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熱遍中國文壇的時候,大約稍晚加西亞·馬爾克斯幾年。從省內到省外,每有文學活動作家聚會,無論原有的老朋友或剛剛結識的新朋友,無論正經的會議討論或是三兩個人的閑聊,都會說到這兩位作家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基本都是從不同欣賞角度所獲得的閱讀感受,而態(tài)度卻是一樣的欽佩和崇拜。誰要是沒接觸這兩位作家的作品,就會有一種落伍的尷尬,甚至被人輕視。 我大約是在昆德拉的作品剛剛進入中國圖書市場的時候,就讀了《玩笑》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生活在別處》等。先讀的哪一本后讀的哪一本已經忘記,卻確鑿記得陸續(xù)出版的幾本小說都讀了。每進新華書店,先尋找昆德拉的新譯本,甚至托人代購。 我之所以對昆德拉的小說尤為感興趣,首先在于其簡潔明快里的深刻,篇幅大多不超過十萬字,在中國約定俗成的習慣里只能算中篇。情節(jié)不太復雜卻跌宕起伏,人物命運的不可捉摸的過程中,是令人感到灼痛的荒唐里的深刻,且不贅述。 更讓我喜歡昆德拉作品的一個因由,是與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決然不同的藝術氣象。我正在領略欣賞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興致里,昆德拉卻在我眼前展示出另一番景致。我便由這兩位大家決然各異的藝術景觀里,感知到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里的作家對各自民族生活的獨特體驗,以及各自獨特的表述形式,讓我對小說這種藝術形式發(fā)生了新的理解。用海明威的話說,就是要“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這個“句子”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文字,而是作家對生活——歷史和現(xiàn)實——獨特的發(fā)現(xiàn)和體驗,而且要有獨立個性的藝術表述形式。僅就馬爾克斯、昆德拉和海明威而言,每一個人顯現(xiàn)給讀者的作品景觀都迥然各異,連他們在讀者我的心中的印象也都個性分明。然是,無論他們的作品還是他們個人的份量,卻很難掂出輕重的差別。 在馬爾克斯和昆德拉的藝術景觀里,我的關于小說的某些即有的意念所形成的戒律,頓然打破了;一種新的意識幾乎同時發(fā)生,用海明威概括他寫作的話說就是,“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只有尋找到不類似任何人而只屬自己獨有的“句子”,才能稱得上真實意義上的創(chuàng)作,才可能在擁擠的文壇上有一塊立足之地。 在昆德拉小說的閱讀過程中,還有一個在我來說甚為重大的啟發(fā),這就是關于生活體驗與生命體驗的切實理解。似乎是無意也似乎是有意,《玩笑》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兩部小說一直縈繞于心中。這兩部小說的題旨有類似之處,都指向某些近乎荒唐的專制事項給人造成的心靈傷害。然而《玩笑》是生活體驗層面上的作品,盡管寫得生動耐讀,也頗為深刻,卻不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那樣讓人讀來有某種不堪承受的心靈之痛,或者如作者所說的“輕”。 我切實地感知到昆德拉在《生》里進入了生命體驗的層面,而與《玩笑》就拉開了新的距離,造成一種一般作家很難抵達的體驗層次。這種閱讀啟發(fā),遠非文學理論所能代替。我后來在多種作品的閱讀中,往往很自然地能感知到所讀作品屬于生活體驗或是生命體驗,發(fā)現(xiàn)前者是大量的,而能進入生命體驗層面的作品是一個不成比例的少數(shù)。我為這種差別找到一種喻體,生活體驗如同蠶,而生命體驗是破繭而出的蛾。蛾已經羽化,獲得了飛翔的自由。然而這喻體也容易發(fā)生錯覺,蠶一般都會結繭成蛹再破繭而出成蛾,而由生活體驗能進入生命體驗的作品卻少之又少。即使寫出過生命體驗作品的作家,也未必能保證此后的每一部小說,都能再進入生命體驗的層次。
版權聲明:【閱讀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及音樂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及時處理?!?/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