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will judge some people九七八年二月底,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發(fā)現(xiàn)一座地下古墓,隨著勘探工作的不斷進展,墓葬物品相繼出土,神秘的古墓引起廣泛關(guān)注,甚至震驚整個世界。它就是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戰(zhàn)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于紅礫巖中,為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 曾侯乙墓墓中隨葬以九鼎八簋和編鐘、編磐為主的禮樂器,遵守了周代諸侯的身份,九鼎八簋應(yīng)為天子使用,諸侯應(yīng)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先秦社會嚴(yán)格的禮樂制度在后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裂縫,以及人們對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銅雙音編鐘、玲瓏剔透的尊盤和完整地書寫二十八宿名稱的衣箱等,體現(xiàn)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shù)、技術(shù)、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1978年2月底,隨縣(隨州市)城郊一座小山包上,駐軍某部雷達修理所擴建廠房,開山炸石,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層,懷疑是一座大型古墓。3月10日,省、地、縣聯(lián)合勘探小組成立。19日,譚維四連同兩名技術(shù)人員趕到現(xiàn)場。完成現(xiàn)場清理后,發(fā)掘隊利用起吊墓葬槨蓋板。5月14日,木槨蓋板完全顯露出來,南坑、北坑皆東西橫鋪,東坑、南北向豎鋪,面積200多平方米。曾侯乙墓整個槨室由底板、墻板、蓋板共171根巨型長方木鋪墊壘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達500立方米。木槨頂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萬公斤,木炭之上努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蓋鋪石板,再努筑五花土直達墓口。曾侯乙青銅架楠木彩繪主棺(分內(nèi)、外棺)重達7000公斤,槨內(nèi)分作東、中、北、西四室。墓主居最大的東室,曾侯乙木棺,雙重,尸體由多層絲織物包裹,墓主45歲左右。外棺有青銅框架,內(nèi)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衛(wèi)的神獸武士。東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車馬器及竹簡;中廳大約是墓主人的音樂室、禮賓接待廳,內(nèi)置大量禮樂器;在東室通往中廳的門洞處置放狗棺一具。地宮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整個槨室由底板、墻板、蓋板共171根巨型長方木鋪墊壘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達500立方米。木槨頂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萬公斤,木炭之上努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蓋鋪石板,再努筑五花土直達墓口。曾侯乙青銅架楠木彩繪主棺(分內(nèi)、外棺)重達7000公斤,另有彩繪陪棺21具。陪葬者均為13-25歲女性。墓中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15000余件。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4 件、大尊缶1對、聯(lián)座壺1對、冰鑒1對、尊盤1套2件及盥缶4 件等。其中尊盤系用先進的失蠟法鑄造,表現(xiàn)出戰(zhàn)國時期青銅冶鑄業(yè)所達到的高水平。出土的著名文物有曾侯乙編鐘、折疊十六節(jié)龍鳳玉佩、尊盤、編磬、鹿角立鶴、大尊缶、聯(lián)禁銅壺、青銅冰鑒、云紋金盞等。墓中還出土了編磬、鼓、瑟、笙、排簫等大量樂器,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蓋上,繪有包括青龍、白虎、北斗圖形及二十八宿名稱的天文圖像,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chuàng)立二十八宿體系的國家之一。墓中還出土金盞、金杯、金帶鉤及長達48厘米的十六節(jié)龍鳳玉掛飾,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體寫照。許多青銅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類銘文,為判定墓主提供了證據(jù)。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為精彩的,而且品類全,器型大,風(fēng)格古樸,體現(xiàn)了楚文化的神韻。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展現(xiàn)了2400年以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zhì)生活。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