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dǎo)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首頁 經(jīng)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專題 今人新著
總論南北曲第二
曲之有南、北,非始今日也。關(guān)西胡鴻臚侍《珍珠船》(其所著書名)引劉勰《文心雕龍》,謂:涂山歌于“候人”,始為南音;《有娀》謠于“飛燕”,始為北聲。及夏甲為東,殷整為西。古四方皆有音,而今歌曲但統(tǒng)為南、北。如《擊壤》、《康衢》、《卿云》、《南風(fēng)》,《詩》之二《南》,漢之樂府,下逮關(guān)、鄭、白、馬之撰,詞有雅、鄭,皆北音也;《孺子》、《接輿》、《越人》、《紫玉》、吳歈、楚艷,以及今之戲文,皆南音也。豫章左克明《古樂府》載:晉馬南渡,音樂散亡,僅存江南吳歌,荊、楚西聲。自陳及隋,皆以《子夜》、《歡聞》、《前溪》、《阿子》等曲屬吳,以《石城》、《烏棲》、《估客》、《莫愁》等曲屬西。蓋吳音故統(tǒng)東南;而西曲則后之,人概目為北音矣。以辭而論,則宋胡翰所謂:晉之東,其辭變?yōu)槟?、北;南音多艷曲,北俗雜胡戎。以地而論,則吳萊氏所謂:晉、宋、六代以降,南朝之樂,多用吳音;北國之樂,僅襲夷虜。以聲而論,則關(guān)中康德涵所謂:南詞主激越,其變也為流麗;北曲主忼慨,其變也為樸實。惟樸實故聲有矩度而難借,惟流麗故唱得宛轉(zhuǎn)而易調(diào)。吳郡王元美謂:南、北二曲,譬之同一師承,而頓、漸分教;俱為國臣,而文、武異科。北主勁切雄麗,南主清峭柔遠。北字多而調(diào)促,促處見筋;南字少而調(diào)緩,緩處見眼。北辭情少而聲情多,南聲情少而辭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獨奏。北氣易粗,南氣易弱。此其大較???,北人,故差易南調(diào),似不如王論為確;然陰陽、平仄之用,南、北故絕不同,詳見后說。(北曲,《中原音韻》論最詳備,此后多論南曲)。
來自: DonaldKing2589 > 《四庫全書類古籍》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冰鑒·聲音》
音者,聲之余也,與聲相去不遠,此則從細曲中見耳。貧賤者有聲無音,尖巧者有音無聲,所謂“禽無聲,獸無音”是也。貧窮卑賤的人說話只有...
東方古典藝術(shù)話南管 @ 唐龍
中原文化與閩南地方文化互相滲透,並逐步在閩南扎根和發(fā)展,泉州南音這種藝術(shù)形式就是中原文化精華與閩南地方文化相結(jié)合形成和發(fā)展的。作為一種重要的地方文化藝術(shù)形式泉州南音的歷史衍變過程同樣休現(xiàn)...
名家專欄丨南音和衹為南音而來的吳詠梅——插論今日南音的抒情美典(上)
名家專欄丨南音和衹為南音而來的吳詠梅——插論今日南音的抒情美典(上)甘超明憶述老師譚惜萍指導(dǎo)他的話:“你(唱南音)最要緊是加一...
南音《思想情 人》
臨江仙---南音遐思
臨江仙---南音遐思。區(qū)域南音特色,哼來土著居多。
劉崇德丨《全元散曲》補輯(一)
《雍熙樂府》題作初見?!缎戮幠暇艑m詞》南呂詞、《南宮詞紀》卷四、《群音類選》清腔卷八、《吳歈萃雅》亨集、《詞林逸響》花卷、《樂...
【百家廊】 夢回泉州
祖父看書的時候,似乎從不翻頁,捲著書看,喝一口茶,又看看,又喝一口茶,一頁書看很久,一杯茶,也要喝很久,還有唱機裡的唱片,不停地旋轉(zhuǎn),不停地重複,咿咿唔唔拉得很長很長的,祖父有時候會閉上...
南音《遙望情君》
走近樂器四十二 南音琵琶
走近樂器四十二 南音琵琶。而南音琵琶則是因演奏民間音樂“福建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發(fā)展為豎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橫抱姿勢...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