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文字,是應(yīng)邀為《松樹金龜子》這堂課寫的“教前思考”和“教后思考”。其實,短文中的思考,也適用于我所有的課。
[教前思考]
選這篇課文上公開課,可算是“用心良苦”。
學校的年輕老師們?yōu)樘K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和第五單元的課文而苦惱。四單元是說明文單元,五單元是新聞單元。這些課文,確實都不太討老師和學生喜歡。不僅公開課大家避之惟恐不及,就是家常課,它們也屬于雞肋一類。常規(guī)的處理方法不過是:急匆匆地在課文中落實一點兒說明文的基礎(chǔ)知識和新聞的基礎(chǔ)知識后就趕快逃之夭夭。
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容一些呢!
我相信,沒有無趣的文章,只有無趣的人。課文而已,就像食材,遇到好廚師,怎么也能鼓搗出盤有滋有味的菜。總之,我越來越信這個理:有情趣的人就能讀出文章的情趣,有情趣的人就會教出情趣。教法就是心法,就是活法。
我決定挑戰(zhàn)一下自己,也給年輕人們投石問路。于是,選定了幾篇大家都說無聊難教的課文:《松鼠》、《松樹金龜子》、《國寶──大熊貓》、《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后來還加上了老師們更恐懼的《紀念白求恩》等,“以身試教”,為年輕人拋磚引玉。
我曾在一篇隨筆中說過:沒有在最普通的中學呆過的老師,他的教育體驗可能是不完整的;沒有對說明文議論文教學進行過深入研究的老師,他的教學體驗可能是不完整的。所以,為了讓自己是個“完整”的老師,我擁有了這一次又一次的“科學與詩”的探索之旅。
這堂課的基本架構(gòu),來自于課文“注釋一”中的兩句話:達爾文的評價:《昆蟲記》是“科學與詩的完美結(jié)合”。法布爾是“難以效法的觀察家”。
探索而已,自然會嘗試打破一些什么,再建設(shè)一些什么。就借松樹金龜子的一叫,唱出我的所思所想吧。
[ 教后思考]
課上完。有些余音繞梁的味道。孩子們舍不得下課。很多聽課老師也癡在那兒了。他們感嘆說:王老師,怎么都沒有想到,一篇說明文,都被你上得這么感人。你怎么能夠把所有文體都上得那么感人呢?
我說,其實文本本身就很感人。我做的,就是把這“感人”挖掘出來,呈現(xiàn)出來罷了。
在和老師們交流的時候,主要圍繞著一個話題,我談了我的設(shè)計思路。這個話題是:任何一堂課,其實都應(yīng)該是科學與詩的探索之旅?!翱茖W”是學習語言的態(tài)度,“詩”是語文學習的情懷。這兩者不可或缺,生死相依,其本質(zhì)就是課堂教學“求真”和“求美”的態(tài)度。
我是提倡“青春之語文”的。所謂青春之語文,其本質(zhì)就是提倡通過激活漢語言文字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語文教學過程保持青春狀態(tài),進而為教師和學生創(chuàng)造、保持、享受整個人生的青春狀態(tài)(即幸福人生)作準備。當然,這個教學理念,是切近于我的個性特質(zhì)的,是我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但是,她的核心思想其實也適用于任何教師。因為,任何成功的課堂,都離不了對語言的激活,對文本的激活。這是課堂“求真”和“求美”的必由之路。
如何激活?
首先要去弊。要打開自己胸懷開放自己的視野,要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能完全囿于傳統(tǒng)教法。比如說明文,一線教師的思維幾乎都被“體制化”了。說明對象、說明特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等這些現(xiàn)行“體制內(nèi)”的教學內(nèi)容幾乎是雷打不動地霸占著說明文的教學空間。這是考試的指揮棒在作祟。但如果我們獨立思考,會發(fā)現(xiàn),這類說明文知識有些是典型的“偽科學”,風靡大江南北的以這些知識為底座的諸多考試題型和答題模版也早已經(jīng)陳腐不堪。如果我們非要拿這套知識體系去套所有的說明文,并且以之為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標桿,那么,我們的思維就走進了死胡同,很難有所作為了。我們必須打破這個定勢,讓說明文回歸原生態(tài)。這樣,在讀教材的時候,我們才可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然后催生出新的設(shè)計。
其次是定位。這在我的課堂教學設(shè)計系統(tǒng)中,叫作“文本特質(zhì)分析”。在進入具體的設(shè)計之前,先從宏觀上對文本做一個觀照。我會先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它值不值得我講?第二,它值不值得我精講?第三,它適合我用哪種課型來講。我的回答是:《松樹金龜子》屬于說明文中的科學小品文,是相當精美的說明文,其語言價值和情感價值都超過《松鼠》,更遠超過《國寶──大熊貓》。值得講。且值得精講。這篇課文講好了,對學生反感排斥說明文的現(xiàn)狀是一種反撥,會激發(fā)學生對說明文的強烈興趣,甚至會埋下非常珍貴的科學精神的種子。所以,我愿意用我的所有課型中最具分量的一種課型──導讀課課型來處理這篇文章(我還有許多課屬于“學生質(zhì)疑型”的。以學定教和以教定學,我覺得都不可或缺)。雖然在教材安排中該課文僅僅是打了星號的“課外自讀課文”,但我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判斷,對其做了重新的定位。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教師于具體的教學情景之中,更要充分考慮學情和教情。尊重教材為我所用,大膽破立有所作為。
然后才是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策略的選擇。教什么和怎么教同等重要。文本信息非常豐富,但課堂教學是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飲?!斑@一瓢”,第一要義是要解渴,解決基本的教學目標。但僅僅是解渴還不夠,還要營養(yǎng)豐富,對飲者要有多方面的滋養(yǎng)。營養(yǎng)豐富了還不夠,最好還要有美感和樂感。良藥苦口當然也不錯,但語文教學追求的境界是“良藥可口”。就比如維生素,是做成維生素片給學生,還是做成蘋果給學生?有些專家理論家只能做成維生素片,好的老師,有教學藝術(shù)追求的老師卻能做成可以生長的蘋果再奉獻給學生。當然,這兩種狀態(tài)各有其妙。只是,面對孩子,蘋果肯定是最受歡迎的。所以,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和教學策略的確定,都有一個創(chuàng)意的前提在里邊。教學生最感興趣的內(nèi)容,用學生最感興趣的方法來來教。這應(yīng)該成為一種自覺的追求。
我還有一個觀點,你可能不太贊成,但我堅持。對中學語文教學而言:一切作品本質(zhì)上都是文學作品。這個觀點的潛臺詞是:任何文體的教學,都不能窒息了學生言語生命的沖動和激情。任何文體的教學,都應(yīng)該關(guān)切生命本體的內(nèi)在需求,關(guān)切人的心靈和精神處境,關(guān)切人的言語潛能、欲求、個性、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我以為,只有有了這樣的意識,你才可能發(fā)掘出和人性最接近的教學內(nèi)容,才可能自覺應(yīng)用最能激發(fā)生命激情的教學方法。我相信,即便是應(yīng)用文的教學,也應(yīng)該包涵著對生命的慈悲情懷,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擺脫對自我的失望和對這個世界的失望。
我可能太浪漫了,有時候甚至“情”重于“理”,稍欠節(jié)制。我認同師長朋友們的提醒。我想,“情”與“理”之間肯定有個最好的平衡點。請允許我慢慢去修煉去尋找。我不想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扒啻褐Z文”的特色就是激情,就是詩意。請允許我?guī)е秉c前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