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的建筑
公元5世紀下半葉,西哥特人滅亡了西羅馬帝國?,F(xiàn)今歐洲的大部分,特別是西歐從此陷入文明的黑夜。但是在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局勢相對穩(wěn)定。由于統(tǒng)治這里的是東正教(又稱"希臘正教"),對希臘-羅馬傳統(tǒng)文化比較寬容,所以文明仍然繼續(xù)著,到15世紀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前,這里的建筑已形成了相當出色的風格,建筑史上稱為拜占庭時期。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與羅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國家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前期:即興盛時期(4-6世紀),主要是按古羅馬城的樣子來建設君士坦丁堡。在6世紀出現(xiàn)了規(guī)模宏大的以一個穹隆為中心圣索菲亞大教堂。
無庸諱言,拜占庭時期的建筑仍然是以教堂為主。在前面提到的三種早期教堂形式的基礎上,他們作出了獨特貢獻。他們好象對穹窿有偏愛。在原來廳堂式教堂的中廳頂上,他們要加上穹窿。象十字式教堂那樣中央已有穹窿的,他們就加大跨度。但前面隱藏的問題就出來了。廳堂的中廳是方形的,十字的相交部分也是方形的,那么如何將一個圓的穹窿放置在方形的廳上呢?
他們的對策是發(fā)明了"內角拱"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image98.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7/1709/76039753_2)
(Squinch,注意穹窿是怎樣通過它坐落在四方的墻上的)
還有"帆拱"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image98.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7/1709/76039753_3)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image98.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7/1709/76039753_4)
(Pendentive,四個連續(xù)的帆拱。注意,它們的上面可以很方便地加上穹窿,而下面已經是四方的了)。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image98.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7/1709/76039753_5)
拜占庭建筑最光輝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
圣索菲亞教堂是集中式的,東西長77.0米,南北長71.0米。布局屬于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image98.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7/1709/76039753_6)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image98.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7/1709/76039753_7)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image98.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7/1709/76039753_8)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image98.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7/1709/76039753_9)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image98.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7/1709/76039753_10)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中央大穹隆,直徑32.6米,穹頂離地54.8米,通過帆拱支承在四個大柱敦上。為了解決平衡掉穹窿施加的外推力問題,設計者于是在大穹窿的兩側加了兩個小一些的穹窿來分擔大穹窿的重量,再加上帆拱、柱墩來撐住小穹窿。這樣還嫌不夠穩(wěn),廳堂內部、外部還使用了大量的拱來承重。其結果就是現(xiàn)在這樣層巒疊嶂般的一番景象。內部空間豐富多變,穹隆之下,與柱之間,大小空間前后上下相互滲透,穹隆底部密排著一圈40個窗洞,光線射入時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顯得輕巧凌空。中央大穹窿的頂離地面近55米(將近18層樓高的一個完整的室內空間).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教堂內部空間曲折多變,飾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鑲嵌畫。
土耳其又屬于地震多發(fā)地帶,最近的一次(2000年)大約造成了2萬人死亡。歷次大地震對St
Sophia大教堂都有損害,穹窿總是被震蹋。修復時人們總以為是穹窿向下的壓力太大,于是增加拱,這當然沒有解決問題。15世紀后,伊斯蘭教進入這里,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上圖中可見的四座尖塔就是這時期加上的)。伊斯蘭建筑師估計到是外推力太大,于是在大穹窿周圍加了四個有小圓頂的塔樓(上圖中穹窿邊上可見兩個),以期能徹底穩(wěn)定住。到了19世紀,大地震又一次震壞了穹窿。這次來解決問題的是兩個意大利建筑師。他們在不改變已有建筑的原則下,他們用四根鐵索像孫悟空頭上的金箍一樣從外面捆住大穹窿,給予它額外的向內約束。
二、中期:(7-12世紀),由于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建筑減少,規(guī)模也大不如前。其特點是占地少而向高發(fā)展,中央大穹隆沒有了,改為幾個小穹隆群,并著重于裝飾,如威尼斯的圣馬可教堂。
出于同屬東正教信仰的關系,St
Sophia大教堂對于東歐建筑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這種在方廳上加圓穹窿的做法被許多地方的教堂所仿效。還好他們沒有皇帝那樣大的野心,所以造成的損失也小。而在西歐,也有仿效它的。即威尼斯的St
Marco教堂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圣馬可教堂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圣馬可教堂的平面與剖面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St Marco教堂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St
Marco教堂內部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十八世紀義大利洛可可畫家
Canaletto 所繪聖馬可廣場,西元 1735 ~ 1740
年畫
三、后期:(13-15世紀),十字軍的數次東征使拜年占庭帝國大受損失。這時建筑既不多,也沒有什么新創(chuàng)造,后來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損無存。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新聖阿波里奈爾教堂
拜占庭時期建筑的特點,除了對穹窿的偏愛之外, 就是馬賽克(Mosaic)技術的大量使用。這種用涂有色彩的小陶瓷片來拼組圖案的方法在羅馬帝國初期就已經很盛行了。著名的龐貝城就出土了不少。但是把馬賽克大量地用在教堂內部的裝飾上是拜占庭時期的特色。耶穌、天使、圣徒等等的像都是如左圖那樣拼組出來的(左圖就是那位造St
Sophia大教堂的查士丁尼皇帝的像)。后世的教堂雖然已沒有這樣的習慣,但許多教堂的窗戶仍在用不同顏色的玻璃拼出一些圖案或者人像來,這就是馬賽克技術的遺風。
拜占庭帝國到了后期逐漸走向衰落。而這時的西歐正走出文明的黑夜,出現(xiàn)了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東歐的小教堂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基輔的圣索菲亞大教堂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諾夫哥羅德圣索菲亞教堂
除了圣索菲亞教堂,拜占庭沒有重大的建筑活動。教學的規(guī)模都很小,穹頂直徑最大的也不超過6米。不過,這些教堂的外形有改進,穹頂逐漸飽滿起來,舉起在鼓座之上,統(tǒng)率整體而成為中心,真正形成了垂直軸線,完成了集中式的構圖,這體形遠比早期的舒展、勻稱。
在俄羅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等正教國家,都流行這種教堂。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華西里.伯拉仁內教堂
位于克里姆林宮外紅場南端,是俄羅斯中后期的建筑主要代表。該教堂為伊凡雷帝為戰(zhàn)勝蒙古侵略者而建,風格獨特,中央主塔為帳篷頂,高47米,周圍是8個蔥頭式穹隆,色彩鮮麗,使人產生新鮮、歡快之感。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格拉尼查茨教堂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加洛林修道院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克里姆林宮的圣母領報大教堂
1482~1489年,普斯科夫的建筑師設計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斯莫蘭斯基修道院大教堂
外觀公元1525年,鐘塔17世紀建造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 [轉載]拜占庭的建筑](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