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譯6-15 譯者:長弓中國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生養(yǎng)萬物之神是不會死亡的,有玄妙的生養(yǎng)大能,此生養(yǎng)之門,就是天地萬物的根源,綿綿不絕地養(yǎng)育萬物托起萬物,存在卻難以覺察,其大能大力無窮無盡。 注: 谷神:古語“谷”,為天生天養(yǎng)的眾生,所以“不谷”為獨(dú)一得到天命的人,君王自稱“不谷”,后來不谷的用法被孤、寡、朕取代。 嚴(yán)復(fù)的解釋是:因道虛,故為“谷”,因應(yīng)無窮故為神。現(xiàn)代的注本大多引用這個的解釋,從上下文看,這個解釋不通。很顯然這里的谷與神連讀,而且谷是對神的限定,若是虛空的意思,老子更愿意用沖字,比如有大盈若沖;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等。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的原因,是因?yàn)槠洳皇菫橹约捍嬖?,所以能長久存在。所以圣人不先顧及自身的利益,能在利欲場中置己度外。不是因?yàn)樗麤]有私心,(而是其順服道的引導(dǎo),不為著自己而在相對中爭執(zhí),)這樣反而成就了最大的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好的善,如同水。水善于潤澤萬物而不爭執(zhí),安處于眾人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適宜的地方,心胸寬闊深厚,與人相處真誠仁愛,言語可信,為政清明高效,事務(wù)能恰當(dāng)處理,行動善于把握時機(jī)。從不爭執(zhí),所以沒有過犯。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 執(zhí)持滿盈,不如停止;一直捶打以保持尖銳,難以長久。金玉滿堂,沒有人能守住;富貴而驕傲,自己給自己招來災(zāi)難。大功告成就抽身退出,不留戀名利,才符合道的引導(dǎo)。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dá),能無知乎。 譯文 身體、主體和魂魄抱合于德,不相背離嗎?摶調(diào)氣息達(dá) 到柔和,能像嬰孩嗎?蕩滌內(nèi)里的觀念與德對照,能不留瑕疵嗎?向神打開心門,能謙卑嗎?明白存在之理,能不被相對的知識誤導(dǎo)嗎? 第十一章 三十幅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 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聯(lián)合在轂中,正因?yàn)橛辛颂摽盏妮?,車子才能使用。揉和陶土做器皿,正因?yàn)橹虚g空著,器皿才能使用。為房屋開窗戶,正因?yàn)樗强仗摰?,才可以被室?nèi)利用。所以說實(shí)給人便利,空也有自己的用途。(相對的存在,在道里皆有大用。) 注:這里的有和無,是虛實(shí)的意思,與一二章之有無意義不同。本章的有無緊承上章,乃是叫人謙卑,明白四達(dá),不要在相對中驕傲或自卑,相對之物皆有大用,無地位上之不平等。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紛亂的色彩,有害人的眼目;噪雜的聲音,損傷人的聽覺;乖戾的口味,錯亂人的味覺;奔馳競獵使人心狂亂放蕩,稀有之物影響人的操行。所以圣人注重內(nèi)在的充實(shí),不被相對的外在誤導(dǎo)誘惑,所以遠(yuǎn)離物欲順服內(nèi)在本我的引導(dǎo)。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得寵和受辱都會受驚,也要把逆境中的大患難(或憂患)看做身體一樣寶貴。什么是寵辱若驚?得到恩寵在順境中的人,其實(shí)處于不利之地,得到恩寵內(nèi)里不安,失去也會不安,這就是寵辱若驚。什么是貴大患若身? 我所以有大患難,因?yàn)槲矣猩眢w,要是我沒有身體,還能有什么憂患,所以,難能可貴的是投身于天下之福祉,這樣才算的上寄身于天下;真正可愛的是投身于天下的事業(yè),才算做托身于天下。(大患難受辱反而能錘煉人的心志,增益其所不能,是投身于天下事業(yè)之必須,所以要把大的患難看做寶貴的錘煉和上天的恩賜,不能消極心灰。)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fù)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p> 譯文 看也看不見,叫做“夷”;聽也聽不見,叫做“?!保蛔ヒ沧ゲ蛔?,叫做“微”。用感官不能研究它,所以我們常常與“有”混而為一。它的上面不明亮,下面不陰暗,綿綿不絕難以理解,就是回到什么也沒有的狀況,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是沒有物質(zhì)的存在,是一種恍惚不明的情狀。(分明無處不在)但是,迎著它也看不見頭,跟著它也看不見他的背。 第十五章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áng)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飚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譯文: 執(zhí)守古有之道,以駕馭當(dāng)今之勢,能認(rèn)識到世界有開始,就能循道而行。古來循道而行的人,微妙通達(dá),深不可識。因?yàn)楹茈y辨別,所以勉強(qiáng)做個形容:猶豫小心,如履薄冰;謹(jǐn)慎戒備,好像畏懼四面來攻;端正嚴(yán)肅,好像在做客;溫暖和藹,好像能融化冰凌;溫柔敦厚,看上去很樸實(shí),心胸開闊,好像深山幽谷,混而為一,好像濁水;深沉開闊好像大海,輕靈飄逸無有止境。誰能在混濁之中保持鎮(zhèn)靜,等待徐徐清寧;誰能在安定的境況里率先活動,徐徐活出生機(jī)。循守此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yàn)椴蛔詽M,所以能不斷從蒙蔽中走出,有新的長進(jìn)。 注: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該句本在十四章,這里根據(jù)上下文劃歸十五章。 |
|
來自: 昵稱30339968 > 《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