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古詩十九首》的精神實質(zhì)分析

 江山攜手 2016-06-24

 

小組題目:以《古詩十九首》為例,分析《古詩十九首》的精神實質(zhì)

 

小組成員:Lyt Cym Msh Csj

 

                    

    《古詩十九首》的精神實質(zhì)分析

 

《古詩十九首》的精神實質(zhì)分析

    《古詩十九首》上承《詩經(jīng)》,下啟建安文學(xué),在中國詩歌史上據(jù)有不可動搖的地位。自其產(chǎn)生以來,就一直受到世論家崇高的評價,千百年來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而《古詩十九首》的精神實質(zhì),正是其魅力所在。

 何謂精神實質(zhì)?精神實質(zhì)就是詩歌的精髓、核心和本質(zhì),也是其最能打動讀者之處。而《古詩十九首》的精神實質(zhì)豐富深邃,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時光短暫、世事無常之感,人心難測、世態(tài)炎涼之嘆,以及對世俗生活的珍視與追求。

 

  《古詩十九首》誕生于東漢末年,它充分吸收了民間詩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1]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不可掩飾的蓬勃之氣,又體現(xiàn)出作者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杰出的詩歌創(chuàng)作天賦,將民間歌詠和文人創(chuàng)作高度結(jié)合起來。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贊其:“直而不野,婉轉(zhuǎn)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十九首詩雖非一時一地所作,亦出自不同人之手,但是篇篇都是詠嘆人生的抒情之作,形式相近,內(nèi)容自成體系。這是因為《古詩十九首》的創(chuàng)作者面對著相同的現(xiàn)實狀況,擁有相似的人生遭遇。

 自西漢中期之后,時代就變得動蕩不安,階級矛盾日趨尖銳。東漢以來,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政權(quán),不斷補充統(tǒng)治人才,繼續(xù)奉行漢武帝的養(yǎng)士政策,發(fā)展太學(xué)。太學(xué)的吸收對象因此不再限于貴族官僚子弟,社會上產(chǎn)生了大批脫離生產(chǎn)的知識分子。但官僚機構(gòu)的容納量畢竟有限,又有多少人能夠得機幸進?后期察舉制和征辟制又為權(quán)門勢家把持,“舉秀才,不知書。舉秀廉,父別居。”[2]任人為親,為權(quán),為勢,這使政治經(jīng)濟中心——繁華的洛陽成為大批知識分子“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今日良宴會》)的逐取功名之地。正如《青青陵上柏》中所言:“驅(qū)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贝笈氖咳司痛顺蔀橛巫?,流落他鄉(xiāng)。

 而詩中接下來所言“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的上層貴族官僚們的奢侈生活,正體現(xiàn)出當(dāng)時黑暗惡腐的現(xiàn)實:宦官貴戚廣結(jié)黨羽,勾結(jié)成奸,互相傾軋排擠。“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保ā缎行兄匦行小罚﹦t言大批議論朝政的知識分子被禁錮殺戮。陸賈《新語》注:“讒邪害公正,猶浮云之障日月?!贝藭r宦官當(dāng)權(quán),賣官鬻爵,賄賂公行。中下層文人淪為被壓榨的對象。

 土地兼并,苛捐雜稅。暴動頻頻,饑荒流亡?!坝螌W(xué)”“求士”的游子們早就成了流亡大軍的一部分。騷動混亂下家園殘破,職業(yè)無望,游子們進退維谷,思歸不得。正如《去者日以疏》所言“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而這彷徨愁思又無人語之,只得獨自垂淚。

 與游子相對應(yīng)的是大批寂寞、終日憂心黯然的思婦們,擔(dān)心“寒風(fēng)日以厲,游子無寒衣?!保ā秳C凜歲云暮》),憂慮“道阻路且長,會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既有“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冉冉孤生竹》)的忠貞等待,又有“蕩子行不歸,空床獨難守”(《青青河畔草》)的坦率訴求。生命中唯一寄托與希冀就是那不復(fù)返,不顧反的游子們。淚以洗面,還要勸自己“努力加餐飯”。在凄冷的背景下,心戚戚然的等待和憂思更令人動容。

 因此,十九首雖各自成篇,內(nèi)在的精神實質(zhì)卻是一致的。當(dāng)生活的的牢騷與不平遇見時代的哀愁與苦悶,人生看不到出路,龐雜繁華之地竟無容身之處,文人們失意疲倦,更加敏感于時序變遷,時光短暫,對世事無常和世態(tài)炎涼也有了更深的體會。感傷流于悲憤,產(chǎn)生了“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jié)束”(《東城高且長》)的離經(jīng)叛道之語。極度的眷戀思歸之感沖破了浮幻的追求,在痛苦中產(chǎn)生的情感蛻變?yōu)閷φ鎸嵣畹南蛲?/font>

 下面將以《古詩十九首》為例,具體分析其精神實質(zhì)。

(以上LYT

 

一、時光短暫、世事無常之感

 時光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自古便有之,但是古詩十九首把這種感慨寫的特別突出、充分,給人以轉(zhuǎn)瞬即逝之感。在表現(xiàn)這一主題時,詩人們采用了兩種手法,一是寫物長人促,以物的永恒來襯托人的短暫。例如在《青青陵上柏中》詩人以柏樹和澗石的永恒來襯托人的短暫。二是寫物我同構(gòu),外物和人的壽命都是有限的。例如在《東城高且長》寫草的翠綠轉(zhuǎn)眼變?yōu)槠嗥?,寫出了物我同短暫的的感慨。另外,感慨于時光短暫、變化急劇,士人更有了世事無常之感。下面就以詩為例,詳細說明《古詩十九首》如何體現(xiàn)時光短暫和世事無常。

 如《青青陵上柏》中所言:“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四句,接連運用有形有色有聲,有動作的事物做反襯,作比喻,把生命短促的這樣一個意像講得很有實感且?guī)в屑で?。陵墓上長的青翠的柏樹,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頭。存活在天地之間,人好比遠行的匆匆過客。詩人獨立蒼茫,俯仰興懷。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澗中中石磊磊,千秋不滅。頭頂?shù)奶欤_踏的地,當(dāng)然更加永恒。但生于天地之間的人,卻像出遠門的旅人一樣,匆匆忙忙,跑回家。正如馬茂元先生在《古詩十九首初探》中所說,“這兩句詩托物起興,前者顏色言之,后者形體言之,都是永恒不變的,用這兩句比興生命短暫,人不如物的感慨

 又如《今日良宴會》中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人生像寄旅一樣只有一世,猶如塵土,剎那間便被疾風(fēng)吹散。為什么不想辦法捷足先登,先高據(jù)要位而安樂享榮華富貴?詩人將人生比喻為塵土一陣,很快即被吹散,抒發(fā)了人生短暫的感慨,一如馬茂元先生所說“用飚塵比喻人生,含有雙重意義:飆風(fēng)旋起玄止,言其短促;被飆風(fēng)卷起來的塵土。旋聚旋散言其空虛”,從而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因人生短暫而要及時享樂的心態(tài)。

 再如《回車駕言邁》中“四顧何茫茫,東風(fēng)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span> 詩以景物起興,書人生感喟。一路上四野廣大而無邊際,春風(fēng)吹生了枯萎的野草。眼前的一切陌生無故物,像草之榮生,人又何嘗不很快地由少及老呢?百草和人生的短長雖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同?;剀囘h行,長路漫漫,回望但見曠野茫茫,陣陣東風(fēng)吹動百草,因見百草凄凄,遂感冬去春來,往歲的故物已觸目盡非。既然如此,處生立業(yè)就必須把握時機。人不如金石般堅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長壽也有盡期,豈能長久下去。

 《東城高且長》“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仫L(fēng)動地起,秋草萋已綠。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甭尻柕臇|城門外,高高的城墻,在曲折綿長的樓宇,房舍外繞了一圈,又回到原處。四野茫茫,轉(zhuǎn)眼又有秋風(fēng)在大地上激蕩而起,空曠地方自下而上吹起旋風(fēng),往昔蔥綠的草野霎時變得凄凄蒼蒼。轉(zhuǎn)眼一年又過去了。前四句不僅描述了詩人所見,還隱隱透露著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騷動。生活竟如此重復(fù)單調(diào),變化的只有匆匆逝去的無情時光。想到人的生命,就如這風(fēng)中綠草一般,繁茂的春夏一過,便又步入凄凄的哀秋,詩人不由驚心而呼:“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眼前的凄凄秋景,正觸動了詩人對時光飛逝的感傷。

  綜上所述,詩人通過物與我的相互比較,或物恒人促,或物促人促來表現(xiàn)人的生命的短暫,又通過這短暫的生命間的物我的急劇變化體現(xiàn)了世事的無常。

    (以上CYM

 

二、人心難測、世態(tài)炎涼之嘆

 《古詩十九首》在抒發(fā)游子羈旅情懷和思婦閨愁的過程中,除了在自然層面感慨時光短暫,世事無常外,還在社會層面表達了深切的世態(tài)炎涼感。在政治極端黑暗,社會極端混亂的時代背景下,被壓抑的知識分子們所感受到的人情冷暖、世情蒼涼當(dāng)然具有時代的特征性和典型性。下面將分別從游子詩和思婦詩出發(fā)來闡述詩歌中所表達的詩人深切的世態(tài)炎涼感。

 總體來看,世態(tài)炎涼的感嘆在游子詩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豆旁娛攀住分械挠巫哟蠖加兄⒕铀l(xiāng),飽經(jīng)憂患的經(jīng)歷。政治上受到排斥,經(jīng)濟上陷入困境的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承受著現(xiàn)實生活帶來的愁苦和騷動、憤怒與感傷。雖情況大多如清人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所言:“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但畢竟仍有“得志者”與失意者之別。這時,之前“共同游泳在功名利祿的逆流中” [3]的同路人甚或是朋友,本質(zhì)上仍是競爭對手,且之間并無真正的思想基礎(chǔ)可言,因而“一朝升沉勢異,自然就會感到分割云泥,[4]平素的友誼也隨之消解不見,不免讓人頓感心寒,唏噓悲嘆。這類感情在《明月皎夜光》(其七)中體現(xiàn)得最為直白明顯:“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南其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fù)何益。” 京華求官的蹉跎歲月中,攜手同游的同門好友,在舉翅高飛,騰達青云后,卻成了相見不相識的陌路人。想到當(dāng)年友人怎樣信誓旦旦,聲稱同門之誼堅如磐石,而今同門虛名猶存,磐石友情安在?這樣的變化如此殘酷,打擊著詩人本就所剩無幾的脆弱神經(jīng)。詩人一度篤信的倫理道德,也就在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中頓時現(xiàn)出虛妄,從而深刻體驗到富貴易交,朋友情誼今不比昔,悲傷憤怨之情與世態(tài)炎涼之感不言而喻。

 同時,在《西北有高樓》(其五)中“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的音樂體驗也勾起了詩人“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的痛苦感懷。為什么偶然從“高樓”飄下的“弦歌聲”會引起詩人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在極其黑暗腐朽的社會背景下,這場看似偶然的聽悲曲聞悲聲的相遇,實則自然而普遍。在詩人看來,歌者也定是個失意之人,在“音響”甚“悲”的曲調(diào)里,詩人體會到自己的苦悶悲哀與“歌者”的共通之處,進而自明為歌者的知音,與對方同病相憐,實則感嘆知音難遇??梢钥闯?,“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的感慨是詩人對和他生活在同一時代的被壓抑的人們所給予的無限的同情,因而終于產(chǎn)生了“原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這一沖破黑暗的想象。

 另外,在《去者日以疏》(十四)中,詩人也對來去親疏的人際關(guān)系進行了富有哲理的概括。“去者日已疏,生者日已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音。”詩人路過陰森蕭瑟的丘墳,看到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不禁慨嘆滄海桑田的變遷。人死后,連墳?zāi)苟疾豢赡苡谰么媪?,可見生死親疏的推移變化。其實,不僅生生相親,生死相疏,就是同為生者,亦不可避免“相親而來,相棄而去,友則相親,棄則相疏” [5]這殘酷的世態(tài)常理。

 在思婦詩中,詩人的世態(tài)炎涼感有了另一個申發(fā)角度。如《行行重行行》(其一)中“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绷?。《古楊柳行》:“讒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而“不顧”亦不同于“不能”。可見,婦人日思夜想的遠行游子也許已在鄉(xiāng)里被“讒邪”所害,遠走高飛,不想回家。這對于在家日夜盼歸的婦人來說,是何其殘忍,不禁產(chǎn)生“思君令人老”的痛苦——不論自己如何申訴相思之苦,所思念的人也不會因此而歸來,那么說這些還有什么用呢?事已至此,原以為婦人會頓生憤恨怨悔之情,再不愿提那負心的游子,可詩歌至此偏偏陡轉(zhuǎn)一筆,“努力加餐飯”一句,將婦人的希冀、無奈與心酸寫的淋漓盡致,世態(tài)炎涼的悲切之情不道自明。

(以上MSH

 

三、對世俗生活的珍視與追求

 元代陳繹曾《詩譜》曰:“《古詩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發(fā)至情?!薄豆旁娛攀住匪憩F(xiàn)出的真摯情感之所以受到如此評價,是因為它在對人類所處的自然萬物和大社會進行思考、有所體悟后,肯定了人類對世俗生活中的美好的珍視與追求?!豆旁娛攀住泛敛浑[瞞地將人們最普遍最真實的情感于詩句中發(fā)泄出來,在游子詩和思婦詩中具體表現(xiàn)為對功名富貴的追求和對幸福愛情的期盼。這種與當(dāng)時正統(tǒng)禮教相背離的精神實質(zhì),卻足以讓距其成詩千年后的我們被深刻觸動,甚至借《古詩十九首》之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

 在《古詩十九首》中,游子詩多抒發(fā)政治失意的苦悶與激憤。地位處在社會中下層的宦游士子難以一展抱負,倍受打擊的他們直率地將對功名的渴求和因失意產(chǎn)生的及時行樂的心態(tài)反映在詩句中,使之成為《古詩十九首》的重要精神實質(zhì)之一。

 《青青陵上柏》(其三)一詩中的游子“驅(qū)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率先表達了自己在物長人促的人生中,渴望聲名顯赫、富貴游樂。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對這首詩作評:“此失志之士,強用自勉也。”然而即便是自勉,這種頗具現(xiàn)實意義的精神卻給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共鳴。這位游子政治失意,經(jīng)濟拮據(jù),只能乘坐“駑馬”,卻仍然要“游戲宛與洛”。他在此二地目睹的景象也盡是富貴人家宅地興盛的繁榮景象(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保?。面對這樣的場景,詩人發(fā)出“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的感慨,表達出生存環(huán)境不好的自己對富貴和宴歡之樂的向往。劉履在《選詩補注》認為“彼之極宴,豈不過于奢靡”,然而“我之斗酒相厚,殆不失性情之正者”。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社會地位如何不同,富貴和享樂似乎一直為人們所不齒,但卻是人們在世俗中最普遍的追求。而在千年以前,毫不掩飾地將這種甚至在今天仍不為價值觀所認可的思想表達出來,足見《古詩十九首》的意義所在。

 《生年不滿百》(其十五)更加直白地表達了這種精神實質(zhì)。“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詩人在開頭就對內(nèi)心常懷憂慮的人進行嘲諷,意在聲明人生短暫,唯有把握生命中的快樂才是大事。他緊接著用“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來陳明自己的態(tài)度:人生就該及時行樂,甚至用放蕩不羈之舉以求精神上的歡愉。“為樂當(dāng)及時,何能待來茲”更是用一句反問又一次表達詩人對及時行樂的肯定,同時達到提醒世人行樂趁早,享受生活的目的。“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彼木潼c明求仙等行為均是無用,而把握當(dāng)下,追求世俗的美好生活才能讓人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條出路。詩人勉勵世人及時行樂,在儒家正統(tǒng)思想之下實屬驚世駭俗之舉。然而這種發(fā)自至情的對傳統(tǒng)的反叛,卻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引發(fā)了人們的共鳴甚至有著持久的啟迪作用。

 在《古詩十九首》中,從游子的立場出發(fā),表達這類精神實質(zhì)的詩句還有很多?!盁o為守貧賤,坎坷長苦辛”(《今日良宴會》)意在抒發(fā)游子對自身窮苦現(xiàn)狀的不滿和對盡快取得功名利祿的渴望;“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回車駕言邁》)則直言人生無常,要盡快用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榮華富貴。

 與游子詩相映,思婦詩也體現(xiàn)了東漢末年中下層文人對世俗生活的珍視與向往。思婦這一群體被迫與外出宦游的愛人相離別,她們對美好愛情的渴望便化為婉轉(zhuǎn)纏綿的詩句,傳遞出脈脈的相思之情。

 《冉冉孤生竹》(其八)塑造了一位苦等游子,暗自神傷,卻仍對愛情滿懷期待的女性形象?!?/span>冉冉孤生竹,結(jié)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彼木湟怨律瘛⑤私z喻思婦,以泰山、女蘿喻游子,含蓄的寫出游子思婦的愛戀關(guān)系。“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則說明即使相戀的兩人分隔兩地,思婦還是堅信兩人會有相聚的一天。“千里遠結(jié)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然而游子為謀取功名遠走,兩人相會之日遙遙無期,令思婦的相思之情愈加濃重?!八季钊死?,軒車何來遲”兩句大膽地表現(xiàn)出思婦內(nèi)心對愛情的渴望,甚至化作一句嗔怨,像是質(zhì)問游子為何遲遲不歸,實則傳遞自己內(nèi)心的相思之苦。后兩句以草木枯萎喻自身容顏衰老,亦體現(xiàn)出思婦苦等游子無果,兩人相聚無期。然而最后思婦卻用一句鏗鏘有力的“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來表達自己對游子的眷戀之情絕不改變。譚元春《古詩歸》評價這是“相思中極敦厚之言”,而這首詩中思婦對游子的濃濃相思之情和對愛情的渴望也確實情深意切,頗為動人。

 《孟冬寒氣至》(其十七)一詩也露骨地表達了思婦對游子的相思與愛戀?!懊隙畾庵?,北風(fēng)何慘栗”,冬天天氣寒冷,萬物蕭索,再加上對游子的思念和期盼,思婦在冬日比常人更覺凄苦難耐?!俺疃嘀归L,仰觀眾星列?!眳蜗颉段倪x六臣注》中對該句作注:“愁多不眠,故知夜長?!彼紜D內(nèi)心的愁苦使其夜不能寐,只得在漫漫長夜中仰望星空,欲將內(nèi)心的相思之情發(fā)泄出來?!叭迕髟聺M,四五蟾兔缺”描寫月圓月缺的自然景象,而這種現(xiàn)象常常勾起人們對于人世悲歡離合的聯(lián)想,不知不覺間讓思婦的相思之苦又深一層?!?/font>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思婦想起遠方的游子托客人為自己帶來一封書信,然而卻沒有寫明歸期,只有無盡的相思和更加長久的別離?!爸脮鴳研渲?,三歲字不滅。”思婦將這封書信視若珍寶,毫不隱瞞自己內(nèi)心激烈的情感。這封三年前的信札,成為她的精神支柱,是她對游子歸來的唯一寄托。最后,這首詩并未止于思婦對愛情的盼望,結(jié)尾“一心抱區(qū)區(qū),懼君不識察”亦表現(xiàn)了她堅定不移的愛情。盡管距離相聚之期道阻路長,思婦并沒有放棄等待,只怕他鄉(xiāng)的游子不知道自己的心意。她并不符合儒家思想下掩蓋自己對戀人的深刻思念而支持他外出宦游的女性形象,而是大膽地讓相思之情噴涌而出,表達其對男女之情的真摯向往與期盼。

 這種難以抑制的對愛情的渴望,是漢末文人借思婦之口,表達出自己對世俗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漢代班昭的《女誡》中所言“清閑貞靜,守節(jié)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足見在當(dāng)時儒家觀念下,世人對婦人的標(biāo)準(zhǔn)是舉止端莊,恪守婦道。然而《古詩十九首》中的思婦們毫不壓抑自己的情感,將相思之苦與對內(nèi)心熾熱的愛戀之情無所隱瞞的表達出來,甚至用一種近乎怨恨的語氣發(fā)出“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青青河畔草》)的哀嘆,對游子不歸,相思難解給予直白的控訴。這種與傳統(tǒng)婦道相背離的勇氣,正是來源于其對世俗生活的肯定、珍視與向往的精神實質(zhì)。

 每個人都在世俗生活中有著相應(yīng)的物質(zhì)追求,然而不是誰都有這樣的勇氣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豆旁娛攀住吠品藵h代儒家傳統(tǒng)的“固窮”思想和對女子“婦德”的束縛,以一種離經(jīng)叛道的超然氣魄,毫不避諱地書寫了人類作為個體在世俗生活中的普遍欲望和對世俗美好的向往。詩人用率真的方式表達出人類的永恒感情,以解放一種被壓抑的普遍追求,極具人文情懷。

(以上CSJ

 

 綜上,我們從《古詩十九首》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出發(fā),結(jié)合具體詩句對時光短暫、世事無常之感,人心難測、世態(tài)炎涼之嘆,以及對世俗生活的珍視與追求的精神實質(zhì)進行了分析。這僅代表本組在粗淺研究后的拙見,懇請各位不吝賜教。

 

 

 

 

【注釋】

[1]出自《漢書志·文藝》:“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fēng),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觀風(fēng)俗,知薄厚云?!?/span>

[2]桓帝時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相怯如雞?!?/span>

[3][4] 出自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中分析《明月何皎皎》一節(jié)。(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16月第一版)

[5]出自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xué)史》第一卷第二編秦漢文學(xué)第七章東漢文人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月第二版)

 

【參考書目】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16月第一版

隋樹森《古詩十九首集釋》中華書局19553月第一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