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希對本文亦有貢獻 “正是一連串的決定組成了你的命運?!?/span>
在心理學中,做決定(decision-making)是一個很經(jīng)常被關注的話題。根據(jù)維基百科的定義,做決定/決策是一個認知過程,這種認知過程以“從多個可能中作出選擇”為結果。每個做決定的過程都會產(chǎn)生出一個最后的選擇,盡管這種選擇也有可能不會被付諸行動。做決定的過程,一定是基于決策者的價值取向和偏好的。無論這個決定看起來多小。
生活中,我們時時都需要做決定。從早上起床要不要多睡幾分鐘,到早餐吃什么,搭什么交通工具上班;或者要不要換工作、是否考慮和約會對象邁向新的階段等等……這些數(shù)不清的、或大或小的決定,勾畫了“我們是誰”,也正是從中誕生了被我們稱呼為“命運”的東西。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做決定。
做決定的人是誰,會影響決策
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生理特性、人格特質和認知風格,會使得我們在面對決策時的風格千差萬別。
1. 生理因素會對決策有影響
神經(jīng)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的眼窩前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 OFC)區(qū)域與做決定的過程密切相關。在針對人類、猴子和老鼠的實驗中,OFC區(qū)域的受損對其他部分的認知能力都不會有明顯的影響,但會明顯影響到?jīng)Q策能力,被試在變化的環(huán)境中整合信息、權衡利弊、做出對長遠有利的決策的能力會顯著下降。(Steiner, 2014)
當OFC區(qū)域的神經(jīng)活動較強時,我們會對決策有著更強的信心;反之,決策時的信心也會減弱。
有意思的是,實驗還顯示,當OFC區(qū)域受損時,我們的決策能力會下降,但事后卻并不會對自己的決定和行為感到后悔。(Steiner,2014)原因在于,當OFC區(qū)域受損時,被試會喪失“反事實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的能力——即“針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假設一種與事實相反的可能性”的能力。“后悔”的情緒是基于這種反事實能力產(chǎn)生的,因為只有當人們假設存在比事實更好的可能性時,才會感到后悔。
另外一個影響做決定的因素是年齡。很容易理解,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問題在于,他們評估風險的能力欠佳,由于智識和經(jīng)驗不足,在做決策時容易忽視可能的風險、或高估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而年長的人則更容易對自己的決策能力過分自信,導致一意孤行。(De Bruin, 2007)
2. 人格特點影響決策風格 一系列研究證明,在決策時,不同的人格特質會作出不同風格的決定。
Colin DeYoung分析了內(nèi)向和外向這兩種人格特質在決策時的不同表現(xiàn)。他讓內(nèi)向者和外向者分別在兩種情境中選擇,是立刻得到一個較少的獎賞(比如當天就得到15美元),或者是等待一段時間,得到較多的獎賞(比如等待三周,得到25美元)。結果,外向者更多地會選擇立刻得到較少的獎賞,而不是等待之后得到更多滿足;而內(nèi)向者則更多地選擇了延遲獎賞時間、換取更多回報。 Kaileigh Byrne則進一步分析了處于壓力情境時,“大五人格”與決策風格的關系。(回復【大五】給后臺,做大五人格測試)他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質”或“宜人性”得分較高的人,在沒有壓力或較少壓力的情況下會做出更有效的決策,而在真實的或假想的壓力情境下做決策時,則會大失水準。神經(jīng)質水平高(容易緊張)的人,以及宜人性水平(善解人意、希望讓別人舒服)高的人,比起得分低的人來說,一旦面對壓力,就會無法忍受等待,會更容易選擇眼前立刻能夠選擇的、哪怕明知道不是最理想的決定。 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于“神經(jīng)質”得分高的人在壓力環(huán)境下容易焦慮,更容易有強迫性的行為,更容易分散注意力;而高“宜人性”的人,即那些富有同理心、善解人意的人,可能是因為過于考慮他人的看法,害怕他人會失望,這反而會影響他們在決策時的思考(Byrne, 2015)。
3. 認知風格不同,作出的決定也大不相同
決策的風格還與不同的認知風格有關。Herbert A. Simon指出,由于信息的思考、直覺和記憶的方式不同,會形成兩種基本的決策風格:“完美型”和“滿足型”(Simon, 1956)。
“完美型”(maximizers)的人喜歡在做選擇前,把所有的可能選項都考慮進去,他們喜歡選擇“最好的”,有點類似我們常說的“完美主義”; “滿足型”(satisficers)的人喜歡快速地做決定,能夠滿足他們的最低標準。他們會覺得“足夠好”就行,有點類似我們所說的“知足常樂”。
《選擇矛盾》一書的作者、心理學教授Barry Schwartz開發(fā)了一個13題的測試,對每個表述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計1-7分。得分越高,表明越偏向完美主義的決策風格(回復【決策風格】給后臺,提取測試題)。 Barry Schwartz對11所大學的畢業(yè)生進行了調查,分析他們的決策風格與求職結果、快樂程度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完美型”的人總體上找到好工作的幾率更大,起薪比“滿足型”的人平均高出20%;但在對生活和工作的滿意度上,他們都不如“滿足型”的人,而且他們選擇花費的時間更長,容易在面對選擇時陷入焦慮,還會更多地為自己的選擇感到后悔。(Schwartz, 2002.)
而在伴侶之間,如果兩個人分別是“滿足型”和“完美型”,Schwartz發(fā)現(xiàn),最好是一起討論、縮小可能的范圍后,讓“滿足型”的人去做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個人最不容易爭吵。
4. 高智商有時是好決策的阻礙
Keith Stanovic發(fā)現(xiàn),是否能做出公平公正的決策,和決策者的智力水平并沒有什么關系。更高的智力并不等于更明智的決定;實際上,在某些事情上它可能令你的選擇更愚蠢。這是因為,智商高的人可能會受到“我側偏見”(me-side bias)的影響,即在收集信息以評估各項備選時,選擇性地收集那些原本就支持自己本身預判的部分。
智慧則和聰明不同,研究者認為,智慧的定義正是有能力做出“不受偏見影響的決策”。當你使用的思考方式更“智慧”時,你的思考和討論是邏輯完整的,你愿意承認自己知道的事情是有限的,對于不支持自己觀點的重要細節(jié)依然會加以重視。
決策本身的內(nèi)容也會影響做決定 你在什么時候做決定,為自己還是為別人做決定,做什么決定,都會影響你決策的結果。
1. 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
在婚禮采購的最后階段,你感到非常疲憊,于是同意了銷售的所有推薦;逛街逛了一天,你控制不住自己地走向了買甜品的攤位。這些行為看似沒有來由,但它們都有可能是由“決策疲勞”導致的:當你已經(jīng)連續(xù)地做了太多的選擇,就會在精神上疲憊不堪,而不愿意去權衡利弊,導致決策質量的下降。
其實在決策疲勞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是有感知的,它往往會產(chǎn)生異樣的或異常強烈的某種感覺——可能是挫折感,強烈的想要放縱(比如說臟話、大吃大喝)的沖動——但我們卻不明白那種感覺來自哪里,我們往往意識不到那是一種決策疲勞帶來的感覺。(Tierney, 2011) 也因為我們自己常常疏于意識,決策疲勞通常會導致兩種決策上的選擇: 一種是本能的、魯莽的采取行動。前面所說的逛完一天街后,本來要減肥的你不假思索地就走向了甜品站,或者在婚禮準備的最后階段,你會直接說“我要最便宜的”或者“幫我推薦一個最好的”,都屬于這種選擇。你也很容易在這個時候受到銷售人員的蠱惑,進行非理性消費。
另一種可能則是避而不作決定,抵制一切涉及改變和風險的行動。比如,在法官在傍晚做判決時,因為已經(jīng)沒有精力權衡,他會覺得將罪犯繼續(xù)留在獄中是一個保險的決定。(Tierney, 2011)
經(jīng)濟學家Dean Spears在印度進行的實驗證明,決策疲勞對窮人的影響更大,因為在貧窮的村子里,即便是在他人眼里很便宜的生活必需品(比如肥皂、藥品)的選擇上,對他們來說也是需要反復權衡和考量的。而這種決策疲勞,使他們無法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工作等其他事情的衡量和決策上,更容易做出不理性的選擇,因此更難以脫離貧窮。一個典型的事例是,一個領取救濟糧票的母親,卻拿糧票去購買垃圾食品。(Tierney, 2011)
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也容易加劇我們的決策疲勞:我們每天主動或被動接收的信息太多,在同一時間段內(nèi)可以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在一小段空閑的時間里,是閱讀一篇微信文章,看半集電視劇,還是閱讀一本書的一個章節(jié),還是在網(wǎng)上購物,這些都是需要耗費我們的精力進行的決策。
2. 承諾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承諾升級是另外一種會帶來糟糕決策的現(xiàn)象。它指的是這樣一種行為:當主體發(fā)現(xiàn)自己的決策已經(jīng)導致了負面結果時,不去停止或改變行為,反而繼續(xù)合理化自己的決策和行為,從而帶來負面結果的不斷升級。當我們在決策時發(fā)生“承諾升級現(xiàn)象時,往往受到的是一種叫做“沉沒成本謬誤”(sunk-cost fallacy)的認知偏誤的影響,即當我們證實先前投入的成本沒有取得好的結果、已經(jīng)被浪費掉(成為沉沒成本)時,會因為這些成本沒有得到預期的收益而感到很惋惜。 我們常說的“來都來了”就是典型的承諾升級:你買了張音樂節(jié)的票,去了之后發(fā)現(xiàn)天氣不好,要排很久的隊,而且你對這些樂隊根本沒興趣?,F(xiàn)在你可以選擇離開,去做別的更有意義的事,或者留下來繼續(xù)觀看無聊的演出。有的人會覺得,既然千里迢迢地跑來了,花了這么多錢,還是硬著頭皮繼續(xù)呆在這吧,這就是“承諾升級”。
你的投入越大,就越容易不理性地繼續(xù)這樣的“承諾升級行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量資金在股票市場被套牢后,很多人都無法做出退出的決定,而是會選擇繼續(xù)跟進。
3. 比起為自己,我們更容易為他人作出好的決定
前面我們說到了“決策疲勞”會影響我們的決策質量,一項新的研究則進一步發(fā)現(xiàn),我們在為自己做決定和為他人做決定時的情況不同:當你在為他人,而不是為自己做決定時,更少可能會出現(xiàn)決策疲勞,而且更有可能會享受決策的過程。(Polman, 2016)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Evan Polman的實驗將被試分為4組,分別面對10種假設的情境,但需要完成的行為不同:第一組是為自己做出選擇;第二組是為他人做出選擇;第三組是面對情境,不需要實際做出選擇,而是想象為自己選擇;第四組則是想象為他人做出選擇。四組都會報告自己在做選擇時,感受到選擇的難易程度。 通過四組的比對發(fā)現(xiàn),在為他人做選擇時,要比為自己做選擇更輕松,消耗的精力越少,而且選擇的過程更令人開心。在Polman的另一個實驗中發(fā)現(xiàn),當人們?yōu)樗俗鰶Q定時,會用更抽象、開放的方式去思考,做出的決策更積極和有創(chuàng)造力。 因此,Polman認為,避免決策疲勞的好辦法,可能是把一些事情的決定權交給你的朋友。有趣的是,研究者Polman還發(fā)現(xiàn),讓那些特別樂于助人的朋友幫你做選擇,未必是個明智的決定,這是因為當這個人過分為他人考慮時,也會容易陷入決策疲勞,比如,同情心太強的護士,反而會比同情心不那么強的護士更容易決策疲勞。 如何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1. 養(yǎng)成生活和工作的固定程序(routine),提高自控力。
多個研究都發(fā)現(xiàn),決策和自控力有著顯著的關系:當你的生活大部分是有序的時候,你就會面臨更少的選擇,而不至于過多地消耗精力。比如,當你習慣固定的睡覺和起床時間,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去跑步、做早餐然后再去工作,你就不必糾結晚上是否要吃夜宵,以及在早上睜眼時要不要再賴床半小時。如此,你也會更了解自己的生活節(jié)律,明白什么時候的狀態(tài)更好,適合做重大決定和工作。
2. 在必要的時候,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為自己做決定。
Polman說,因為在為他人著想時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因此當你面對困難的選擇情境時,還有一種辦法是,將這種情境假想成不是在為自己做決定,而是假設自己處于第三方的立場上,假想自己是在為別人做決定,這樣作出的決定往往是更理性的。
3. 將直覺、推理輪流用到?jīng)Q策過程中。
直覺(intuition)和推理(reasoning)這兩種決策方式,在我們的決策過程中都會用到。有時候我們需要用直覺去做決定,因為你的直覺其實也就是你的生活經(jīng)驗和價值判斷。而推理則是利用擺在面前的事實和數(shù)據(jù)來做出決策,運用理智和邏輯對比各種選項,列出優(yōu)缺點,按重要性排序,它適合在做更復雜的決策時使用,但有可能過于機械。在決策過程中你可以將兩者結合,先從推理入手,通過收集分析事實和數(shù)據(jù)做出初步?jīng)Q策,再依靠直覺感受一下,你覺得這個決策如何?你感覺它對不對?如果感覺對了,那就是它了。
無論是面對人生的重大決定,還是每天的小決定,做決定的過程歸根結底關乎選擇:我們選擇了一個選項,就意味著放棄更多可能的選項;我們選擇了機會,也就承擔了風險。最好的選擇可能是這樣的:它基于盡可能真實、完整的信息,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你珍視的價值,但你也能夠承擔它可能帶來的最壞的后果。
每一個做決策的時刻,如果你仔細感受自己的內(nèi)心,它都能告訴你一些關于你自己的事情,什么東西更吸引你,什么東西令你恐懼。學著為自己做決定,并敢于承擔做決定相應的后果,正是我們逐漸獨立、成熟的表現(xiàn)?,F(xiàn)在你的生活中,最難做的一個決定是什么?不如留言和我們分享,交流想法哦~
點擊閱讀相關文章: 你是否走在“對”的人生道路上?| 以下10條經(jīng)驗告訴你 References: Bernstein, E. (2014). How You Make Decisions Says a Lot About How Happy YouAr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ruine de Bruin, W., Parker, A. M., &Fischhoff, B. (2012). Explaining 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decision‐makingcompetence.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5(4), 352-360. Byrne, K. A., Silasi-Mansat, C. D., & Worthy, D. A. (2015). Who chokesunder pressure?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ecision-making underpressur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74, 22-28. Construal.Social Psychological andPersonality Science, 1948550616639648.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Slow 1–512. 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a matter of cho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5), 1178. Polman, E., & Vohs, K. D. (2016).Decision Fatigue, Choosing for Others, and Self-Construal. Social Psychological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948550616639648. Tierney J. (2011). Do You Suffer FromDecision Fatigue?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chwartz, B., Ward, A., Monterosso, J.,Lyubomirsky, S., White, K., & Lehman, D. R. (2002). Steiner, A. P. (2014). Regretful Choices: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Choice in the Orbitofrontal Cortex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MINNESO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