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玉浦黃氏始祖黃仁華受舉“賢良方正”,被朝廷封為迪功郎,實授梧州府博白縣縣丞。是年,黃仁華攜義仆周愛泉一同赴任。
那時,博白縣乃廣西東南之劇縣,地瘠民貧,風化不及,民性強悍兇頑,盜匪四起,民不堪命,官場中視博白縣為畏途,號稱難冶之縣。黃仁華赴任時,因該縣未設知縣,他肩負起主政全縣的工作。由是,他“興學于城、觀稼于鄉(xiāng);抑豪強、恤貧困;平冤獄、釋無辜;復筑城以護縣治、疏圳以利舟楫。諸政俱舉,民賴以蘇,域賴于治,萬民額手相慶?!?/span>
那時,博白縣城有一名門殷實人家,由于前屢遭山寇賊匪搶掠凌迫,時刻惶恐不安。其家中有一位盛名的淑女,既溫和善良,忠貞賢惠,又聰明勤謹,細心灼見。家主咸感縣丞黃仁華勤政忠勇、愛民如子之盛德,使博白社會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誠意愿將膝下這位妙齡愛女薦為他之側(cè)室。黃仁華考慮在故鄉(xiāng)玉浦已有妻室,屢次婉辭。而名門家主卻再三懇請,并說:“若不是縣丞大人多次勇戰(zhàn)山寇,鎮(zhèn)壓群魔,使我一家得以庇護,免遭劫難,也許我一家早已難在縣城立足,或已成為山寇賊匪的刀下鬼。加上愛女對大人忠義仁孝,勤政愛民多有敬慕,愿意追隨大人終生?!绷x仆周愛泉看到眼前之情景,也在一旁勸說:“老爺您政務繁忙,終日勞累,確需一位女性奉伺晨昏,釋心照料,既然人家再三懇請,您還是成全人家美意吧!”就這樣黃仁華便與名門淑女在博白成親。婚后,黃夫人對黃仁華情感日篤、矢志不渝,樂他之所樂、憂他之所憂,對他的起居飲食、行為習慣,洞識無遺,關照入微。
洪武十五年(1382年),黃仁華在博白縣任職已有五年,他主政期間,諸廢俱興,甚得民心。特別在維護社會治安穩(wěn)定方面,他身經(jīng)百戰(zhàn),剿匪數(shù)十次,使博白大地水清月明,山寇賊匪難有藏身之地。由是,冥頑不化的山寇賊匪,對縣丞黃仁華恨之入骨,蟄伏待機,蓄謀報復。
當年四月,博白縣城郊區(qū)鄉(xiāng)村突發(fā)鼠疫,疫情迅速蔓延。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為有效的控制疫情,黃仁華迅速組織縣衙相關人員,奔赴郊區(qū)各鄉(xiāng)村,送醫(yī)送藥,穩(wěn)控民心。其時,山寇賊匪認為報復時機已到,遂到發(fā)生疫情的鄉(xiāng)村四處散布謠言,煽動民眾嘩變。同時派出若干人等,暗中跟蹤黃仁華并伺機實施暗殺。由于黃仁華深得當?shù)厝嗣竦膿碜o和愛戴,他們幾次實施的暗殺行動都以失敗告終。于是惱羞成怒的山寇匪首,召集近百名強壯兇悍的賊匪,計劃在黃仁華巡視疫區(qū)時,進行伏擊。
當月十八日,縣城北郊有一鄉(xiāng)村因疫情發(fā)生民眾嘩變,黃仁華獲悉消息后,攜義仆周愛泉及相關隨從人員,速奔嘩變鄉(xiāng)村維穩(wěn),當行至半路時,突遭頑匪伏擊。黃仁華見狀,情急之下速步署隨從人員分頭抗擊,義仆周愛泉更是不離黃仁華左右,他倆手提短劍英勇殺敵。轉(zhuǎn)眼七八名頑匪成了劍下鬼,其他賊匪目睹他倆嫻熟的劍法和勇猛的搏殺,害怕也成劍下鬼,不敢戀戰(zhàn),不得不擇荒而逃。擊敗頑匪的伏擊之后,黃仁華準備召集人馬再次上路,此時,幾聲“嘩……嘩……”的長嘶劃破了靜寂的長空,瞬間前面兩名隨從應聲中箭倒下,他速呼喚隨從尋找掩體隱蔽,當避開了一次又一次的亂箭射擊后,準備再次起程,但此時已被近百名頑匪團團圍住。頑匪們有的手提長槍,有的揮舞著大刀,面目猙獰迫近黃仁華。黃仁華則沉著應對,他吩咐隨從迅速靠攏形成合力,尋找突破口進行突圍。突圍時,黃仁華和義仆周愛泉及眾隨從力戰(zhàn)群魔,一場血腥的惡戰(zhàn)震撼了博白大地。由于匪勢兇猛,寡不敵眾,黃仁華和隨從人員在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義仆周愛泉也身負重傷昏死過去。山寇匪首見黃仁華已死,知道縣城中已群龍無首,旋即指揮賊匪攻下縣城。
賊匪陷城后,四處搶掠,屠殺無辜民眾。黃夫人迨聞黃仁華為國壯烈殉職,悲痛欲絕,欲隨黃仁華而去,奈何她已身懷六甲,思慮再三,只得聽從勸慰,保存黃仁華之血脈,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逃出縣城隱居。
是日傍晚,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杷赖闹軔廴挥晁苄?,當睜眼看到眼前慘烈之場景,他悲痛欲絕,放聲大哭。艱難的爬到黃仁華尸體旁邊,抱著主人仰天長嘯:“蒼天呀!奴才無能,未有保護好老爺,老爺您先走一步,奴才隨后就到。”周愛泉舉起短劍便想結(jié)束自己的性命,追隨黃仁華而去。就在他舉劍的一剎那,又轉(zhuǎn)念一想,我若一死,那老爺不是要暴尸荒野。因此,周愛泉決定回縣城報告后,再來料理黃仁華及眾隨從的喪事。他爬上一處高坡遙望縣城,當看到北城門守城官兵倒于血泊之中,知道縣城已被山寇賊匪攻陷,不能再回縣城了。由是,周愛泉忍受著無比的悲痛,將黃仁華的尸體掩埋于山丘凹地,并暗中做好標記后,連夜攜帶黃仁華的血衣冠帶,千里跋涉奔回故鄉(xiāng)報喪。
一代英豪,就這樣為國捐驅(qū),長眠于博白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