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http://wenyi.gmw.cn/2016-06/13/content_20533667.htm,id:20533667
詩歌的“隔”與“不隔” ——讀墨未濃《在水之湄》 作者:郭軍平 詩歌欣賞中長期存在兩種現(xiàn)象,從讀者角度來說,就是“隔”與“不隔”?!案簟奔床煌ǎ煌▌t隔;“不隔”即通,通則不隔。 “隔”的存在,細分析,主要是詩人營造的意象太朦朧、晦澀而造成的。古例,如李商隱的《錦瑟》,長期以來質解很多,莫衷一是。原因一是用典較多,二是譬喻太遠。雖如此,卻不減此詩之光芒,個中根由:“意象”鮮明,含蓄難窮,意義多元。詩即“思”,寺廟里的語言。故大凡一首詩,多是傾吐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觀察與思考,以言志抒情為靈魂,而以意象營造為輔助鋪墊。 現(xiàn)代詩也延續(xù)了古代詩歌之精神,注重意象的營造與選取。受西方現(xiàn)代派、象征派等風格影響,現(xiàn)代詩在延續(xù)與借鑒方面出現(xiàn)了“朦朧”詩派。朦朧詩派由于在取象方面大膽奔放,故異彩紛呈,至今詩壇方興未艾。 詩人墨未濃(原名劉勇)即是一例。在《春天來了》中,詩人寫道:村頭的黃狗咬著了/我斷斷續(xù)續(xù)的咳嗽/像一根綿長的絲線/它飛跑著/把我放飛。春天來了是什么樣?也許我們會想到花紅柳綠、鶯歌燕舞、冰雪融化等。但是,詩人在這里卻別出心裁,說是“黃狗咬著了”,又想到“絲線”?!鞍盐曳棚w”中的“我”則好像“一個風箏”,這就是春天的特征。這樣的解讀合不合理,我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是這首詩的情感或者思想是什么?看不來,這就是“隔”?!案簟本褪请鼥V、晦澀。我想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還是詩人取象太遠。 《千古》也是這樣,詩人由“鳥”想到拽云做鳥巢,由“人”想到用冰塊建美麗的房子,最后以“一個人挾持著太陽/如飛的奔跑融化了經年的雪霜/睜開眼,日頭已吞噬了陰陽”結束。托爾斯泰說過:“藝術的打擊力量在后面?!比婵催@首詩,中心意象還是“太陽”,是說“太陽”的威力不可征服,還是說人類的渺???“千古”又指什么,是贊美人的精神如夸父逐日,還是其他?因為最后詩人又強調“日頭”的威力。不明確,故這首詩還是“隔”?!抖林蟆返炔簧僭姸际侨绱?。也許這是詩人墨未濃的風格,“意象”鮮明,主旨朦朧,猶如李商隱。 但是詩人集中還有“不隔”的,如《青花瓷》“筋骨烙印在歲月里/閉月羞花的胚子/在冷色調的春曉/飛舞著不俗的眉眼/花香自她隆起的胸部散發(fā)/醉了千古的飲者。詩人贊美青花瓷的美,把它比作“美人”,令人陶醉。這里的“不隔”,顯然是詩人取譬很近,讓人一目了然。這樣詩也還不少,比如《秋夜》:“蛐蛐撞上了電腦的彩屏/撞疼了我支離破碎的詩句/月光的銀紗鋪天蓋地/她想尋找溫馨的家/我輕點鼠標折疊起五顏六色/繪一片綠色的原野/嫁接上美麗的房子/還有牛羊的哞叫/牧羊人悠揚的笛音/她居住在我的電腦里/該是多么的快活。這里詩人富于想象地把月光擬人化,想象她是一個美人,居住在自己的電腦。這與屈原寫《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多么地相似。 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我們還是多提倡“不隔”的藝術,少來點“隔”?!案簟彪m然朦朧,但是打動不了讀者。藝術的力量就是以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如果“隔”的詩太多,讀者怎么能產生共鳴呢?那么,藝術的感染力又在哪里?(郭軍平)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