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信札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中表達了王羲之對西土山川奇勝的向往。周撫,字道和,東晉中興名將周訪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后移家潯陽。永昌元年(三二二年),為王敦爪牙。太寧二年(三二四年)王敦失敗,周撫等逃入西陽蠻中。太寧三年朝廷大赦。咸和初(三二六年)周撫為王導(dǎo)所用。興寧三年(三六五年)六月卒于益州刺史任上。王羲之與周撫關(guān)系親密,多有問訊。
此帖書法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稱贊云:“《游目帖》寓森嚴于縱逸,蓄圓勁于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贝颂峭豸酥郀┟鳎诼收孀匀恢斜憩F(xiàn)了極深湛的功力。101字各具形態(tài),變化多姿。
王羲之筆走龍蛇,血肉瑩潤,妍美而不柔媚,嬌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筆勢婉轉(zhuǎn)自如,灑脫暢達。通篇全以意使筆行,雖然“草書意多于法”,但其中又具精熟草書法度,筆筆有變,字字意別,由法求意,正如朱熹所說“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凡筆鋒到處,無不點畫振動,氣韻生動,陰剛與陰柔統(tǒng)一于筆下,表現(xiàn)出東晉書法家所特有的審美追求。將動與靜、正與欹、藏與露、方與圓、收與放等對立因素熔于一爐。應(yīng)該說,此帖成就應(yīng)不在名帖《十七帖》之下。
《游目帖》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跡,草書,紙本,11行,102字。日本廣島安達氏藏,毀于火?!妒焦盘脮媴R考》、《大觀錄》、《江邨消夏錄》著錄??倘搿洞净w帖》、《十七帖》、《三希堂法帖》。
此帖宋、明兩朝皆在民間,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內(nèi)府,咸豐、同治年間賜予恭親王,后歸日本廣島安達萬藏所有,內(nèi)藤湖南曾為安達氏書跋。此帖經(jīng)過多次裝裱,前后隔水縫間的收藏鑒賞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璽、恭親王印多方。前隔水外題簽為“晉會稽內(nèi)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跡”,題簽下有一無名題跋:“此真晉泠金紙,緊薄如金,索索有聲,與筆陣圖相類,載在襄陽待訪錄?!?帖尾有守和審定題跋:“有鐘紹京書印二字小印。鐘蓋唐之越公也。晉謝奕、謝安、桓溫三帖,并黃素《黃庭經(jīng)》上,俱有此印。見米元章《寶章待訪錄》。而《黃庭經(jīng)》今藏韓雷州處,予屢見之,尤可據(jù)證耳。”此帖安達氏有影印本。摹本毀于火災(zāi),現(xiàn)只有照片存世。
釋文: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傻霉?,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xí)r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zhèn)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lǐng)、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