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yīng)該都還記得 前陣子小她介紹過攝影詩人孫郡 就是為鄧超孫儷一家子拍全家福的那位 然后很多人都留言說 好喜歡這種民國畫風(fēng)啊 也希望小她能多講講獨屬于咱大中國的服飾文化 那么今天啊 小她就和大家來聊聊從那個年代走出來的藝術(shù)—— 旗袍 每個女人啊 心底都有一個關(guān)于旗袍的夢 那曼妙的腰肢 那搖曳的風(fēng)情 都宛若在夢中恣意綻放的花兒 垂髫之時 是初生的苞蕾 朝氣活潑 二八年華 輕嗅青梅,倚門回首 含羞待放 二十多歲的時候 青澀褪去 熱情綻放 三十歲的花兒 盛開得恰到好處 典雅又芬芳 四十歲之時 有了歲月的積淀 高貴、穩(wěn)重、成熟 等到了五六十歲 芳華未逝 道不盡的端莊與嫵媚 哪怕到了歲月斑駁的七老八十 威嚴仍在 風(fēng)韻猶存 旗袍啊,就是這樣 從誕生之初 一直在每一個女人的年華里延伸 旗袍 不等于滿族的旗裝 它在20世紀20年代才漸漸出現(xiàn) 那個動蕩的年代啊 政局迭起、國門洞開 自由的呼聲日漸高漲 歷來一直被壓迫的女人們 也發(fā)出了對女權(quán)的吶喊 長袍,在此之前 都是男人們的專利 而旗袍的出現(xiàn) 就是為了順應(yīng)民國之初 女子對思想獨立和女性解放的追求 旗袍的出現(xiàn) 改變了女性束胸裹臂的舊貌 由最開始仿男式的寬松直筒 隨著大環(huán)境的變化和時間的流逝 一步步變化著 袖子越來越短 開衩越來越高 曲線越來越顯露 領(lǐng)口和開襟的花樣越來越多 色彩和圖案越來越鮮艷 ...... 現(xiàn)在全世界女性都鐘愛的旗袍 就是以30年代的改良版為典型 那個時候 旗袍就是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 眾所周知 民國也是一個才女輩出的年代 印象中的張愛玲 帶著與生俱來的傲氣 對旗袍愛到了骨子里 她說: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飽,爬滿了蚤子 林徽因 這個人間四月天的大家閨秀 則安嫻靜美 徐志摩眼中的陸小曼: 她一雙眼睛也在說話 睛光里蕩起 心泉的秘密 宋美齡的旗袍 塞滿了她的超大型衣柜 那個時候的交際名媛和明星 旗袍穿在她們身上 則是柔情似水、萬種風(fēng)情 阮玲玉 唐瑛 殷明珠 到了50年代 則講究實用 以健康自由為主 這是旗袍最后的輝煌時期 六七十年代是被冷落的二十年 八九十年代逐漸復(fù)蘇 但卻不再流行 九十年代后 旗袍終于重新被重視 并且走向世界 重大場合上 日本是和服 越南是奧黛 而我國 旗袍則是女性著裝最常見的選擇 外交場合 奧運會 禮儀小姐 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 亞洲小姐、廣州西關(guān)小姐等選舉中 她們期間或最后 必定會穿旗袍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影視劇 也熱衷于回到那個年代 重現(xiàn)旗袍的風(fēng)韻 我們也看到了 越來越多明星們對旗袍的詮釋 這種渾然一體的東方古典美 怎不叫人深深沉醉? 錦衣旗袍詩 曼玉花樣時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雍容華貴 不怒自威 在國際上 旗袍也很受歐美明星的歡迎 這種東方氣質(zhì)的服飾 在西方美女們的演繹下 倒也不失另一種別樣的風(fēng)情 艾瑪·沃特森 安妮·海瑟薇 安娜·帕奎因 凱蒂·佩里 在很多外國設(shè)計師眼中 旗袍也是他們T臺或晚裝設(shè)計的靈感 看到旗袍這么受歡迎的時候 我們應(yīng)該感到高興 但同時又有點悲哀 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 如果穿旗袍上街 人們往往還是會投上異樣的眼神 可是我們再不珍惜啊 就又要被外國人搶走啦 從幾十年前的日常服飾 演變到現(xiàn)在的小眾 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 但是要記住 不管怎么變 屬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 不能丟 如果可以 我愿在不同的年齡階段 著一身旗袍 去追求最美的自己 去感受人生路上的點點滴滴 陌上花開 可緩緩歸矣 |
|
來自: 昵稱3458059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