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署為何又稱為衙門 2016-06-15 華燈國學(xué)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古代的官署,特別是州、縣這一類官吏辦公的場所稱為'衙門'。如縣衙、府衙等。其實它是由“牙門”一詞演化而來,最初是軍事用語,專門用來稱謂軍旅營門的。 在古代,軍營門口都置牙旗,所以軍營的營門也叫牙門。如《后漢書 袁紹傳》:“遂到瓚營,拔其牙門。”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五記載到:”《詩》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砀?,司馬,掌武備,象猛獸,以爪牙為衛(wèi),故軍前大旗謂之牙旗。出師則有建牙祃牙之事,軍中聽號令,必至牙旗之下……或云:公門外刻木為牙,立于門側(cè),以象獸牙。軍將之行,置牙竿首,懸旗于上?!?這段話大致是說,古時候,往往用猛獸鋒利的爪子和牙齒象征武力,軍營門外放置猛獸的爪、牙。后來為了方便,就用木刻的獸牙代替真的猛獸牙齒,還在營中的旗桿頂端裝飾獸牙,懸掛的也是齒形的牙旗。由此,營門也就被稱為'牙門'了。 漢代以后,'牙門'一詞逐漸被移用于官府,'牙門'也逐步被誤傳為'衙門'?!斗馐下勔娪洝肪砦逯幸舱f到:'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音稍訛變,轉(zhuǎn)而為 '衙'也。'至此,衙門一詞廣泛流行開來。宋以后,'衙門'就徹底取代了'牙門',稱為官署的代稱。人們也只知有“衙門”,不知有“牙門”了。 點擊展開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