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梁啟超到武昌講學(xué),順便去拜訪湖廣總督張之洞。張之洞是清末洋務(wù)派的首領(lǐng),他心想,梁啟超極力倡導(dǎo)變法維新,今日來訪我,正好考考他。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張之洞的意思是說:在江淮河漢四水里,長江排第一,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夏季排第二,我在江夏(武昌的古名)坐鎮(zhèn),您來江夏講學(xué),你我二人究竟誰強誰弱?他既尊稱梁啟超為“先生”,表示了禮賢下士的恢宏氣度,卻又提出這個名次問題,謙中帶倨,頗有“居首位者,非我其誰”之意。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梁啟超的意思很清楚,在“儒、釋、道”三教中,儒家排頭;在“天、地、人”三才中,人則排于后。在下不過是奉儒家經(jīng)書的讀書人,怎敢居您之前,又怎能在您之后?他既用儒家經(jīng)典《論語》中“小子可鳴鼓而攻之”的話,自稱為“小子”,表示自謙,卻又避開問題的正面鋒芒,從側(cè)面作了不甘示弱的回答。不卑不亢,柔中帶剛。 (錄自《古今名人對聯(lián)故事》(梅嘉陵 龍壽欽 李漁村編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