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自東漢問世以來,在宋以前常以一種蒼翠的青綠色釉作裝飾,但鈞窯瓷器以一種藍色乳濁光釉和銅紅窯變釉,組成紅藍相間的釉色,在陶瓷史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境界。(圖為宋 鈞窯玫瑰紅釉菱花口式花盆 口徑22.8cm 底徑11.5cm厘米 高15.8cm) 鈞瓷的基本色調(diào)是青紅并重,內(nèi)青外紅,青釉施于器內(nèi),紅紫釉施于器外。這種紅里有紫、紫中有藍、藍里泛青、青中透紅、青藍錯雜、紅紫掩映之狀,猶如夕陽西下時蔚藍天空中出現(xiàn)的晚霞一般瑰麗。詩人們常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詩句,來形容鈞瓷釉面那種變幻莫測的美。(圖為宋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花口式洗 口徑21.6cm 底徑13.7cm 高8.1cm) 鈞窯的窯址在河南禹縣神垕鎮(zhèn)一帶,相傳禹縣曾是夏禹的都城,古代文獻記載夏啟奪位后,曾召集各部落的郡長,在禹縣北門外的鈞臺舉行盛大宴會,慶祝他正式繼位,鈞窯由此而得名。但何處是為北宋宮廷燒制瓷器的窯場,由于文獻沒有詳細記載,所以幾百年來人們一直苦苦探尋。(圖為宋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口徑26cm 底徑21cm 高32.6cm) 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河南省禹縣八卦洞窯遺址發(fā)掘時,清理出窯爐、作坊和一千多件盆、奩、洗、尊等瓷器殘片,釉色為玫瑰紫、海棠紅、天藍、天青、月白等。2004年,再次進行過發(fā)掘。這些出土鈞瓷殘片的造型、釉色以及燒制工藝,與北京、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舊藏鈞窯完全相同,從而印證了禹縣八卦洞窯是北宋晚期專燒宮廷用瓷的官辦窯場。(圖為鈞窯月白釉鼓釘三足洗 口徑25.6cm 底徑17cm 高9.6cm) 瓷器發(fā)展到宋代,便有了「官窯」與「民窯」之分。所謂官窯是指專門為宮廷所需瓷器進行生產(chǎn)的官辦瓷窯,在工藝上精益求精不惜工本,可謂「千中選十,百中選一」。民窯生產(chǎn)則與之相反,它不受任何束縛,生產(chǎn)隨心所欲,產(chǎn)品均供應(yīng)人民大眾日常生活所需。(圖為宋 鈞窯玫瑰紫釉花口式花盆 口徑23.3×18.6cm 底徑8cm 高14.7cm) 圖為宋 鈞窯天藍釉長方形盆奩 長18.8cm 寬15.2cm 高5.7cm 圖為宋 鈞窯天藍釉六方式花盆 口徑22.5cm 底徑13.4×8.4cm 高13.1cm 圖為宋 鈞窯玫瑰紫釉尊式花盆 口徑20.1cm 底徑12cm 高18.4cm |
|
來自: 空明苑 > 《紀(jì)念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