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奉元薪傳】儒家工夫(上)

 paul1023 2016-07-02

文/潘朝陽



中國儒釋道三教都有各自的「工夫論」以及相關的修養(yǎng)身心之「工夫」。儒家義理體用一如,境界與工夫一致,體與氣合一,道與器一本,而且也說工夫所至就是本體,或說依大用而顯本體。換言之,沒有一種掛空抽象純理的本體,所以如果只是以虛玄繁復的文字著作來高談「本體」或「道體」,但在實際上的身心之工夫卻甚不踏實不盈滿,則此種人只是虛假的儒者,而非真的孔孟之徒。


一般世人論及「工夫」之境界時,常以為禪門和道家的「打坐」、「靜坐」就是修養(yǎng)工夫,甚至還以為只有「打坐」、「靜坐」才是工夫,更往往以為釋道兩家才有工夫。實則自孔子以降的儒家有其深厚敦篤的身心工夫論,且連結著「內圣外王」的一貫之仁體而入手。在其中,亦有「靜坐」的工夫,此種「坐工」,乃是身心工夫修養(yǎng)工夫的其中一個手段罷了。


追溯儒家工夫之論,應從《論語》始。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span>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span>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span>〔《論語?顏淵》〕這一章孔子和顏淵的對話,彰著了孔 門的入德工夫論,其非玄妙之語,也不求如釋道兩家的所謂神識或本心之歸寂入空而達到「涅盤」或「逍遙」的個人解脫的境界??鬃又桓嬖V顏回,心是連著感官的,非禮(亦即違反禮)的對象事物,君子不可加以「視聽言動」;而雖然是感覺器官的作用,其實真正的主體核心動力,卻是人人皆有的「心」,若無心之意識,則由「四大五行和合」而無「自性」的身體,乃是一堆死物,故「視聽言動」的合不合禮,是由具有「自性」的「心」來決斷推動的,然而人之「心」,卻又是必須與其身體的「眼耳鼻舌身」相連結,其主體性必須通過此「五根」的器官才能顯其作用。換言之,孔門的身心工夫,乃是內之心和外之身合而為一的修養(yǎng)。并非如一般打坐、靜坐的那種狹義的歸寂的工夫。若只著重打坐、靜坐的工夫,以此路是一條內照之取徑,其是摒除外延而一心一意讓心回歸于它自己,甚至成為如同「煉丹」似的「修煉」的一套信念和踐履。此種工夫之境界,依釋道兩家,是可以如民國虛云和尚之靜坐入禪,以至其心性神識出離上升于兜率天內院聽彌勒菩薩說法,之后再返回塵土之肉身?!缚思簭投Y」的工夫實踐并不如此,它是從本心之仁的內圣出發(fā),而逐層對世間眾生實際施仁政行王道,換言之,仁心的工夫境界沒有內縮孤立虛懸的此種工夫和境界,它的工夫和境界是在「外王」的層層歷程中實現,這也就是孔子所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意思。


然而,儒家是否只在從內在而外延地論其身心工夫及其踐履之效否?其實亦不僅此也。孟子與公孫丑的對話中有一章是專門論孔孟之修養(yǎng)本心的工夫論的,此種修養(yǎng)連系著「氣」,似乎是如同道家一般的「煉氣」之功?其實不然。孟子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孟子?公孫丑》〕此處孟子說的是修養(yǎng)工夫論,「志」就是本心,「氣」則從心連著身體言,是本心發(fā)用的那個動力,打個比方,我們開車,我們的心的意志是要開車,故啟動汽車,汽車是一個工具,它因為我們之心產生開車之意向故而發(fā)動,啟動車子的是我們的心而非車子,因為是人自己的心起命令有動力,車子因是發(fā)動,此時人與車乃形成一個動作之整體,此際,亦即在這個人車一體的動態(tài)之中,就是氣在作用,但是心在指揮。他告訴公孫丑,我們的工夫從心志也就是本心開端,必須持守,而如此才可使這個「氣」不會暴突走作,譬如我們開車,是依據我們的理性之心,遵照交通規(guī)則而驅車,于是志與氣和諧形成一個順暢的動態(tài)之整體,因此能平安順遂。如果我們開車卻「無持其志」,也就是比如喝醉了或在車上嬉鬧分神,則就會「暴其氣」,于是往往發(fā)生暴沖而出了傷身或喪命的大車禍。依上所言,孟子強調了修心持志是很重要的,這種端正本心而進行的修持,就是儒家的修養(yǎng)本心的工夫。若能天天恒常地修持本心,正是培養(yǎng)「氣」的工夫之入門。孟子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span>〔《孟子?公孫丑》〕由此試問:「浩然之氣」之「善養(yǎng)」工夫是「誰」養(yǎng)之?答曰:是以本心而養(yǎng)之,也就是本心之本有的仁義之道,它自己來培養(yǎng)其自身,這樣的工夫日久,一旦豁然貫通,則我們的身心之「浩然之氣」就「塞于天地之間」。若問孟子有無此種「集義而養(yǎng)心」所以「養(yǎng)氣」的例證?答曰:「有」。孟子之睥睨諸侯而表現出來的大丈夫氣象和大智大仁大勇之生命是也,此種儒家養(yǎng)心持志而顯現的浩然之氣,稱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span>又如南宋末年抗元不屈而殉道的文天祥,他在黑獄中所撰的《正氣歌》就是孟子的身心修養(yǎng)工夫論的真正實踐。其一開始如是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事樊斍逡?,含和吐明庭;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span>文文山的從容殉國就義,若非從持志而養(yǎng)氣的工夫實踐,則其從仁義之心而養(yǎng)成的生命且貫達天地之浩然正氣,則不可能做到。



【作者介紹】

潘朝陽:臺灣師范大學東亞學系、地理學系合聘教授。臺灣師范大學東亞文化暨漢學研究中心主任、臺灣師范大學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海峽評論》編委、《鵝湖月刊》社長、臺灣朱子學研究協(xié)會理事長、臺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理事、中華兩岸和平發(fā)展聯(lián)合會第一副主席、中華奉元學會常務理事。臺灣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師從百歲大儒愛新覺羅毓鋆(1906-2011)大師三十余年。曾任:臺灣師范大學地理系主任、臺灣師范大學東亞文化暨發(fā)展系主任、臺灣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臺灣師范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臺灣師范大學僑生先修部主任、《思與言》編委、《華僑與華人研究》總編輯、《鵝湖月刊》主編、《師大學報》特約主編。出版專著八本,近五年發(fā)表學術論文及時論數十余篇。

(本文選錄自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第三十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