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豐采君帶大家回憶一段教育史,具體的說,是1904年7月4日那一天。
話說112年前的今天,一大早兒,從各地選拔產(chǎn)生的273名貢士入京殿試。上午10時,試題發(fā)下,開考;日暮,交卷。因為第二年大清國就宣布廢除了科舉,所以,這次殿試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科舉考試——雖然不準確,豐采君仍想稱其為:大清國最后一次“高考”。 這次“高考”,考題是以皇帝名義提出的時務策問。卷子發(fā)下來,各地來的這些“優(yōu)等生”馬上開寫!針對時務策問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建議。一般來講,當時答題文章不限長短,通常是2000字,但是對書寫要求極其嚴格:字必正體,文必到行,工整有格!
咱先來看看題,再聽豐采君簡單分析幾句。考試分三場,共十三道題。
(1)首先來說,考試分三場,核心內(nèi)容各不同,第一場主要考歷史;第二場主要考世界地理;第三場考的是語文。三場內(nèi)容不同,但核心一致,都沒離開“政治”! (2)試題深度、難度較現(xiàn)在的高考題而言,可以說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這273名考生,若沒有扎實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沒有全球化的視野,沒有對歷史、國情的深刻認識,沒有一手好字,他是甭想取得“高分”的! (3)實際來看,豐采君稱其為“高考”,但其規(guī)格要比今天的高考高得多,或者與現(xiàn)在的公務員考試有些許相近吧,因為考中進士是可以去當縣令的! 看完112年前的“高考試卷”,再看今天的高考作文題,是不是覺得:哇,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p> 附:2016年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 —————————————— 關注教育,反思教育,請您訂閱本頭條號“教育豐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