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科學的統(tǒng)一性 當思想家把主體存在的問題與終極關懷統(tǒng)一,并找到本質(zhì)性的原因從而解決終極關懷問題時,才能最終解決主體存在的所有問題。這是古往今來的思想家為之奮斗的目標。我們看到,中國古代思想家為此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以《周易》為代表形式的中國古代文化以其哲學與科學的統(tǒng)一性推定了解決終極關懷問題的理性進路?!吨芤住返睦碚撔问奖砻?,其對終極關懷理路的推定,是把主體的性命之理中和于“數(shù)往知來,天地損益”的邏輯推定中,使主體論與本體論中和統(tǒng)一,以“形神中和”的主體操作性,實現(xiàn)主體對性命的自我把握,使主體的存在方式實現(xiàn)從形而中到形而上的超越,從而解決了終極關懷問題,達到了“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目的。這是以《周易》為代表的中國哲學與生命科學的主要特點。 《周易》的生命科學原理表明,性命的形上性操作是以主體性之“神”的“形神中和”實現(xiàn)的,而“形神中和”的機制是生命“一陰一陽”的運動,只所以生命是“一陰一陽”的運動,是因為天地以“一陰一陽”的運動作為存在形式的,《系辭傳上》曰: 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上論是《周易》的“闔辟成變”之理?!瓣H辟成變”是推定“一陰一陽之謂道”規(guī)律的本體論方式。天地萬物包括人的性命無不在這種“闔辟成變”的“一陰一陽”的規(guī)律之中。所以,主體把握“闔辟成變”是以“形神中和”的“一陰一陽”實現(xiàn)的。上論表明,主體能“利用出入”的是“神”,以此“制而用之”使之成為方法,即主體之“神”把握“一陰一陽”的“闔辟成變”,是主體把握性命的“形神中和”的形上性操作方式?!吧瘛弊鳛椤靶紊裰泻汀钡牟僮髦黧w,在“闔辟成變”形成的“一陰一陽”中,主體通過“神”對陰陽的把握從而把握自身的性命。這就是說,在“闔辟成變”中生成了主體的性命,主體之“神”對“闔辟成變”感而應之,形成主體性的“一陰一陽”的方式,所以主體之“神”能以“一陰一陽”的方式把握“闔辟成變”的規(guī)律,并把握自身的性命。因此,主體的“形神中和”是以把握“闔辟成變”的“一陰一陽”之運化而進行操作的。 “闔辟成變”是生成陰陽運動的根據(jù)。人存在于“闔辟成變”的陰陽運動中,因此,陰陽對于性命非常重要?!瓣H辟成變”是《周易》推定陰陽變化的本體論根據(jù),關于陰陽的性命之理,《周易》是以“一陰一陽之謂道”與“形而上者謂之道”推定了主體形上性存在的方式,具體操作方法是以《咸》卦的“形神中和”推定的,關于“形神中和”的性命之理,是以《系辭傳》對《咸》卦的解釋而論證的,即“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所以,理解“形神中和”的性命之理,關健是“精義入神”及“窮神知化”與“一陰一陽”的“形上”性關系。顯然,“精義入神,以致用也”是性命之理的基礎,是理解“形神中和”主體操作性的關健之所在。 “精義入神”,是說“精”是生命之本,“精”之所在,人才有“神”之所用,是謂“以致用也”;以“神”去把握“精”的運化,使生命生生不息,是謂“利用安身”,能夠以此而為之以“利用安身”者,是“德”之所“崇”,是主體應崇尚的道德。顯然,生命之本是“精”的運化,這是生命的自然存在。以“神”去把握“精”的運化,是主體的操作。因此,“精”之于生命之機理,是性命之理的基礎。關于“精”的生命機理,在中醫(yī)學中有非常深刻的認識,是理解“形神中和”性命之理的醫(yī)學理論基礎,現(xiàn)例舉《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的有關論述,以理解“精義入神”及“形神中和”的科學性: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鋼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是尻枮樘?,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由此可知,天地之陰陽大化而有“味”、“形”、“精”?!拔稓w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表明了“味”、“形”、“精”的轉化過程。于人的生命而言,是為“形”,“形食味”,人“食味”而后“化生精”,“精歸化”而成“氣”,“氣生形”而養(yǎng)人之性命。 關于“神”,《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曰: 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奢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六節(jié)藏象大論》 可見,“形食味”而有“五味入口”,“藏于腸胃”而有“化生精”,“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而有“精歸化”,“氣和而生”而有“氣生形”,“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而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神”的存在形式及其主體之用,其為: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顯然,人的一動一靜皆由“神”主之,而“神”之所用者,是從精氣所化,精氣所化者,食以五味而得。所以,人的生命是由食而精,由精而氣,由氣而神的運化方式,而精氣神無不在陰陽“闔辟成變”中運化。所以,“精義入神”是關于精氣神的性命之理,而“形神中和”的主體操作就是把握精氣神的運動變化。關于“形神中和”《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亦有相似的論述: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上古天真大論》) “精神內(nèi)守”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理論基礎。關于“精神內(nèi)守”,在《莊子》中也有相似的論述: 無視無聽,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莊子·在宥》) 上論表明,中醫(yī)學,道學與孔子儒學對于性命之理的推定具有相似性。由此可見古代中國文化對于生命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熬駜?nèi)守”與“形神中和”具有基本相同的理論價值。但是,“精神內(nèi)守”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沒有給出主體具體的操作方式,顯然,“形神中和”卻把哲學和科學內(nèi)化成統(tǒng)一的思想體系,從而成為古代中國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理論形式。 通過中醫(yī)學的推定,使我們理解了性命運化與“神”的關系,從而理解主體之“神”的本質(zhì)性。對于主體的自然存在而言,人的有形生命是靠自然物的“一陰一陽”的能量來維持?!耙魂幰魂枴本S持生命的機制并不僅僅維持形下的生命存在形式,而是在“一陰一陽”的機制中生成主體性形而中的自為方式,這就是主體的“神而明之”,主體對“神”的自我把握,即利用“闔辟成變”的“一陰一陽”的規(guī)律,使人的生命達到“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境地。所以,“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所以有“大德”,是因為其生成了生命的形式。主體之所以有“大德”是因為能把握“精義入神”的“形神中和”的科學操作,因此是“以至用也”。“精義入神”在哲學上承諾了主體的存在形式與認識論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者,主體之“神”也。所以,主體之用“神”,是“形神中和”,“神”的形而中主體之用,無形無象,故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吨芤住返纳茖W以形而中之“神”為主體性,以“神”與主體之“形”的“形神中和”而成形而上之用。所以,以此“形神中和”而“利用安身”,是主體的“以崇德也”。有此可知“生生之謂《易》”的意義:《周易》是主體把握“一陰一陽”而“形神中和”,使生命生生不息的哲學與科學的思想體系。把“形而上”之“道”與主體之“德”中和統(tǒng)一,把主體的性命與“道”中和統(tǒng)一,使《周易》形成了“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哲學與科學統(tǒng)一性的思想體系??梢?,“盡性”是人把握自己生命的關鍵,“性”者,從“心”與“生”也,主體以“神而明之”“盡”形下之“性”,以形而中之“神”的“形神中和”進行自我的形上性操作,從而達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的生命存在境地。 顯然,“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的性命之理是“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所以,主體進行“形神中和”之操作而安身立命,就是與“天地之大德”相和,即“道”與“德”中和統(tǒng)一,但這還不是最高的“德”,最高的“德”是“窮神知化”,所以,主體以“形神中和”的操作進而實現(xiàn)“窮神知化”,才是《周易》性命之理的最終目標,所以稱之為“德之盛也”。 我們已經(jīng)知道,《周易》是以《咸》卦推定了主體終極關懷問題的邏輯進路,并以“形神中和”推定了“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命之理及主體的操作方式,《咸》卦“九五”與“上六”兩爻的推定已經(jīng)十分明確表明了“形神中和”的方法論形式。顯然,“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是以《咸》卦的性命之理為基礎,通過“盡性知命”的不斷努力進而達到的境地。益道知《咸》而有“形神中和”,“盡性知命”而能“窮神知化?!案F神”是主體性之“神”的“窮”“盡”,主體性之“神”的“窮”“盡”即是“性”的窮盡,“性”的窮盡即是“神”之所用于“無”,因此,對于主體“窮神”及“盡性”的性命之理,在《說卦傳》中是以“主體盡性”的方式推定的。從本書第三章的推定可知,以“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推定“主體盡性”,“主體盡性”承諾了“損益之道”,以“逆數(shù)”“艮為止”而“成始”推定“主體盡性”,其卦象之理與《艮》卦統(tǒng)一,因此,《艮》卦是“窮神”及“盡性”的主體操作形式。即《艮》卦承諾了“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的主體性推定。 我在《中國之科學精神》中對《艮》卦的原理作了一般性的討論,其以道學的大小周天之用以證《艮》卦之理。顯然,對于“窮神知化”,關健是把握《艮》卦“上九”的“敦艮”之理。我們知道,在《艮》卦中,其以“艮為止”取象于身體,其在卦辭和彖辭中推定了與大小周天相似的性命之理,關于性命的“精義入神”,是以“六四,艮其身,無咎;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的推定承諾的,其與《咸》卦的“九五”與“上六”具有統(tǒng)一性,《艮》卦因為有“艮”的意義,所以“九五”與“上六”與道學的大周天功法具有相同之理。而“上九”之“敦艮”,因為是在“六五,艮其輔”之后的“敦艮”,所以,“上九”的“敦艮”是為“艮”止于“神”,即“神”止而為“窮神知化”,所以,《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敦艮”而有“窮神”之用,“窮神”而達“知化”的境地,“知化”者,主體精氣神陰陽大化的“闔辟成變”也。主體以“闔辟成變”運動方式實現(xiàn)的“窮神知化”的存在,是謂“德之盛也”。當然,由“形神中和”到“窮神知化”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所以,由《咸》經(jīng)《未濟》到《益》的“益道三卦”推定的生命進程,是主體把握自身存在的理性進路,在這一進程中,以《咸》卦的“形神中和”開始,到實現(xiàn)《艮》卦的“窮神知化”,是對“益道三卦”的超越,生命之“日新”可以知也,所以,《系辭傳》謂之以“日新之謂盛德”。因此,“日新盛德”與“德之盛也”是對主體之“道”“德”的崇尚,“德”與“道”形上性的中和統(tǒng)一,是在性命存在主體操作的形上性中實現(xiàn)?!靶味险咧^之道”所承諾的生命科學原理,由此可以知也。 因此,《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思想體系,是哲學與科學相統(tǒng)一的理論形式。正是由于其哲學與科學的統(tǒng)一性,使其成為自恰的理論體系。顯然,就其對人類終極關懷的意義而言,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對于人類哲學及科學的理性進路,《周易》哲學與科學具有重大的意義。尤其對應于人類以西方哲學與科學為參照系推定自身形而下的存在價值并作為歷史的發(fā)展進路所產(chǎn)生的問題,《周易》哲學與科學的形上性理路將具有改變?nèi)祟愇拿髀废虻闹匾饬x,從而使人類走出所陷入的生存危機?!坝^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彖》),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周易》的哲學與科學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重放異彩,為人類的“保合大和”、“萬國咸寧”作出偉大的貢獻。 |
|
來自: 昵稱29807794 > 《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