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書札記(六) ■王學嶺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 此帖雖為草稿,卻流傳至今,甚可寶之。帖文記汝南公主早薨,概哀之過,則實具依典循禮之嘉德閫(kǔn,門檻、門限)。公主“言容成則”,并省問“敬愛兼極”,太宗尤愛之。永興公有“五絕”之名,首曰德行,二曰忠直,亦世之楷模也。故虞書似水如涓,溫善恭和而氣韻高絕,向東惟取之紫氣正大端嚴,潤下但留其坤土堅深靜潔。此稿清輕淡遠,運筆如著長文,左彩右旎,羅列紛呈,并總之一般,不露痕跡??慈ノ臉泔L輕,品來毫精微妙,不忍釋卷,乃是學問家之清越書。 其中“言容成則”(圖1)四字,不事開張,只作信手隨意,卻點畫靈動有神,毫無松疏之筆。“弋”鉤較之書圣,更多收藏靜穆,且徹曉之微,淡味至極。字中意象每臨常新,不耐心則不得究竟。其濃淡深淺之變化,雖不若“敬愛兼極”(圖2)之顯,則亦有之?!熬磹奂鏄O”四字,盡作端整氣度,懿容緩步,環(huán)珮如云影。虞永興之鼎彝廟堂氣,古今皆難學得。此種正大由內(nèi)而潛默向外,強作不得、偽作不得、呆作不得。想永興公幼至花甲,何嘗有一日安閑,又何嘗存一絲芥蒂。此般寬博為顛沛后之靜穆,非器不得、非賢不得、非善不得。故,學虞書若從形容入手,不是捷徑。 言容成則自津潢,敬愛兼極映紋章;流水如澤聲珠玉,景云出飛在廟堂。 大象無形,大書不工。書之基曰勤學廣問,北堂十數(shù)年;書之進作知退斂形,凌煙廿四宿;書之樂為字潤聲清,居高惟五絕;書之禮當勿逾不距,從師百玉篇。學虞書,要在“博”?;虼倩蚵?,內(nèi)中如何流響萬千。 圖1 圖2 相關(guān)鏈接: 楊賓《大瓢偶筆》楊霈校本:伯施《汝南公主銘》及《積時》《枕臥》諸帖,登善《唐太宗哀冊》《枯樹賦》《隨清娛墓志銘》流傳于世,刻入諸帖者,皆米襄陽所臨,以是每露襄陽手腳,與虞、褚原跡不同。虞、褚原跡庶幾于碑版中求之,他不可信也。 錢泳《履園叢話》續(xù)修四庫本:虞秘監(jiān)書《汝南公主墓志》,起草凡十八行。有李東陽、莫是龍、王世貞、毛澄、王鴻儒、陳繼儒、文嘉、嚴澄諸題,又錢谷、張鳳翼、張獻翼觀款,相傳是王敬美奉常家故物也。敬美謂其蕭散虛和,風流姿態(tài),種種有筆外意,高可以入《蘭亭》《頭眩方》之室,卑亦在《枯樹賦》上,其稱重如此。張氏《清河書畫舫》則定為米元章臨本。余亦未敢視其必真,然董思翁曾刻入《戲鴻堂帖》,金壇王肯堂太史又模入《郁岡齋帖》,經(jīng)諸賞鑒家品題,自足寶貴耳。 楊震方《碑帖敘錄》上海古籍社本:汝南公主為唐太宗(李世民)女,早逝。其墓志為虞世南撰,即此草稿真跡。所稱真跡,至今猶存。因是草稿,故無撰書人姓名。行書十八行,行十二至十五字不等,文缺其后半。末云“貞觀十年(636年)十一月丁亥朔十六日”,此自是公主卒日。因書法圓活,結(jié)構(gòu)齊整,故生意素然。但近于虞世南書,酷似米芾,故也有米臨之說。此帖刻石始自宋代,收入《淳熙秘閣續(xù)帖》。明代收入《戲鴻堂》《墨池堂》《郁岡齋》《玉煙堂》等帖。清代收入《經(jīng)訓堂》《滋蕙堂》《穰梨館》《鄰蘇園》等帖。此種刻本,有從真跡摹刻者,亦有據(jù)別本摹刻者。 王學嶺 行書臨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得句中堂 王學嶺臨書脞語(六) 選帖讀書,誠如法之精神;由形入象,似無人之境界。 如何用筆,以作自然風清之面貌,便即法理至方法之途徑。書櫥行雖遠,非是痕跡;墨癡意縱堅,未曾瀟灑。擇要而學,筆筆作頰上三毫,必然風韻難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