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大明帝國末期形勢圖 大明帝國的滅亡,本可以像南宋一樣劃江而治、延續(xù)百年國祚,卻在無休止內訌中葬送了大好河山,落得個身死族滅的凄慘下場。下面,就讓我們回顧一下,大明帝國到底是怎么自毀長城的。 圖二、南明弘光朝 弘光朝,整個朝堂都是貪生怕死的大臣,只有史可法一個人憂國憂民。崇禎朝因為爭權奪利而滅亡,弘光朝在南京建立后,不僅不引以為戒,反而變本加厲。史可法憂國憂民,主張整兵北伐,卻被排擠出朝堂。皇帝和朝廷重臣帶頭醉生夢死,最前線的江北四鎮(zhèn),也跟著魚肉百姓、花天酒地。如此文恬武嬉,當滿清一南下,江北四鎮(zhèn)立刻投降、防線崩潰也就不意外了。當史可法戰(zhàn)死、揚州失守、滿清兵臨南京城下,弘光朝君臣不戰(zhàn)而降,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圖三、南明隆武朝 隆武朝,隆武帝有心振作,可惜受制于鄭氏集團,最終無力回天。弘光帝可恥投降后,不僅丟失江南富庶之地,還使得十余萬精兵投降。雖然隆武帝即位后有心振作,但沒有兵馬,被迫依靠軍閥鄭芝龍。鄭芝龍毫無廉恥之心,擁兵自重,并牽制隆武帝。當清軍南下后,鄭芝龍坐觀成敗,任由隆武帝孤身北伐、最終兵敗被害。隆武帝殉國后,鄭芝龍投降。但鄭芝龍的兒子,被隆武帝賜予國姓的鄭成功,恥于投降,與父親決裂,獨自領兵抗清。 圖四、南明紹武朝 紹武朝,內斗葬送了繁華富庶的廣東省,使大明帝國喪失反攻的物質基礎。隆武帝殉國后,桂王朱由榔即位,是為永歷帝。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不服,不顧大局,在廣州強行稱帝,是為紹武帝。永歷帝隨即與紹武帝爆發(fā)內戰(zhàn)。滿清大將李成棟抓住機會,一舉攻入廣東。永歷帝逃往廣西,紹武帝被俘,廣東全省失守。江南失守后,廣州是南明政權控制的最后一塊繁華富庶之地。當廣東失守后,南明手里只剩下殘破、貧困的西南幾省,已經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來反攻滿清。 圖五、南明永歷朝 永歷朝,如果沒有農民軍支持,南明就會提前滅亡。永歷帝逃到廣西后,惶恐不可終日。占據云南的大西軍余部,深明大義,選擇與永歷帝合作,永歷帝終于站穩(wěn)了腳跟。大西軍兩個首領,孫可望擅長政治,李定國擅長軍事。在永歷朝初期,兩人精誠合作,組織反攻,獲得了不小的收獲。但是,孫可望懷有野心,最終與李定國反目,使得清軍乘虛而入,攻占了貴州、四川、云南,永歷朝最終滅亡。 圖六、鄭成功反攻江南 當李定國病死、永歷帝被害后,整個中國只剩下鄭成功在廈門苦心維持。鄭成功在廈門抗清十余年,組織起了一支幾萬人的抗清軍隊。當清軍主力全部集結到云南后,鄭成功走海路,攻入長江,江南幾省大為震動。瞬時間,長江中下游大量府縣歸順鄭成功。就在形式一片大好時,鄭成功中了滿清南京守將的詐降計,遭到偷襲,軍隊損失慘重,被迫撤回廈門。 圖七、鄭成功收復臺灣 鑒于滿清勢大,鄭成功決定收復臺灣,以臺灣為根基,繼續(xù)抗清。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在臺灣經營多年,鄭成功對臺灣的情況非常熟悉,在臺灣開墾的漢人也全力支持鄭成功。鄭成功最終徹底擊敗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并積極開發(fā)臺灣,對臺灣做出了巨大貢獻??上В嵆晒笕嗽趫猿侄旰?,也因為內訌,被滿清抓住機會,徹底消滅了。至此,大明帝國徹底滅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