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jù)。由于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今年夏至后第一個庚日是6月27日(庚辰),第二個庚日是7月7日(庚寅),第三個庚日是7月17日(庚子),所以2016年從7月17日開始入伏,也就是今天。
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百姓常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入伏意味著即將進入一年中的最熱時段。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開始變短夜開始變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當初起名“伏”是很科學的。 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初伏末伏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別。2016年初伏從7月17日~7月26日共10天,中伏為7月27日~8月15日共20天,末伏8月17日~8月26日共10天。今年三伏歷時40天。 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夏至并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fā)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fā)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nèi)凝寒之氣處于易解的狀態(tài)。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chǎn)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yǎng)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nèi),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chǎn)生障礙,引起食欲不振等。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并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shù)?span>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xiàn)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癥狀在醫(y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冬病夏治”是中醫(yī)學防治疾病的一個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三伏天外貼敷藥方法,是祖國幾千年傳統(tǒng)有效的治療方法。冬病夏治方法除了三伏貼,還有三伏天扎針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 防暑是人們永遠需要重復的話題。露天工作者和老人、嬰兒、病人是最需要注意防暑的。其實只要注意采取措施,暑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多喝茶水、綠豆湯,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換衣,保障充足的睡眠,外出采取防曬措施,活動不要過量,避開中午時段活動,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疲勞駕駛等。 今日入伏,暑熱來襲,太陽當頭照,熱力似火燒。祝朋友們愉快度過炎熱的節(jié)日,天天保持良好的心情。 |
|
來自: 昵稱33748440 > 《周易廿四節(ji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