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蒙受冤獄,之后被貶黃州,任團煉副使,官很小,還是一個閑差。 初到黃州,他不寫詩,不作文,心灰意冷。 余秋雨也在《東坡突圍》中寫道:“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于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p> 那么,佛教是怎么幫助蘇軾的呢? 這和佛印禪師對他的點化有關。 蘇軾和好友佛印禪師一起在郊外散步時,途中看到一座觀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禮拜觀音。 蘇軾順著佛印禪師禮拜的地方看去,看到這尊觀音石像與別處的觀音像完全不同。別處的觀音都是一手執(zhí)仙草,一手執(zhí)凈瓶,而這尊觀音石像卻一手豎掌,一手執(zhí)念珠。 蘇軾不解地問佛印禪師:我們掛著念珠念的佛號是南無觀世音菩薩,那么,觀音手執(zhí)念珠念的是誰呢? 佛印禪師淡然一笑:他念的是南無觀世音菩薩。 蘇軾一臉的迷惑:他怎么能自己念自己呢? 佛印神秘一笑:南無觀世音菩薩深深懂得,求人不如求己啊。 不論別人怎么對你,你的命運始終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別人對你熱也好,冷也好,你要讓自己的體溫穩(wěn)定在三十七度,如果你連自己的喜怒哀樂都要寄托在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上,你不是活得很悲摧嗎? 蘇軾由此開悟。他回到住處,在自己家東邊的山坡上開荒種地,從此,自號“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名號的由來。 躬耕東坡,自我獨立,身心自在,成為蘇軾貶居黃州期間安心保命、成功突圍的心靈療養(yǎng)院。從此,就有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等彰顯人生豪邁、個性豪放的名篇問世。其實,在他寫下那些豪邁篇章的時候,卻是他人生最不豪邁的時候。 蒙受冤獄,官職被貶,活動受限,……這些都是不自由、不豪邁的外部境遇! 心靈從來沒有困境,只有身處困境的人! 當蘇東坡開悟的時候,他吟出的只是“大江東去,浪淘盡……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可以說,蘇東坡在黃州實現(xiàn)了心靈突圍,完成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黃州赤壁,也借助蘇東坡千古流芳。 作者:李廣森,文字工作者,已出版文學作品若干。如果您喜歡他的文字,請搜索并關注微信號:“自己寫自己讀” 邀請函:“歡迎到我的心靈花園來,讓我的玫瑰有幸見到幸福的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