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組問題:以賈誼《鵩鳥賦》與張衡《歸田賦》為例,說明西漢之初騷體賦與東漢末年抒情小賦的同與異。 西漢騷體賦與東漢抒情小賦之異同 ——以《鵩鳥賦》與《歸田賦》為例分析 作者:YQY LCW WYX 賦作為漢代最流行的文體之一,是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學體裁。漢賦有漢大賦、騷體賦和抒情小賦之分,分別代表漢賦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主流形式。漢初的賦家追隨楚辭余緒,故騷體賦成為漢初辭賦創(chuàng)作的主流。它也是從楚辭中發(fā)展而成的,在體制上模仿了楚辭,形式上屬于騷體,故稱騷體賦。騷體賦的主要內(nèi)容多為賦家詠物抒情,且多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哀怨之感。與楚辭相比,它雖尚鋪陳,但篇幅不長,且具有抒情色彩。在語言形式上,騷體賦句式整齊,注重押韻,帶兮字調(diào),與楚辭一脈相承,同時多具有規(guī)模宏大、辭藻華麗等特點,讀起來具有一氣呵成之感。賈誼是騷體賦的代表作家,也是現(xiàn)今有作品傳世的第一位漢代賦作家。其代表作品有《鵩鳥賦》、《吊屈原賦》、《旱云賦》等。此外,揚雄、張衡、趙壹也是騷體賦的重要代表作家。 東漢抒情小賦被認為是賦體文學中最有生命力和價值的一類。它興起于東漢時期,盛行于魏晉南北朝,并對魏晉時期辭賦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相比于騷體賦和漢大賦一明一暗的相輔相成,氣勢磅礴,東漢抒情小賦篇幅趨于短小,在內(nèi)容上側(cè)重于抒寫賦家個人的心志,表現(xiàn)其田園隱逸的志趣與日常生活情趣;此外也有針砭時弊之作,通過諷刺時事、抒情詠物來批判現(xiàn)實的黑暗。在藝術(shù)風格方面,繼承了大賦的鋪排手法,但語言樸素、風格多元、感情自然激切,并有著詩意化的傾向。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禰衡的《鸚鵡賦》都是東漢抒情小賦的代表作。 本組通過研讀相關(guān)文獻和資料,在了解漢代不同時期歷史背景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學習交流和討論,并以賈誼所作《鵩鳥賦》與張衡所作《歸田賦》為例,將分析提煉出的騷體賦與抒情小賦之異同分類總結(jié)如下: (一)歷史背景與賦家生平 秦朝末年楚漢戰(zhàn)爭后,劉邦稱漢高祖,定國號為漢,建都長安,西漢王朝誕生。在長期戰(zhàn)爭以后,自漢高祖開始的六七十余年,漢朝普遍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班固說:“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yè)。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SPAN>①在政治上,漢高祖采取道家“黃老治術(shù)”、“無為而治”的理念。至文帝時,漢朝興盛,出現(xiàn)文景之治的局面。 漢初之時,漢王朝對文學體裁、形式和內(nèi)容各個方面還未做出明確規(guī)定,于是賦家們追隨楚辭余緒,渴望通過辭賦創(chuàng)作獲得認可,從而在仕途獲得成功。因此,漢初文學的風氣是積極向上的的,也是贊揚太平盛世,歌頌皇帝豐功偉績的居多。至于描寫仕途受挫、表達懷才不遇的作品中,賦家也大多都表達了不得志的煩惱和愿意為國鞠躬盡瘁的志向。 出生于漢高祖七年的賈誼,少有才名?!稘h書·賈誼傳》記載:“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材,召置門下,甚幸愛。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睍r年賈誼十七歲,二十一歲時,又因吳公力薦,被漢文帝委以博士之職,“是時,誼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諸生于是以為能。文帝說之,超遷,歲中至太中大夫?!?/SPAN>②升任太中大夫后,賈誼先后向漢文帝提議進行禮制改革、實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遣送列侯就封等,收到文帝重用,并欲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但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等人都嫉妒賈誼,進言誹謗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漢文帝也因此逐漸疏遠賈誼,不再采納他的意見。 不久,賈誼因貶離京,被外放為長沙王太傅。途經(jīng)湘江時,寫下《吊屈原賦》憑吊屈原,并借此抒發(fā)了自己的怨憤之情。賈誼做長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鵩鳥飛入房間,停在座位的旁邊。鵩鳥舊時視為不吉祥之鳥。賈誼因謫居長沙,長沙低洼潮濕,常自哀傷,以為壽命不長,如今鵩鳥進宅,更使他傷感不已,于是作《鵩鳥賦》抒發(fā)憂憤不平的情緒,在文中以老莊的齊生死、等禍福的思想以求自我精神上的解脫。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是為東漢王朝的開端。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后,朝政日益衰敗。直至漢靈帝時期爆發(fā)了黃巾之亂,東漢名存實亡。相比于西漢早期的天下太平,百姓休養(yǎng)生息,君王輕徭薄賦,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的景象,東漢末期正處于皇權(quán)衰微、王朝沒落的階段,政治經(jīng)濟條件的衰敗造就文學風氣也是由盛轉(zhuǎn)衰。東漢末期抒情小賦成為辭賦創(chuàng)作的主流形式,此時賦家多對朝廷失去信心,而語言自然樸實的抒情小賦滿足了他們表達拋棄名利、隱逸自然的愿望和心智和宣泄憤懣苦澀情緒的需要。 張衡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同樣也是少有才名,通五經(jīng)六藝。盡管才高于世,卻無驕傲之情。張衡不慕當世的功名富貴,擔任官職,往往多年不得遷升。順帝時期,張衡受到重用,卻遭宦官群起毀謗。永和元年,張衡被外調(diào)任河間王劉政的國相,為政期間以清廉著稱。任職三年后,親眼目睹朝廷的腐敗,深感官場的黑暗污濁、權(quán)貴的驕奢淫逸、奸黨的排斥異己,有感于自己如何立身行事,認為吉兇禍福,幽暗深微,不易明白,于是上書自請辭職歸家。 《歸田賦》就作于永和三年。張衡居河間相時仕途不得志,思歸鄉(xiāng)野,因此寫下《歸田賦》以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志,抒發(fā)內(nèi)心對宦官當權(quán)皇的不滿。同時宣告了語言樸實自然,揭露社會現(xiàn)實的篇幅更簡潔靈巧的抒情小賦的誕生。 對比西漢初期和東漢末期的歷史背景,不難看出賈誼生活的時代相對興盛發(fā)達,漢王朝正處在全面上升階段。因此賈誼雖在《鵩鳥賦》中借用老莊之道體現(xiàn)自己仕途受挫后愿順其自然的心態(tài),但仍舊表達了對重歸仕途、再次為朝廷效力的渴望。而張衡生活在王朝落幕的時期,權(quán)力中心早已腐朽不堪,社會上種種黑暗現(xiàn)實使其產(chǎn)生深深的無力感,此時的歸隱田園,表達的不僅僅是對自己仕途不順的不滿,也不僅僅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挫敗,甚至也不僅僅是對現(xiàn)實的強烈批判,而是對這個社會的深深絕望和對心中報效國家的宏偉志向的徹底決裂?!稓w田賦》問世僅僅一年后的永和四年,張衡溘然長逝,雖然生前歸隱,但想必那份苦悶和失落一直伴隨至死,令后人唏噓。總之,可以說歷史背景、文人地位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騷體賦和抒情小賦的發(fā)展態(tài)勢。 (以上 LCW) (二)主要內(nèi)容與思想感情 《鵩鳥賦》作于賈誼謫居長沙三年時。賈誼有經(jīng)緯之才、治世之志,卻不為所用、遭讒被放,本就悲憤不平。加之長沙低洼潮濕的氣候使賈誼以為自己壽命不長,其悒郁之感更加深重。一日鵩鳥入宅,止于座隅,“野鳥入室,主人將去”,賈誼以此為不詳之兆,遂作《鵩鳥賦》,借主客問答抒發(fā)自己胸懷,闡明人生態(tài)度,自我排遣。 賦中賈誼借鵬鳥之口進行自我寬慰,宣揚順天委命、齊萬物、同生死、達禍福等老莊哲學?!叭f物變化兮,固無休息”,他由萬事萬物都處于不停變化中入手,洋洋灑灑地展開論述。賈誼謫居于長沙,又有野鳥入室,皆為禍、憂之象。但他引用《道德經(jīng)》“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并以史實鋪陳,闡述人之福禍、憂喜、吉兇、強弱、成敗、榮辱、死生等都相伏相依、相互轉(zhuǎn)化的道理,是賈誼對自身遭遇的通達認識,借以說明自己眼前的困厄是不會長久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流露出了他不甘于寂寞,有所追求、有所企盼的情感。 承接上文,賈誼寫道“天地為爐,造化為工”,指出萬物變化均由造化所推動,接著闡述“千變?nèi)f化,未始有極”,由此及彼、由彼達此,萬物齊同,生與死亦是一種轉(zhuǎn)化,賈誼借此表示達觀,不以生死壽夭為憂。 接著,賈誼以對比的方法表達對“達人”、“大人”、“真人”與“圣人”等道家人物的贊許。達人通達知命,大人與天地合德,至人不為物役,真人淡泊寧靜。賈誼借此物我兩忘、逍遙自在的境界來平靜自己紛擾的思緒。最后,他以“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的樂天知命思想,表明其對禍福、生死的通達認識。 綜觀全文,賈誼遭受的不幸挫折與眼前苦悶,似乎可從其議論中得到較為合理的解釋和寬慰,亦有曠達自疏之意。但仔細品讀,賦中似乎又反映著無可奈何的悲劇心態(tài),隱約流露出無法排遣的悲傷不平之感。賈誼慨嘆“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天不可予慮兮,道不可與謀,遲速有命兮,焉識其時?”、“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等等,雖以超脫的筆調(diào)寫出,卻在一定程度上傳達他對生命無常、死生不定的感嘆,也有幾分自傷自悼之感。他提出“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表面看來豪邁曠達,但也難掩其無可奈何的悲傷愁思。錢鐘書《管錐編》中就“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言:“人情樂極生悲,自屬尋常,悲極生樂,斯境罕證。悲哀充盡而漸殺,苦痛積久而相習,或刻意繕性,觀空作達,排遣譬解,冀能身如木槁、心似頑石。忘悲減痛則有之,生歡變猶未許在?!?/SPAN> ②《鵩鳥賦》中雖體現(xiàn)齊生死、達禍福的道家傾向,闡述順天委命的思想,但仍隱約表達賈誼政治失意的痛苦。 漢順帝永和三年,張衡親睹朝廷腐敗,深感官場污濁黑暗、奸黨排斥異己,自請退去河間相一職,作《歸田賦》賦以明心志。 張衡以“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開篇,說自己輔佐君主之謀略,故“上書乞骸骨”,然《后漢書·張衡傳》記載:“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笨梢姀埡饩邆渥魢砻裰拧!百购忧搴跷雌凇币痪洌莱鏊哉埻寺毮耸钦尾磺迕魉?。“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SPAN>③耿介之士不得志于心,于苦悶中心生退隱之意,與世事長辭,歸隱田園。 接著,張衡以清新筆調(diào)細致描繪了明麗祥和、情趣盎然的田園風光,抒寫歸隱的樂趣?!坝谘慑羞b,聊以娛情”,遠離了官場黑暗,張衡縱情自然山水中,心中抑郁不平暫得舒緩,享受恬淡安逸的隱居生活。 張衡于賦中抒寫了山林生活獵射、垂釣之樂,“仰飛纖繳,俯釣長流”,但其間仍隱約流露出對現(xiàn)實政治的批判?!褒堃鞣綕?,虎嘯山丘”是官場傾軋、奸黨當權(quán)的寫照,“落云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魦鰡”更是抒發(fā)了張衡遭黨人排擠的悲憤無奈之情。 在賦的最后,張衡寫道“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公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表達其愿以著述之事與圣人相通的渴望,寄托了他對生命與精神的追求??鬃釉唬骸坝弥畡t行, 舍之則藏”,孟子亦言“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張衡在儒家傳統(tǒng)精神中巧妙融入了道家的人生境界,“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他追求順情適性、自我身心與外在環(huán)境的和諧融洽,最終達到齊榮辱、忘得失的境界。 統(tǒng)觀《歸田賦》全文,張衡賦中體現(xiàn)現(xiàn)實官場的黑暗,表達了賢人失志的苦悶,但總體而言,這篇小賦更多地抒寫田園生活的情趣,格調(diào)清新,語言明快,意境十分和諧,反映了張衡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通過對《鵩鳥賦》與《歸田賦》內(nèi)容主題、思想情感的具體分析,不難看出兩篇作品均是緣情而作,富于濃郁的抒情色彩。賈誼與張衡,均有治世謀略,也同有壯志難酬的苦悶與不合于世的悲憤。在一定程度上,兩篇作品都是根植于個體生命的內(nèi)在情感,抒寫身世感慨,抒發(fā)了抑郁不平的心緒,且作曠達之語,以尋求精神上的慰藉與超脫。 析言之,《鵩鳥賦》與《歸田賦》所描繪的內(nèi)容與情感又存在差異。 在政治思想方面,賈誼重視倫理教化,有儒學的政治主張,但其哲學思想與人生觀明顯受到了老莊的影響。《鵩鳥賦》一文情理交融,更以析理議論為主,富于哲思,以齊生死、等禍福的老莊思想來自我解脫,使人讀來有玄遠飄渺之感,格調(diào)也更為深沉。《鵩鳥賦》其文愈是通達灑脫,賈誼懷才不遇之悲憤便更是濃郁,令人讀來不覺淚下。 漢末經(jīng)學衰頹,道家思想崛起,《歸田賦》一文明顯有道家的超脫思想。但張衡自幼“通五經(jīng),貫六藝”,又勤敏好學,“一物不知,實以為恥;聞一善言,不勝其喜”④儒家著述立賢的思想亦深刻影響著他,賦中體現(xiàn)了儒道思想的調(diào)和。《歸田賦》有不得志的苦悶,但更多地是對田園生活的描繪贊頌。小賦平易淺近,寫景部分細膩生動、景致明快,令人讀來心曠神怡,易被張衡的從容閑淡、曠達通脫所感染。 (以上 WYX) (三)藝術(shù)手法上與語言特色 一、從虛詞的使用情況看不同 《鵩鳥賦》和《歸田賦》都使用了大量的虛詞,但是《鵩鳥賦》使用的虛詞情況與《歸田賦》極為不同。如: “眾人惑惑兮,好惡積億;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鵩鳥賦》中“兮”字多用在句尾作為語氣虛詞?!百狻弊值氖褂每梢宰匪莸健对娊?jīng)》,后來由于楚文化和音樂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兮”字逐漸被人們接受,直到屈原的楚辭《離騷》的出現(xiàn),廣泛使用語氣詞“兮”,使得“兮”字在騷體賦中成為典型的標志。 從虛詞的使用上看,西漢初年的騷體賦在使用虛詞的情況上多沿襲歷史上的“兮”字典型用法,但是減少了使用頻率。而東漢末年的抒情小賦采用多種如“以”“之”“夫”等語氣詞,讓文章看起來更散文化。 二、從文章的句子的藝術(shù)表達方式看不同 《鵩鳥賦》中句子的有采用反問、感嘆的表現(xiàn)手法,而且句子之間更夾有主客問答的形式,這其中看起來有點像莊子的寓言故事,具有神話色彩和寓言色彩。而《歸田賦》多為陳述句,但是在陳述句中多用典故,增加了文章的歷史感,這是與《鵩鳥賦》最大的不同。如: 在《鵩鳥賦》中,“發(fā)書占之兮,讖言其度,曰:“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請問于子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兇言其災(zāi)。淹速之度兮,語予其期”。這種主客問答的出現(xiàn),給騷體賦增加了一種畫面感,使得該賦產(chǎn)生戲劇化的效果。 在《歸田賦》中,句子則是簡單的陳述句。但是在平靜的陳述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典故。比如說:“臨川以羨魚”一句引用了《淮南子·說林訓(xùn)》中的“臨川流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用典來表明自己空有佐時的愿望。還有“蔡子”“唐生”等多個典故的使用,讓抒情小賦更加豐富多彩。 從文章的句子表達方式看,西漢初年的騷體賦的句子表達形式看起來要比抒情小賦的張揚,所采用的句子表達方式也比較激揚,而東漢末年的抒情小賦看起來比較簡美,多采用典故來借喻作者的情感,文章的表達方式比較低調(diào)。 三、從用詞角度和句子的結(jié)構(gòu)看不同 首先,從用詞角度來看,《鵩鳥賦》所用之詞均是大器之詞,看起來氣勢磅礴,而且里面采用多個古詞,而《歸田賦》所用之詞多是清新亮麗的小詞,看起來樸素典雅,所用的句子詞匯也傾向口語化。如: 在《鵩鳥賦》中,采用的古詞“讖言”(語出:《后漢書·方術(shù)傳序》:“后 王莽矯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讖言,士之赴趣時宜者,皆騁馳穿鑿,爭談之也?!保?,意思是預(yù)言。 而在《歸田賦》中,作者多采用“逍遙”“嚶嚶”“頡頏”等疊韻詞和疊詞,讓文章看起來更平易近人。 從句子的結(jié)構(gòu)看,《鵩鳥賦》多采用“五言”或者“五言加四言”的結(jié)構(gòu)形式,而且還有其他雜言的結(jié)合,而《歸田賦》多采用“六言”或者“四言”的結(jié)構(gòu)形式。如: 在《鵩鳥賦》,“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形氣轉(zhuǎn)續(xù)兮,變化而嬗。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币贿B串的“五言加四言”的形式讀起來更加整齊。 而在《歸田賦》中,“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guān)關(guān)嚶嚶。于焉逍遙,聊以娛情”和“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钡?,賦中句子長短結(jié)合,結(jié)構(gòu)整散結(jié)合,更具美感。 從用詞角度和句子結(jié)構(gòu)看,西漢初年的騷體賦用詞接近古語,辭藻華麗,句子比較整齊;而東漢末年的抒情賦則用詞簡單樸素,句子多用整散結(jié)合,具有駢偶的成分??梢阅敲凑f,西漢初年的騷體賦更接近是一首詩歌,而東漢末年的抒情小賦則更像一篇散文。 四、從句子的藝術(shù)手法看相同 《鵩鳥賦》和《歸田賦》中都采用對仗的修辭手法,也經(jīng)常采用排比的句式,行文看起來均很流暢。如: 《鵩鳥賦》中“彼吳強大兮,夫差以?。辉綏珪?,勾踐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說胥靡兮,乃相武丁。”和《歸田賦》中“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guān)關(guān)嚶嚶。于焉逍遙,聊以娛情。”一連串對仗工整的句子,摻雜排比的結(jié)構(gòu),通篇結(jié)構(gòu)韻律均很美。 由此可看出,西漢初的騷體賦和東漢末的抒情小賦都采用排比、對仗的句子藝術(shù)手法。 五、從體裁上看,功能一樣 《鵩鳥賦》和《歸田賦》從題材上來說,毋庸置疑都是賦。雖說《歸田賦》是篇抒情小賦,《鵬鳥賦》是騷體賦,但是這篇騷體賦可以說是一篇抒情騷體賦,里面也表達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所以從表達功能上看,兩篇賦都可以算是抒情賦,只是感情的濃厚程度不同而已。 更重要的是,從社會功能上看,兩篇代表賦的結(jié)構(gòu)和形式都對后世的創(chuàng)作具有深刻的啟發(fā)和影響?!儿f鳥賦》繼承了楚辭的飄渺典美,《歸田賦》則在抒情小賦上有著非凡的藝術(shù)成就,后世既能繼承楚辭的古典美,又能發(fā)展抒情小賦的藝術(shù)成就,所以說,這兩篇賦在社會功能上具有的功能都是一樣的。 (以上 YQY) 附錄一:注釋: ①出自《漢書·景帝紀》 ②出自《管錐編》,錢鐘書,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884頁 ③出自《漢書·張衡傳》 ④出自《河間相張平子碑》,崔瑗 附錄二:參考文獻: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漢書·張衡傳》 《漢書·文帝紀》 《漢書·景帝紀》 《漢書·賈誼傳》 《河間相張平子碑》 《管錐編》 附錄三:賈誼《鵩鳥賦(并序)》與張衡《歸田賦》原文 1、鵩鳥賦(并序)賈誼 誼為長沙王傅三年,有鵩飛入誼舍。鵩似鸮,不祥鳥也。誼即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寬慰)也。其辭曰: 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閑暇。異物來萃兮,私怪其故。發(fā)書占之兮,讖言其度,曰:“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闭垎栍邬f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兇言其災(zāi)。淹速之度兮,語予其期?!冰f乃嘆息,舉首奮翼;口不能言,請對以臆: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形氣轉(zhuǎn)續(xù)兮,變化而蟺。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彼吳強大兮,夫差以??;越棲會稽兮,勾踐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說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萬物回薄兮,振蕩相轉(zhuǎn)。云蒸雨降兮,糾錯相紛;大鈞播物兮,坱圠無垠。天不與慮兮,道不可與謀;遲速有命兮,焉識其時! 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nèi)f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貪夫殉財兮,烈士殉名??湔咚罊?quán)兮,品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趨西東;大人不曲兮,意變齊同。愚士系俗兮,僒若囚拘;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眾人惑惑兮,好惡積億;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釋智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淵之靜,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寶兮,養(yǎng)空而浮;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細故蒂芥,何足以疑!” 2、歸田賦張衡 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鸧鹒哀鳴;交頸頡頏,關(guān)關(guān)嚶嚶。于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云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魦鰡。 于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