施14座8000米以上獨立高峰的攀登就是展開了最壯麗的樂章。無數(shù)英雄豪杰用他們難以置信的勇氣,將喜馬拉雅攀登熱潮向地球上更偏遠、更險峻的喀喇昆侖延伸,其中也包括中國西藏登山探險隊以團隊的方式向14座獨立高峰發(fā)起的挑戰(zhàn)。迄今為止,全世界僅有13人完成了登頂14座獨立高峰的壯舉,還有22人逼近了這個目標(biāo),其中6人在奔向圣殿的途中成為悲愴的休止符……
珠穆朗瑪峰(Qomolangma)
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4.43米,地處中尼邊界東段,北坡在我國西藏境內(nèi),南坡在尼泊爾境內(nèi)。從18世紀(jì)開始,便陸續(xù)有一些國家的登山隊,前往珠峰探測奧秘,但直到1953年5月29日,才由英國登山隊的新西蘭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夏爾巴人丹增·諾蓋兩人從南坡首次登上頂峰。圖為一群登山者爬向珠峰西山脊。

大發(fā)現(xiàn)時代的遙遠注目禮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上,高聳著14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獨立高峰,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珠穆朗瑪峰。

最高大的物體,總是最容易被發(fā)現(xiàn)。然而,珠峰的發(fā)現(xiàn),東西方有著兩種不同的歷史描述。國內(nèi)許多學(xué)者一直把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完成的《皇輿全覽圖》作為人類勘測珠峰的起點,在這幅地圖上,珠峰被標(biāo)注為“朱母郎馬阿林”。

西方學(xué)界大多不接受這個觀點。原因是當(dāng)時大清王朝欽天監(jiān)所使用的經(jīng)緯圖法和梯形投影法,并不在歐洲人認可的近現(xiàn)代科學(xué)判斷標(biāo)準(zhǔn)的知識體系內(nèi)。雖然,1733年出現(xiàn)的《皇輿全覽圖》法文版本,可能是外部世界第一次知道這座山峰的存在,但第一次對珠峰進行精確高程測量,卻是一個多世紀(jì)后的事了。

喬戈里峰(Chogori)
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它是喀喇昆侖山脈的主峰,國外又稱K2峰。1902年,英國登山隊首次攀登喬戈里峰以失敗告終。以后的50多年里,人類多次嘗試也未成功。直到1954年7月31日,意大利登山隊的L·拉切捷和A·康攀尼奧尼2人,從巴基斯坦一側(cè)沿東南山脊才開創(chuàng)首次登頂?shù)募o(jì)錄,費時將近l00天。圖為一個登山隊的成員在大本營做午餐。

19世紀(jì)以前,歐洲人還不知道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的存在,他們以為安第斯山脈是地球的最高點。

18世紀(jì)末,英國與沙俄在中亞展開的勢力范圍競爭,導(dǎo)致了1808年英屬印度測量局開始實施測量整個印度次大陸的計劃。

不過,由于19世紀(jì)及20世紀(jì)初的頭二十年,西方人同中國西藏、錫金、不丹和尼泊爾的關(guān)系緊張,無法進入這些地區(qū),英國人不得不從250英里外對喜馬拉雅群山進行遙測。

1847年,對干城章嘉峰(Kangchenjunga)觀測時,觀測站負責(zé)人安德魯·沃爾夫上校(Andrew Waugh)注意到在干城章嘉旁還有一座反射白光、更高的冰山。經(jīng)過幾年的漫長測算,1852年,沃爾夫宣布這座山峰的高度是8839.8米。

150多年后的人們?nèi)匀徊荒懿惑@詫于那時大地測量水平的精確,但當(dāng)年的英國人仍然希望用更迫近的方式認識喜馬拉雅和喀喇昆侖那些偉大的山峰。

于是,圍繞這兩個偉大山脈的早期考察,便有了諸多引人入勝的細節(jié):1865年,為了近距離觀測,測量站找到一群長相酷似喜馬拉雅山區(qū)當(dāng)?shù)厝说挠《热?,對他們進行特殊訓(xùn)練,包括用念珠累計他們的步數(shù)來計算距離??赡苁菫榱擞嬃糠奖?,英國人給他們的念珠是100粒,而非108粒,這一小小的誤差導(dǎo)致了后來部分印度人被當(dāng)?shù)厝俗R破、抓住。這些印度人忠誠固執(zhí)地執(zhí)行了交給他們的任務(wù),在喜馬拉雅和喀喇昆侖地區(qū)轉(zhuǎn)悠多年,從印度進入尼泊爾、西藏,有些甚至到達了興都庫什和帕米爾地區(qū)。他們游蕩了多年后回到了印度,有些人則永遠地消失于途中……

干城章嘉峰(Kangchenjunga)
世界第三高峰,海拔高度為8586米,坐落在喜瑪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印度邊界線上。1955年5月25日,英國登山隊的G·班德和J·布朗2人首次登頂。次日,N·哈迪和T·斯特里塞爾登頂。 攝影/ John Noble/c

從1830年到1883年,西方無數(shù)探險家和登山者加入了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行列,地理大發(fā)現(xiàn)開始從遙遠的注目禮方式(遙測)進入到身臨其境的對話階段。其中1861年,英國人奧斯汀由于完成對喀喇昆侖山脈喬戈里峰的全面考察,故而K2曾一度被稱為奧斯汀峰。

無論是否喜歡,你都只能正視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一個鐵打的事實:只有行動者才能把自己寫入歷史,尤其是那些不但富于冒險精神、而且對科學(xué)方法有著嚴(yán)謹態(tài)度的探險者。

1902年,英國登山隊首次攀登喬戈里峰失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英國的登山家的這次舉動,為人類登山史的黃金時代——20世紀(jì)的喜馬拉雅攀登熱潮,掀開了大幕的一角。


洛子峰(Lhotse)
洛子峰是世界第四高峰,海拔8516米,名字解作“南面的山峰”,因為它就位于珠峰以南約3公里,所以被誤解為“珠峰的南峰”。藏語里它還有另一個名字“丁結(jié)協(xié)?,敗?,意思是“美麗的仙女”。1956年5月18日,瑞士登山隊的E·賴斯和F·盧赫辛格爾2人從尼泊爾沿西坡首次登頂成功。但是,至今還未有人從東坡中國一側(cè)攀登成功。圖為從尼泊爾看朝陽下的洛子峰。
攝影/ Earh Kowall/c

因為山在那里

熱愛登山的,無人不知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是喜馬拉雅攀登時期的偉大先驅(qū)。

1924年,馬洛里隨英國登山隊第三次來到珠峰的北坡。一名隨隊記者在營地追問馬洛里為什么還來珠峰,不耐煩的馬洛里為了打發(fā)這個記者沒好氣地留下了他的傳世名言“Because it is there”(因為山在那里),然后掉頭而去。隨后不久,當(dāng)一片云彩飄過,馬洛里和他的隊友歐文就永遠消失在了海拔8600米的途中。

因為山在那里!

的確, 1921、1922和1924年,英國人三次從北坡發(fā)起向珠峰的挑戰(zhàn),從對象選擇上講是必然的。因為那座山不但在那里,而且它還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這是人類最早攀登珠峰的嘗試,它造就了喜馬拉雅攀登史上的偉大先驅(qū)馬洛里。但是不要忘了,沒有在遙遠的印度遙測珠峰,馬洛里不可能知道“世界最高峰”在那里;同樣,馬洛里的身后,還有一個先驅(qū)亞歷山大·克拉斯(Alexander Kellas)。

1909年,學(xué)識和攀登經(jīng)歷都非常豐富的高山探險家克拉斯,參加了由杜克(Duke)率領(lǐng)的喀喇昆侖山脈探險隊,創(chuàng)歷史紀(jì)錄地到達海拔7500米的高度?;貒?,克拉斯基于血氧飽和的估計,計算出了人體承受氧氣的最低值為“970毫升/分鐘”,這個數(shù)值異乎尋常地接近珠穆朗瑪峰的1070毫升/分鐘的測量值??死乖陔[約指出氧氣在8000米攀登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時大膽推論:“一個在體格和精神上受過一流訓(xùn)練的登山員必將登上珠穆朗瑪峰,如果自然環(huán)境不是太艱苦的話,他完全不必攜帶氧氣或其他探險用具。”62年后,意大利登山家萊因霍爾德·梅斯納爾(Reinhold Messner)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

在克拉斯等人探險和研究的基礎(chǔ)上,英國皇家地理學(xué)會和高山俱樂部于1921年派出了第一支挑戰(zhàn)世界最高峰的隊伍,克拉斯也接受邀請加入了這支隊伍。可惜的是,克拉斯因為腹瀉導(dǎo)致的虛弱、疲勞,死于前往珠峰的途中,終年53歲。

失去了“先知”克拉斯的探險隊繼續(xù)著他們的征程,而勢必要成為登山史上傳奇人物的馬洛里閃亮出場了。

1921年的攀登注定磨難重重。6月26日,馬洛里一行到達絨布寺,他們完全不清楚珠峰的天氣、地貌,有的只是執(zhí)著的信念。在接下來的3個月中,他們每天都出去尋找攀登路線,直到9月23日早晨,馬洛里才和同伴到達北坳,他們測量出這里的高度是海拔6985米。

英國人的這次偵察意識到了運輸給養(yǎng)和系統(tǒng)管理在大規(guī)模集體登山方面的重要性,從而確立了“金字塔”的攀登模式(又稱為“喜馬拉雅攀登方式”),并為后來多數(shù)8000米以上山峰的攀登隊伍所采用。

1922年,英國人再次來到去年失敗的地方。在兩個月的攀登中,到達了8300米的高度。然而,5月底北坳的一次雪崩奪走了7名夏爾巴人的生命,探險活動被迫結(jié)束。

馬卡魯峰(Makalu)
世界第五高峰,海拔8463米,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其西北距珠穆朗瑪峰24公里,沿西北—東南山脊為界,北側(cè)在中國西藏境內(nèi),南側(cè)在尼泊爾境內(nèi)。4條鋒利的山脊構(gòu)成的金字塔形使得它看起來無比壯觀。1955年5月15日,法國登山隊L·泰雷和J·庫茲2人首次登頂。接下來幾天登山隊的其他6名隊員和1名夏爾巴人陸續(xù)登頂,這是喜馬拉雅歷史上首次整個登山隊全部登頂。
攝影/ David Paterson/c

這次攀登第一次實地使用了氧氣裝置,并驗證了氧氣在超高海拔的作用,但圍繞著這樣做是否符合“體育精神”發(fā)生了激烈爭論。氧氣裝置的發(fā)明者、也是隊員的喬治·芬奇(George Finch)認為:反對的理由是不科學(xué)的,“他們應(yīng)該有足夠的意愿承認氧氣確實大有用途”。堅決反對使用氧氣的馬洛里則將氧氣的應(yīng)用視作“該死的異端”。

1924年,馬洛里第三次來到珠峰,他和22歲的牛津大學(xué)劃船隊員安德魯·歐文(Andrew Irvine)自告奮勇?lián)瘟送粨繇敺宓娜蝿?wù)。6月8日午后,馬洛里和歐文從8256米的突擊營地向峰頂進發(fā),隨后消失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fēng)雪中。馬洛里和歐文遇難前是否登上了頂峰一直是登山界最引人入勝的一個謎,但無疑他的夢想只能留給后來者了。

為了祖國的榮譽

喜馬拉雅攀登的序曲漫長而曲折。

直到二次大戰(zhàn)結(jié)束,耗時100多年的人類對14座獨立高峰的攀登都沒有取得“標(biāo)志性”成功,但正像核爆炸的臨界點到來一樣,黃金時代的來臨就像蝴蝶效應(yīng)發(fā)生于不知不覺中。

未來的歷史學(xué)家或登山愛好者在考察這段歷史時或許會心生驚異:為什么人類成功登上的第一座8000米高峰不是一再受到挑戰(zhàn)的珠峰,而是海拔8091米的安納布爾納峰(Annapurna),它恰恰是“14座”中死亡率最高的山峰——平均每兩位登頂者,就有一位沒能回來。

1950年,一支由莫里斯·埃爾佐格(Maurice Herzog)率領(lǐng)的8人法國登山隊,帶著3.5噸物資來到尼泊爾。他們最初計劃連續(xù)攀登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和安納布爾納峰。由于他們攜帶的地圖實在糟糕,影響了計劃的制訂,最后決定只去安納布爾納峰。真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經(jīng)歷了雪崩、惡劣天氣和沖頂前的高海拔露宿之后,6月3日,埃爾佐格和路易斯·拉什耐爾(Louis Lachenal)兩人沿北壁路線,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站在了8000米山峰之巔。

法國是現(xiàn)代登山運動的發(fā)源地,埃爾佐格在他的書中聲稱,“我們的攀登是為了國家榮譽”。另一位登頂者拉什耐爾對此說法不置可否。這支隊伍攜帶了氧氣設(shè)備,但僅僅用于生理測試,在整個攀登中所有人都是無氧輕裝。

法國人的成功讓老牌的高山探險大國英國又重新啟動了沖擊珠峰的計劃。

1951年,英國珠峰委員會派出一支精干的隊伍,偵察珠峰南側(cè)線路相當(dāng)成功。1952年,尼泊爾正式允許外國人攀登珠峰,但規(guī)定一年只允許一支隊伍進入。

二次大戰(zhàn)后的大英帝國不但實力日衰,運氣也不好,這一年珠峰的攀登許可被瑞士隊獲得。英國人恨恨地把隊伍拉到卓奧友峰試登,為下一年攀登珠峰練兵。有意思的是,后來的許多登山者,也把卓奧友峰當(dāng)作攀登珠峰的預(yù)演和門檻。

卓奧友峰(Qowowuyag)
世界第六高峰,海拔820l米,亦謂“喬烏雅峰”。山峰以東北山脊和西南山脊為界,北側(cè)在中國西藏定日縣境內(nèi),南側(cè)屬尼泊爾王國?!白繆W友”在藏語意思是“首席尊師”,東距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的直線距離約30公里,其西邊就是著名的Nangpa La 通道——中尼邊界的貿(mào)易通道。正由于該通道的便利使得卓奧友成為8000米以上獨立山峰中最容易攀登的山峰之一。1954年l0月19日,奧地利登山隊H·基希、S·約奧赫利爾和夏爾巴人巴?!み_娃拉瑪3人,首次沿西北坡登上峰頂。圖為從定日平原看卓奧友峰。
攝影/Keren Su/c

1952年的瑞士隊,集中了當(dāng)時世界上最好的登山家,同時邀請了以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為首的夏爾巴人擔(dān)任協(xié)作。但在這場和英國人的競賽中,瑞士人不太走運,他們雖然找到了南側(cè)最有希望登頂?shù)穆肪€,卻在最后沖頂時因為隊員雷蒙德·蘭伯特(Raymond Lambert)和丹增的氧氣瓶出了問題被迫下撤。同年秋,瑞士人再做嘗試,又因連續(xù)的風(fēng)暴、夏爾巴人的死亡而宣告失敗。

1953年,英國人來到珠峰南側(cè),他們的壓力可以想象。且不說歷史上的一再失敗,法國人還獲得了1954年尼泊爾政府的攀登許可,而剛剛失敗的瑞士人又發(fā)出1955年重來的豪言。這一場國家榮譽之爭,在某種程度上遠遠超過了當(dāng)年英國人斯科特與挪威人阿蒙森在南極的較量。

英國這支隊伍由17人組成,包括3名夏爾巴人。登山經(jīng)驗不多的軍人約翰·亨特(John Hunt)上校成了這支隊伍的領(lǐng)隊,亨特在這次登山過程中,顯示了非凡的精明和大局觀,他不但確定了兩次參加瑞士隊攀登的丹增為登頂向?qū)?,還造就了登山史上的傳奇人物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

道拉吉里峰 (Dhaulagiri)
世界第七高峰,海拔8167米。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境內(nèi),因山勢險惡,使人望而生畏,故有“魔鬼峰”之稱。1960年5月13日,瑞士登山隊的A·希爾伯特、E·福瑞、科特·戴姆伯格(奧地利)、P·戴尼爾、尼瑪多吉(夏爾巴人)和那旺多吉(夏爾巴人)6人首次登頂。圖為一個登山者所需要的全部裝備。 攝影/ Bojan Brecelj/c

由于英國珠峰委員會在組建這支登山隊時放棄了當(dāng)時大名鼎鼎的探險家埃里克·希普頓(Eric Shipton),新西蘭人希拉里為此差點拒絕加入這支隊伍,但紳士風(fēng)度十足的希普頓寫信力勸希拉里聽從亨特指揮,而亨特的善任最終成就了希拉里的光榮。

1953年5月29日,希拉里和丹增登上世界之巔,這是人類登山史黃金時代的一個標(biāo)志性成功。也許那個時代,不但國家榮譽壓倒了個人訴求,希拉里的紳士風(fēng)度和丹增的協(xié)作地位,讓他們也都回避了誰首先到達頂峰的追問。

英國人從南側(cè)首次登頂珠峰為喜馬拉雅的登山熱注入了強烈的興奮劑。7年后,在一支龐大隊伍和在8600多米充當(dāng)“人梯”的劉連滿的支持下,三位中國登山者王富洲、屈銀華、貢布從北側(cè)首次登頂珠峰。

法國人和英國人的相繼成功,迅速拉開了登頂14座8000米以上獨立高峰的序幕,意大利人、日本人、美國人前赴后繼地掀起了攀登8000米高峰的熱潮。

1964年,中國人登上了14座8000米以上獨立高峰中的最后一座——希夏邦馬峰。中國人能獲得“14座”中惟一首登的榮譽,顯然得益于希峰是惟一全部位于中國境內(nèi)的山峰這一事實,而當(dāng)時中國的山峰對西方都是不開放的。

隨著“14座”高山相繼被成功登頂,國家因素逐漸從高山探險中消退。不過,也恰是有國家榮譽爭奪的政治和經(jīng)濟背景,它大大加速了人類對8000米山峰的探索,并由此造就了許多超級登山家,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人科特·戴姆伯格(Kurt Diemberger),他是惟一首登兩座8000米級獨立山峰(布洛阿特峰和道拉吉里峰)的人。

超級登山家的出現(xiàn),也為登山的黃金時代帶來了另一個巨大的變化,已經(jīng)模式化的集團軍攀登方式可以從歷史舞臺的主角位置退下來了。20世紀(jì)80年代,登山界終于迎來了以個人為中心的英雄主義時代。

馬納斯盧峰(Manaslu)
世界第八高峰,海拔8163米,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境內(nèi)。Manaslu,來源于梵語“Manasa”,大致可譯作“神靈之山”。從遠處看,其頂峰從各面拔地而起,十分醒目。1956年5月9日,日本登山隊的今西壽雄和夏爾巴向?qū)w增·羅布2人登頂成功。 攝影/ C./Sector No Limits/c

“14座”,登山家的圣殿

安納布爾納峰 (Annapurna)
世界第十高峰,海拔8091米,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境內(nèi)。Annapurna 在當(dāng)?shù)卣Z有“糧食供給者”或“收成之神”的意思。安納布爾納峰群由一系列高峰組成,除了主峰之外,還有多座獨立命名的山峰,包括著名的魚尾峰 (Machhapuchhre)。1950年6月3日,法國登山隊的莫里斯·埃爾佐格和路易斯·拉什耐爾2人首次登上頂峰。這也是人類首次登上海拔8000米以上獨立高峰的頂峰。圖為安納布爾納峰地區(qū)的高山露營地。

在經(jīng)歷了以先驅(qū)馬洛里為代表的喜馬拉雅的“古典時期”和希拉里、丹增登頂珠峰的輝煌,“國家榮譽”漸漸退出。這時,登山高手們自然會發(fā)現(xiàn)隨著時代的變化,“兵團式”攀登既不經(jīng)濟也不明智。于是,輕裝快速的阿爾卑斯式登山法被引入喜馬拉雅和喀喇昆侖。

南迦帕爾巴特峰(Nanga Parbat) 
世界第九高峰,海拔8125米,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巴控克什米爾地區(qū)。Nanga Parbat 的意思是“裸露的山峰”,這一名字恰如其分地描繪了此山,鋒利的山脊讓落雪難以安身,裸露的外表在白雪皚皚的群山中獨具一格。 1953年7月3日,奧地利和西德聯(lián)合登山隊的奧地利隊員H·比爾一人首次登上頂峰。

意大利人梅斯納爾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登山家。他不僅因為第一個提出并首先完成“14座”而被寫入歷史,還創(chuàng)造了登山歷史上的許多第一:第一個無氧登頂珠峰、第一次在8000米高山上縱走、第一個無協(xié)作登頂世界最高峰他的每一項紀(jì)錄都是劃時代的,甚至是不能被后人復(fù)制的里程碑。

梅斯納爾給世界登山家樹立了一個極具誘惑的標(biāo)桿,所以,人們稱他為“登山皇帝”。

1970年,梅斯納爾來到亞洲攀登的第一座高山,就是位于巴基斯坦、海拔8125米的南迦帕爾巴特峰(Nanga Parbat)。與他同行的攀登伙伴,是他的親弟弟岡瑟·梅斯納爾(Günther Messner)。梅斯納爾成功登頂了這座“殺手巨峰”,并完成了首次穿越8000米高山的壯舉。從1970年6月27日梅斯納爾登頂南迦帕爾巴特峰,到1986年10月16日他42歲登頂洛子峰,完成“14座”這一人類“不可完成的任務(wù)”,歷時16年3個月19天。

加舒爾布魯木I峰(Gasherbrum I) 
世界第十一高峰,海拔8068米,位于喀喇昆侖山脈的主脊線上,也被稱作“隱藏的山峰或K5”,是加舒爾布魯木群山的一部分。它在喬戈里峰東南方約21公里處,是喀喇昆侖山脈的第二高峰,也是中國和巴控克什米爾的界峰。通常人們認為“Gasherbrum”意味著“閃爍著光芒的山嶺”,但事實上,其名字來源于藏緬語“rgasha(美麗)+ brum(山)”,所以表示“美麗的山”。1958年7月4日,美國登山隊的P·希爾林 和A·考夫曼2人登頂成功。圖為一個登山者通過冰裂縫。

在同時代的登山家里,波蘭登山家耶日·庫庫奇卡(Jerzy Kukuczka)差一點先于梅斯納爾完成這個目標(biāo)。他的14座始于1979年10月4日,全部結(jié)束于1987年9月18日。庫庫奇卡與梅斯納爾的競賽雖然落后了一年,但他卻創(chuàng)造了登頂“14座”的最短時間紀(jì)錄:7年11個月14天,不到梅斯納爾的一半。

完成“14座”之后,繼續(xù)著新冒險的庫庫奇卡于1989年10月24日失蹤于洛子峰南壁的8200米處。

梅斯納爾評價道:“庫庫奇卡開創(chuàng)了許多新線路,他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登山家?!?/p>

另一位讓梅斯納爾敬佩的登山家是漢斯·卡默蘭德(Hans Kammerlander)??m德是梅斯納爾的老鄉(xiāng),他們合作攀登了7座8000米高山。作為與梅斯納爾并肩的頂級高手,卡默蘭德的偉大之處在于他一生從不用氧氣登山。

人們相信,以卡默蘭德的實力,如果采用氧氣他可以完成“14座”。然而,卡默蘭德卻選擇了退休。也許,這是他更偉大的地方。

卡默蘭德開啟的無氧攀登“14座”的夢想,并沒有因為他的退役而消失。墨西哥人卡洛斯·卡索里奧(Carlos Carsolio)、西班牙人阿爾貝托·伊努拉特基(Alberto Inurrategui)分別于1996年5月12日和2002年5月16日以無氧方式譜寫了“14座”的新篇章。他們兩人完成這一目標(biāo)時都不到34歲。

布洛阿特峰(Broad Peak)
世界第十二高峰,海拔8051米,位于喬戈里峰東南方約8公里處。原被命名為“K3”(繼K2之后),但后來發(fā)現(xiàn)其峰頂有1.5公里 長,因此又命名為“Broad Peak”,意思是“寬闊的山峰”。1957年6月9日,奧地利登山隊的M·舒木克、F·溫特斯特勒、科特·戴姆伯格、H·布爾4人登上頂峰。圖為發(fā)源于布洛阿特峰地區(qū)的斯瓦特河。 攝影/ Ric Ergenbright/c

英國人艾倫·海科斯(Alan Hikes)則以最年長者(51歲)位于成功的13人名單最末,他于2005年5月30日以28年的最長耗時,完成了“14座”。

在“14座”的登山圣殿里,有三位亞洲人,他們都來自韓國,按照完成的早晚,分別是位于第八、第九、第十一的嚴(yán)弘吉(Hang-Gil Um)、樸永錫(Park Young Seok)和韓王龍(Han Wang Yong)。

加舒爾布魯木Ⅱ峰(Gasherbrum II)
世界第十三高峰,海拔8034米,位于喀喇昆侖山脈的主脊線上,在喬戈里峰東南約26公里處。1956年7月7日,奧地利登山隊的F·莫拉維克、J·拉爾赫和J·維勒帕特3人首次從西南山脊登頂成功,但至今尚沒有人從中國一側(cè)(北側(cè))登上頂峰。

倒下的和繼續(xù)邁向圣殿的勇士

梅斯納爾發(fā)動并完成的“14座”計劃,已經(jīng)過去了20年。

20年后,仍有不少優(yōu)秀的登山家在奔向“14座”圣殿的途中。他們不需要更多的理由,就像馬洛里當(dāng)年的名言“因為山在那里”一樣,在人類登山史的這個黃金時代的高潮展開后,沒有任何一個方案能像“14座”計劃那樣更能衡量一個登山家的實力和成就了。

希夏邦馬峰 (Shisha Pangma)
世界第十四高峰,海拔8012米,舊稱高僧贊峰,是惟一完全在中國境內(nèi)的8000米級獨立山峰。1964年5月2日,中國登山隊的許競、王富洲、張俊巖、鄔宗岳、陳山、索南多吉、成天亮、尼瑪扎西、多吉、云登10人首次登上頂峰。這也是人類登上的最后一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獨立高峰。
攝影/ Destivelle Catherine /c

今天,完成了10座或以上的山峰的杰出登山家還有22人。其中有5名中國的藏族登山家:仁那、邊巴扎西、次仁多吉、洛則和阿克布。在這22人中已有6人失去生命,再也無法繼續(xù)這一偉大的征程。他們分別是:仁那(中國)、費利克斯·伊努拉特基(Felix Inurrategui)(西班牙)、瓦拉迪斯拉夫·特茲烏爾(Vladislav Terzyul)(烏克蘭)、馬塞爾·魯?shù)希∕arcel Ruedi)(瑞士)、維克托·格羅舍利(Viktor Groselj)(斯洛文尼亞)、伯努瓦·法穆(Benoit Chamoux)(法國)。

在通往“14座”圣殿途中倒下的人中,特別值得紀(jì)念的是一位女性——旺達·盧切薇茲(Wanda Rutkiewicz)。

波蘭人旺達·盧切薇茲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女登山家,她似乎命中注定了要為進入“14座”圣殿而拼命。1981年,她不顧腿傷,拄著拐杖奔向K2。1986年,盧切薇茲終于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頂K2的女性。

不過,K2仿佛是女性登山家的詛咒。在上個世紀(jì)成功登頂K2的5名女子中,有3人于下撒途中不幸死亡,另2人則于登頂后6年在另一座高峰上遇難。

1992年,醫(yī)生警告盧切薇茲,她的肺和腎臟嚴(yán)重變形,但她依然去了干城章嘉峰。她最后被人看到是在干城章嘉8200米處,當(dāng)時她正在露宿為單人沖頂做準(zhǔn)備。

旺達·盧切薇茲此時已經(jīng)完成了8座8000米山峰的攀登。不幸的是,盧切薇茲最終未能完成“14座”的目標(biāo),因此“14座”這個圣殿里至今沒有一個女神。

梅斯納爾發(fā)動的“14座”傳奇雖然仍在繼續(xù),但這場由世界各國頂級登山家群星燦爛的盛大演出顯然已經(jīng)接近尾聲。

1988年的珠峰,全世界只有不到200人次的登頂紀(jì)錄。但是,隨著20世紀(jì)90年代商業(yè)大潮涌入,2004年珠峰的登頂紀(jì)錄,就達到了2400人次,而今年將要突破3000大關(guān)。

面對這一數(shù)字的驚人變化,你就能夠察覺,即使在喜馬拉雅和喀喇昆侖,商業(yè)登山也已經(jīng)成為主流。

發(fā)軔于馬洛里、輝煌于梅斯納爾時代的傳奇故事,正在成為一部即將固化的歷史,世界登山史上的一個輝煌時代就要結(jié)束。

還有一個能清晰預(yù)示著這個歷史正在深刻變化著的事實是,從上個世紀(jì)末開始,純粹的技術(shù)攀登(包括攀巖和攀冰)正在脫離超高海拔,對于嚴(yán)格講究難度和細節(jié)的攀登者而言,超高海拔的一個不公平之處在于,對高海拔適應(yīng)的不同會影響對各人技術(shù)能力的判斷。因此偏重競技的許多技術(shù)攀登者,更多地選擇了在中低海拔進行純難度的較量。

不論怎樣,真正熱愛登山的后來者,他們一定會記住梅斯納爾、庫庫奇卡、盧切薇茲、卡默蘭德、卡洛斯·卡索里奧、伊努拉特基兄弟、仁那這些偉大的名字,正是他們譜寫了人類登山史上這曲最宏大壯麗的樂章。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