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看了李帆的一篇發(fā)表于《人民教育》2013第一期的文章《教育期待深度變革》。深受啟發(fā),使得我對于現(xiàn)今的教育產(chǎn)生了不少的思考。 思考之一:模式真的就那么重要嗎? 現(xiàn)今出去學習,總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模式,而且大都是以教育局為主體進行推進的。譬如:如皋就推行活動單導學,海門推行學程導航……領導在介紹采用此模式進行教學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而憑個人的直覺,他們的課都是非常沉悶,孩子們學得非常吃力,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情趣的。李帆說:“有用的模式,只能從學校內(nèi)部、從教師身上‘生長’起來。”上述的模式,可以說基本上是出于領導的一廂情愿,因為有不少老師并不情愿,只不過是在名利面前不情愿地舉起了雙手。記得在有一期的《人民教育》上就出現(xiàn)了反彈琵琶的聲音,盡管很微弱,但還是看出教師是有頭腦的,并不是情愿把自己的大腦作為別人的跑馬場。吳正憲老師也對某一地方推行一種模式的教學也頗有微詞,她認為,不同的地方應該有不同的月亮,每一種月亮都有自己的美麗。李帆在談到模式是,說出了兩個很重要的詞,那就是自由和堅守。對于前者,我有自己的思考,我向來認為,一個沒有自由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好教師的,因為一個奴隸最多培養(yǎng)出一個比較好的奴才。唯有自由者,才能培養(yǎng)思想上獨立的人。對于后者,我也有深刻的思量,可以說自建國以來,出現(xiàn)過成千上百的模式,可是能夠真正堅持下來,并對教育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并不多。大多是曇花一現(xiàn)罷了。 思考之二:有效教學還是有效教育? 李慶明對于有效教學和高效教學頗有微詞,因為對于一個完整的人而言,很難說哪種知識是有效的還是無效。另外,同樣的一節(jié)課,對于張三來說是有效的,高效的,但對于李四來說卻可能是低效的、無效的甚至是反效的。李帆對于有效提出了自己的兩點疑問:其一,有效的標準是什么?應該是思維的發(fā)展而不僅僅是具體知識的獲得。其二,用什么樣的時間段來衡量教學是否有效?一節(jié)課、一學期還是三年、六年?對于第一點,我感同身受,許多老師把傳授知識當成是第一重要的,而對于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情感絲毫不重視。在六年級第一學期,我兒子光光數(shù)學做的試卷就達到三十張,兒子屬于成績比較優(yōu)秀的那種,我不知道,對于班級中下游的學生而言是不是一種折磨。在日常的教學中,許多;老師都信奉這樣一個原則,唯有多練習才能提高成績。因此,有許多老師都把自己的學科都當成是最重要的,而對于學生的體育、音樂、美術等都是可有可無的,都是可以侵用的。而事實上,知識的發(fā)生我們是如何認知的是非常重要的。我數(shù)年來,一直研究學生的錯誤是怎么形成的。我發(fā)現(xiàn),學生錯誤的形成,都是對起始概念的模糊認識導致的。試想一下,如果一株植物的根莖都壞了,你還能想它的枝葉生機盎然嗎?對于其二,我們受工業(yè)化社會的影響,思考問題往往急功好利,往往希望立竿見影。這也導致了教育上的虛偽、浮躁。我參與過多次課題研究,許多老師都是造假的好手。領導者也深諳此道,甚至縱容或者暗示教師造假。而這些,往往造成了教師對于教育的浮泛、草率,往更深處想,也就是誤了一大批的學生。近年來,許多人都有民國夢。為什么,我想是那批學人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們往往妄想一節(jié)課,幾節(jié)課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而不愿意慢慢地去等待。因此,李帆提出了有效教育的概念,因為有效教育是指向人,為了人的,而有效教學,往往可能只是為了功力的目的,斯為真言! 思考之三:認識動機還是社會動機 陳省身教授曾說了一個很讓人思考的話:數(shù)學好玩。正因為數(shù)學好玩,這位數(shù)學大家才終身對數(shù)學孜孜以求。而問問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你為什么學習?也許孩子的答案都會趨于一致:那就是為分數(shù)而學。分數(shù)將兒童的童年折磨得很痛,將孩子的童年撕得支離破碎,根本就沒有幸福而言。很少有孩子,為了自己探求知識、探究未知的需要,而對某門學科而廢寢忘食。讓人痛心的是,現(xiàn)在的孩子已經(jīng)很難靜下心來思考一個問題的。浮躁病、近視眼已經(jīng)充斥到了兒童。想想我們小時候,經(jīng)常為了一道題目絞盡腦汁,思考幾天,甚至十幾天,可是現(xiàn)在呢?抄襲成風,淺嘗輒止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也許,這也是錢學森之問的答案之一。兒童是野生的玫瑰花,我們不能用遙遠的未來來犧牲孩子的現(xiàn)在,我們要讓這些野玫瑰在風雨中、在陽光中幸福地、自由地生長。切不可用捍衛(wèi)童年、保衛(wèi)童年的名義讓兒童不能自由的生長。我認為孩子的自由最大的體現(xiàn)是思考的自由,我們現(xiàn)在往往設定更多的框框架架,讓孩子在一個狹窄的圈子里成長。甚至,很多時候教師用一種先知先覺的面孔將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孩子,進而使得他們逐漸喪失思考力、反思力。 還孩子以自由,還教師以自由,還教育以自由,教育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