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六年,有一天散朝后,明太祖朱元璋正要離開大殿,忽然在屏風上發(fā)現(xiàn)了一張小紙條。 看到上面的一行字,朱元璋立刻驚呆: “胡惟庸去拜見李善長了?!?/p> 胡惟庸和李善長都是開國元勛,胡還是當朝丞相,最近老跟自己對著干。他倆突然會面,想要做什么? 朱元璋看著小小的紙條,沉思片刻,覺得這種打小報告的方式不錯。 他把一個叫毛驤的侍衛(wèi)叫了過來,命他專門負責打探胡丞相的消息,包括跟誰串過門、吃過飯、寫過信。一旦打聽清楚,就用小紙條寫下來,悄悄地貼到屏風上。 毛驤不負圣望,花了七年時間,不但搜集整理了一大串“胡黨”人員名單,還跟監(jiān)察部門聯(lián)手,曝出了驚天陰謀:胡惟庸通敵賣國、意圖謀反! 不等胡惟庸有任何辯解的機會,毛驤就帶著圣旨,領著一幫全副武裝的弟兄沖進了丞相府。抄家,滅族,誅連,三萬多人死于屠刀之下。 朱元璋畫像
毛驤所在的部門,叫做儀鸞司。它就是錦衣衛(wèi)的前身。 儀鸞司的職責,原本是在召開朝會、舉行慶典,或者皇帝外出視察時,給皇帝打打傘,舉舉旗,壯壯氣勢,充充門面。類似于現(xiàn)在的儀仗隊。 這個部門成立得很早。朱元璋的登基大典上,就有儀鸞司的人站立在大殿中門的兩邊,充當禮儀先生。那時儀鸞司的級別是正五品,并不是什么牛逼的部門。 憑借在胡惟庸一案中發(fā)揮的主力作用,儀鸞司實現(xiàn)了華麗轉型。它脫去溫文爾雅的外衣,披上堅硬冰冷的鎧甲,手起刀落,應天府的上空殘陽如血。 朱元璋對儀鸞司這次的表現(xiàn)非常滿意,給它改名“錦衣衛(wèi)”,而且連升三級,變成從三品,相當于副部級單位。 級別突然拔高,說明要被重用了。 儀鸞司
錦衣衛(wèi)不單是一個行政機構,它有軍隊編制,其首領叫做“指揮使”。 錦衣衛(wèi)的第一項職責,仍然是“儀鸞”,也就是當儀仗隊。 儀仗隊這種工作,對人的外表是有要求的。更何況服務對象是皇帝,其顏值關系到一個國家的顏面。 所以,錦衣衛(wèi)挑人時,還得看身材夠不夠魁梧,相貌夠不夠端正。 錦衣衛(wèi)所穿的衣服,叫做“飛魚服”。 飛魚服上繡有飛魚,不是平常見到的河魚海魚,而是一種龍首、魚身、有翅膀的圖騰。 飛魚服稱得上是史上最好看的官服,尤其打架時特別顯帥,完勝納粹軍裝和美軍制服。 錦衣衛(wèi)使用的武器,叫做“繡春刀”。 取這么風騷的名字,是因為這種刀用金和銀裝飾,外觀很美。 錦衣衛(wèi)們在皇帝身邊當差,真正需要動手的機會并不多,不像影視劇里那樣動不動就拔刀嚇唬人。更多的時候,繡春刀是作為一種禮器,在典禮、出行、祭祀等場合當作擺設。 當然,再美的刀也是刀,一旦需要打架、殺人,繡春刀的實戰(zhàn)性能也是毫不含糊的。 飛魚服與繡春刀
錦衣衛(wèi)的第二項職責,是“侍衛(wèi)”,也就是給皇帝當親兵。 想加入錦衣衛(wèi),有兩條途徑:一是子承父業(yè),老爸若是錦衣衛(wèi),且立過功勞,去世之后兒子就可以繼承這個名額;二是參加武試,考取武舉人,作為力士被錦衣衛(wèi)選中。 無論走哪條途徑,都要求有一定的武藝。架都不能打的話,憑什么當侍衛(wèi)保護皇帝? 皇帝要出去打仗、狩獵、旅游時,會帶上幾千個錦衣衛(wèi),作為貼身侍衛(wèi)。 皇帝要給兒子們加封親王,也會派上一隊錦衣衛(wèi),護送親王們去自己的封地。 遇到邊境戰(zhàn)事吃緊的情況,錦衣衛(wèi)們還會被抽調到前線,搖身一變,就成了上陣殺敵的正規(guī)軍。 此外,錦衣衛(wèi)還兼著中央巡視組的任務,有事沒事就騎上快馬出去傳達圣旨、糾察官員、視察民情,天南地北都有他們的身影。 朝廷明明有以跑腿為職責的行人司,為什么還要派錦衣衛(wèi)去奔波? 朱元璋的回答是:欽差嘛,到地方上辦事難免會收點賄賂,與其把這好處給別人,不如送給錦衣衛(wèi)。 對于這么不講理的解釋,只能說,太祖爺對錦衣衛(wèi)實在太寵愛了。 電視劇《怪俠一枝》截圖
錦衣衛(wèi)的第三項職責,是“緝事”,也就是眾所周知的當特務。 宋朝只信文官,不信武將。明朝則不同,它連文官都不相信。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賤,是草根中的草根,所以他對官僚沒什么好感,跟知識分子之間也是互相看不順眼。 可是,打江山要靠知識分子當參謀,坐江山更要靠知識分子輔佐。尤其在科舉取仕的制度下,官僚中的上層人物往往也是知識分子中的領袖,再怎么看不順眼,也得天天用著。 信不過他們,又要依靠他們,這感覺實在不爽。于是朱元璋想了個辦法:派遣親信去監(jiān)視那些不聽話的官員,一旦打聽到什么情況,不用通過別的部門或程序,直接就可以上報給皇帝。 誰是自己身邊最親信的人呢?對朱元璋來說,當然是錦衣衛(wèi)了。 不管皇親國戚還是高官大臣,只要皇帝一句話,錦衣衛(wèi)就敢拿下! 它幾乎什么人都可以監(jiān)視,什么案件都可以干預,連官員們的居家私生活也要打聽打聽,搞得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如履薄冰。 不但要管中央的事,各個地方的大小官員,甚至奸商、刁民,都在錦衣衛(wèi)的偵查范圍內。 皇帝深居九重宮闕,很難有機會直接與外界接觸,又信不過朝廷那些大臣。錦衣衛(wèi)作為近侍,且手握緝事大權,自然就成了皇帝的心腹參謀。 因為直接隸屬于皇帝,手里又握著眾多官員的把柄,錦衣衛(wèi)儼然成了一個凌駕于其他部門之上的超級機關。討厭我是嗎?沒關系。就喜歡看你們明明看不慣我,卻又干不掉我的樣子。 電影《繡春刀》截圖
錦衣衛(wèi)的第四項職責,是“司法”,也就是臭名昭著的詔獄。 所謂詔獄,就是只要皇帝下令,錦衣衛(wèi)可以直接逮捕、關押、審訊任何人,不需要通過什么法律程序。 錦衣衛(wèi)擁有自己的法庭和監(jiān)獄。掌管刑獄的地方叫鎮(zhèn)撫司,分為南北兩個,南鎮(zhèn)撫司負責審訊犯人,北鎮(zhèn)撫司負責管理牢獄。 你在電視上看到的慘無人道的黑牢、酷刑,都是真實存在的。 無論政治罪犯、刑事罪犯,還是民間揭竿而起的造反者,只要認為有必要,錦衣衛(wèi)都可以出兵抓捕歸案。一旦被關進了詔獄,那可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大明帝國明明擁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統(tǒng),居然還發(fā)明了錦衣衛(wèi)這樣的超級司法組織。這是明朝的特色,也是它不作不死的地方。 錦衣衛(wèi)的存在,說明連皇帝自己都不尊重法律,如何去要求底下的臣民? 一個不受監(jiān)管的強勢部門,很難保持公正廉明,時不時就會弄出點冤假錯案。 嘉靖年間,有個十六歲少女叫李玉英,父母早逝,繼母為了霸占家產(chǎn),害死玉英的弟弟,還誣陷她寫淫詩,買通錦衣衛(wèi)把她關進牢獄,判了死刑。 玉英不服,找機會寫了份文采飛揚、真切感人的訴狀,讓自己十歲的小妹跪在通政司(相當于國家信訪辦)門外喊冤。通政司官員看了訴狀后很受震動,趕緊呈交給嘉靖皇帝。 嘉靖覺得案情蹊蹺,把都察院、大理寺、刑部的官員都叫了過來,要求徹查此案。經(jīng)過三司會審,李玉英所訴均為事實,嘉靖皇帝親自批寫判詞,還了她一個清白。 這件案子不但顯露了錦衣衛(wèi)詔獄中大量冤情的冰山一角,還告訴我們:學好語文很重要。 電影《錦衣衛(wèi)》中的詔獄
錦衣衛(wèi)隨明朝誕生而誕生,隨明朝滅亡而滅亡。但它的地位并非一成不變,在皇帝面前,它還有別的競爭者。 朱元璋在位時,鑒于歷史上宦官亂政的教訓實在太多,所以嚴禁太監(jiān)接觸朝政??伤麅鹤又扉κ强恐\反上位的,錦衣衛(wèi)是建文帝那邊的人,太監(jiān)才是自己的心腹和功臣。所以朱棣把老爹的教導扔到一邊,創(chuàng)立了東廠,由心腹太監(jiān)掌管,跟錦衣衛(wèi)一樣負責偵查和審訊。 因此,東廠是皇帝特意扶持起來與錦衣衛(wèi)爭權的,成立之后,勢頭一度壓過了錦衣衛(wèi)。 到了明憲宗時期,嫌東廠不夠給力,又讓宦官汪直成立了西廠,比東廠更有權勢。明武宗時,大太監(jiān)劉瑾又成立了內行廠,監(jiān)察的范圍甚至包括了東廠、西廠和錦衣衛(wèi)。 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錦衣衛(wèi),便成了太監(jiān)們的腳底泥。有的錦衣衛(wèi)為了自保,甚至甘愿充當太監(jiān)們的爪牙。 一衛(wèi)三廠,輪番折騰。大明王朝真是在作死的大道上一路狂奔。 電影《龍門飛甲》中的西廠督主雨化田
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迫使錦衣衛(wèi)開始反省自己,尋求新的突破。 他們覺得,跟廠里那些身心殘缺的太監(jiān)相比,錦衣衛(wèi)的公眾形象應該更光輝一些才對。 然而行惡容易行善難,毀名聲容易樹名聲難。錦衣衛(wèi)在明朝初期幾次屠殺功臣的大案中,給人留下殘暴、冷血、挑撥事非的印象,哪有那么容易改變? 難歸難,錦衣衛(wèi)畢竟是個龐大的組織,上萬人的隊伍中,總有些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物,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試圖扭轉世人對錦衣衛(wèi)的壞印象。 不是每個錦衣衛(wèi)都是冷血動物,不是每個指揮史都是皇帝的應聲蟲。 比如正統(tǒng)年間的錦衣衛(wèi)袁彬,在“土木堡之變”中忠心保護明英宗,跟隨他來到塞外嚴寒地區(qū)當俘虜,不但照顧他的生活起居,還替他出謀劃策,最終得以回歸故國。 弘治、正德年間的錦衣衛(wèi)指揮使牟斌,為人寬厚,以君子態(tài)度對待被關押在詔獄中的罪犯,以致得罪了宦官劉瑾,被太監(jiān)們用嚴刑酷法折磨致死。 還有嘉靖年間的錦衣衛(wèi)指揮史王佐,想方設法替建昌伯張延齡洗刷冤情,以至于心力交瘁,死在任上。 另一位指揮史陸柄,雖然貪污受賄、生活奢侈,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正義,從不陷害一人,還在牽連眾多的大案中盡力保全那些無辜的人。 明朝的皇帝們并非個個都像朱元璋那樣多疑殘暴,建文帝、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都是提倡以“仁政”治國的君主,也動過取締錦衣衛(wèi)的念頭。 但因為有袁彬、牟斌、王佐、陸柄這些比較公正、厚道的指揮使,既能忠誠高效地替皇帝辦事,又能促進國家正常運轉,所以,沒有哪個皇帝能夠下決心舍棄這個得心應手的工具。 電影《錦衣衛(wèi)》中的指揮史青龍
錦衣衛(wèi)是一把雙刃劍。 通過它,皇帝可以多快好省地實現(xiàn)自己的意圖,執(zhí)行自己的決策,也可以制約那幫裙帶關系嚴重的官僚,使他們有所顧慮。 但是,正因為它只對皇帝一個人負責,不受任何部門、任何制度的約束,為善為惡全靠自覺,一旦皇帝或者指揮使本人出現(xiàn)問題,錦衣衛(wèi)就容易淪為殺人工具。 對于明朝自己來說,廠衛(wèi)制度積重難返,越改越爛。但明朝的一個宿敵卻把這些弊端看在眼里,警示在心里。 這個宿敵,就是滿清。 清兵入關后,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皇帝都很善于聽取漢臣的意見,尤其注意吸取明朝衰亡的各種教訓。 其中一條就是廢除特務組織,把錦衣衛(wèi)打回了原形,變成只負責皇帝出行儀仗的鑾儀衛(wèi)。 然而幾十年后,雍正皇帝又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叫“粘桿處”,專門負責刺探情報、監(jiān)視政敵。這個組織也被民間稱為“血滴子”。 可見,有需求就有市場。對自身政權的合法性不夠自信,才是錦衣衛(wèi)、東廠、粘桿處這類組織產(chǎn)生的深層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