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滿為臨床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以自覺心下痞滿,胸膈脹滿,按之濡或硬,壓之不痛或微痛為主要癥狀。臨床多表現(xiàn)為虛實相兼,寒熱錯雜,故辨痞滿須辨清寒熱虛實,虛實中亦有寒熱之分,寒熱中又須辨明虛實。痞滿初起應以祛邪為主,治宜清熱利濕、理氣化痰、溫中散寒;久則以健脾和胃、補脾胃為主,佐以化痰、祛濕、理氣、化瘀,消補兼用。同時還應結合胃鏡等檢查結果,靈活運用經(jīng)方中溫中健脾、辛開苦降、疏肝和胃等法,使脾復升運、胃復和降、升降相濟,則痞滿自治。 1 調和肝脾,調暢氣機 痞滿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袁師主張宜和土木,即調和肝脾,調暢氣機,散斂合用以治療痞滿病證。四逆散出自《傷寒論》,柴胡條達肝氣,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白芍酸甘斂陰養(yǎng)血,柔肝緩急,一散一收,既助肝用,又補肝體,且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陰傷血之弊;枳實行氣散結,瀉熱消痞,與柴胡相配,一升一降,升清降濁,肝脾共調;與白芍相伍,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以除腹痛;炙甘草益脾和中,合白芍酸甘緩急止痛,且調和諸藥。四藥配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使氣機通暢,氣血調和,清陽伸展,厥逆自除。 案 1.龐某,女,45 歲,工人。2003 年 4 月 16 日初診?;颊哂新晕秆?10 余年,經(jīng)常胃脘脹滿疼痛。多次應用中西醫(yī)治療,效果不滿意。1 周來病證加重,兩脅及胃脘脹滿疼痛,每因情緒不佳而誘發(fā)或加重,大便不調,舌淡紅、苔薄略黃,脈弦。此乃肝氣犯脾,肝脾不和之證。治宜疏肝解郁。方用四逆散加減。 處方:柴胡 12g,枳實 12g,白芍 15g,炙甘草 10g,白術10g,茯苓 10g,當 歸 12g,陳 皮 10g,厚樸 10g,桂 枝10g。7劑。常法煎服。服藥后病人情緒明顯好轉,兩脅及胃脘脹痛減輕。 原方加減治療 1 月余,諸癥皆消。按語:本病因肝脾不和,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脾失健運,中焦運化失職,故治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調暢氣機。本方加白術健脾益氣,茯苓健脾滲濕,當歸活血益肝、使肝體得益,陳皮理氣解郁、調理氣機,厚樸下氣和中,桂枝通達陽氣、調暢氣機。 全方諸藥相互為用,以建其功。 2 補瀉兼施,標本兼顧 在臨床中,常見到由實轉虛及由虛致實,虛實錯雜的病證。在臨床中虛實并見者多,特別是患有慢性難治性疾病者,更屢見不鮮。在治療上補虛與瀉實同時配合使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鑒于痞證的病機以氣機不暢為基礎,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降為順的理論,治療痞滿宜補瀉兼施,標本兼顧。旋覆代赭湯功善調和脾胃,消散痰飲,鎮(zhèn)肝降逆。方中旋覆花下氣消痰,降逆止噯,是為君藥;代赭石質重而沉降,善鎮(zhèn)沖逆,但味苦氣寒,故用量稍小為臣藥;生姜用量獨重,一為和胃降逆以增止嘔之效,二為宣散水氣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約代赭石的寒涼之性,使其鎮(zhèn)降氣逆而不伐胃,為臣藥;半夏祛痰散結,降逆和胃,亦為臣藥。人參、炙甘草、大棗益脾胃,補氣虛,扶助已傷之中氣,為佐使之用。諸藥配合,補瀉兼施,共成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劑。 案 2.劉某,男,48 歲。2006 年 9 月 28 日初診。患者有慢性反流性食管炎及慢性胃炎史 10 余年。自訴 6 日前因生氣著涼后嘔吐,近 3 日加重,呃逆甚,兩脅及臍周脹滿疼痛,矢氣后緩解,口干口苦,不思飲食,燒心反酸,神疲乏力,心煩易怒,偶頭暈,寐差,大便偏干,舌淡胖、有齒痕、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處方:旋覆花 10g,代赭石 30g,半夏 15g,黨參 10g,甘草 10g,柴胡 15g,黃芩 10g,枳實 10g,熟大黃 5g,芍藥 10g,生姜 10 片。5 劑。常法煎服。服藥后諸癥緩,偶呃逆,納增寐安,大便調。 按語:本病是由胃虛氣逆而致呃逆嘔吐,脹滿,燒心反酸;生氣太過傷肝,少陽與陽明合病,故兩脅疼痛,心煩易怒,口苦便干等。脾胃氣虛則不思飲食,神疲乏力,頭暈等。因熱結于里,心下痞硬,氣機不暢,升降失常,而見上逆而嘔等。此患者以旋覆代赭湯合大柴胡湯加減治療,以降胃氣,和解少陽,兼通里實,收效滿意。 3 寒溫并用,辛開苦降寒溫并用是仲景治法的特色。袁師臨證善用經(jīng)方,特別對寒溫并用之法頗具心得,認為大多疾病特別是久病均亦導致陰陽失調,寒熱錯雜,治療非寒溫并用,陰陽并調難取其效;即使是一些看似單純陰虛或陽虛、寒證或熱證者,亦可寒溫并用,以陽中求陰,陰中求陽,且可防矯枉過正;寒溫并用尚可使一些藥物發(fā)揮更大療效,制其剛而濟其勇?!捌⒁松齽t健,胃宜降則和”,治療痞滿宜寒溫并用,辛開苦降,“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熱性質雖相反,但亦有于一方而奏相反相成之功,在《傷寒論》中并不罕見,而半夏瀉心湯成為治療痞證寒熱錯雜之名方。 案 3.張某,女,57 歲,教師。 2005 年 11 月 23 日初診?;颊哂新晕秆撞∈?5 年余,胃脘堵悶脹滿,甚則脹痛,怕涼,遇寒加重,脈滑。胃鏡示:慢性胃炎。 中醫(yī)診斷為痞滿(寒熱錯雜)。 治以平調寒熱,散結除痞。 方用半夏瀉心湯加味。 處方:半夏 15g,黃連 10g,黃 芩 10g,干 姜 10g,人參10g, 甘草 10g, 大棗 5 枚 , 菖蒲 15g, 遠志10g, 丹參20g,檀香 10g(后下),砂仁 10g。 10 劑。 常法煎服。服藥后癥狀大部分消失,脹滿明顯減輕,食欲漸增,舌苔黃而不膩。繼服 10 劑,癥狀完全消失,胃鏡檢查胃黏膜恢復正常。 隨訪多年無復發(fā)。 按語:患者因中焦樞機不利,氣機壅滯而致心下痞。 半夏瀉心湯除寒熱,復升降,補脾胃;胃脘脹痛,舌質暗等屬氣滯血瘀,故合用丹參飲行氣活血化瘀;又加菖蒲、遠志安神。全方標本兼顧,平調寒熱,故療效顯著。 4 滋養(yǎng)胃陰,剛柔并濟 “養(yǎng)胃陰”思想古已有之,如《內經(jīng)》中已提出“燥者濡之”,至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用麥門冬湯滋養(yǎng)肺胃,治療大逆上氣,咽喉不利之虛火咳喘。 此外,仲景創(chuàng)立的竹葉石膏湯、白虎加人參湯,也都含滋養(yǎng)胃陰之義。劉河間提出“胃潤澤”論,張元素認為“脾喜溫運,胃宜潤降”,朱丹溪主張“清和之法養(yǎng)脾胃”,喻嘉言強調“保護胃中津液”,清代葉天士秉承內經(jīng),主遵仲景,繼承東垣,又博采眾家,強調脾胃分論,獨創(chuàng)胃陰學說。他提出“胃為陽土,宜涼宜潤”、“陽明陽土,得陰則安”的學術觀點,這既是對胃生理特性的概括,也是對胃陰虛證(胃陰不足)提出的治療原則。 痞證屬脾不升清,胃失和降者居多,然“肺胃津液枯澀,因燥而痞者”亦有之,辨病須祥審肺胃陰之盈虧,故治療此型痞滿宜滋養(yǎng)胃陰,剛柔并濟,沙參麥門冬湯為補益肺胃陰液之良方。 案 4.李某,男,72 歲。 2009 年 1 月 6 日初診。患者自訴胃脘脹滿牽及兩脅 3 月余,伴隱痛,喜溫喜按,手足不溫,口干不欲飲,口苦,腰酸乏力,情緒抑郁,納可寐安,大便不成形,1 日 3~4 次,便前腹痛,舌紅、胖、有裂紋、苔少,脈沉弦。 此乃胃陰虛耗,剛柔不濟。治宜養(yǎng)陰益胃,調中消痞。 方用沙參麥門冬湯加減。 處方:沙參 15g,麥冬20g,玉竹 15g,桑葉 6g,白扁豆15g,天花粉 15g,柴胡 10g,桂枝 10g,干姜 10g,黃芩10g,甘草 6g,龍骨牡蠣(各 )30g(先煎),白術 10g,杭芍 15g,陳皮 6g,防風 10g。 7 劑。 常法煎服?;颊叻幒?,脘脅癥狀均消失,大便已調,仍有手足不溫,腰酸乏力,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因其年齡已長,故囑其服用金匱腎氣丸調養(yǎng)。 按語:胃喜潤而惡燥,要恢復胃之通降功能,則須補其虛損之陰,患者年高,暗耗陰津,胃絡失潤,陰虛津虧,虛火內擾,則胃脘隱痛,口干,舌苔少,有裂紋。治病求本,當以滋陰為主,故用沙參麥門冬湯化裁滋養(yǎng)胃陰。 口苦,情緒抑郁,兩脅滿痛,胃脘喜溫喜按,手足不溫,大便稀溏都是膽熱脾寒所致,故選和解少陽兼治脾家寒之方藥,如柴胡、桂枝、干姜等。 5 治病求本,調和陰陽 陰陽失調是疾病發(fā)展的內在原因, 故治療疾病的過程,就是調和陰陽。 《內經(jīng)》言“治病必求于本”,“本”即陰陽。 可見,無論傷寒外感和內傷雜病,或虛或實,或氣或血,論其治,皆在調其陰陽。 從這個角度來說,調和陰陽是治療疾病的總原則。經(jīng)過中醫(yī)理論與臨床實踐,袁師強調和法乃一切治法之總綱,醫(yī)者當深入中醫(yī)治療學堂,精研中醫(yī)古典醫(yī)籍,深談和法學術,不斷完善和法。 因和法的應用范圍廣泛,可以治療多種外感內傷之病,如外感不和之證中的表里不和、營衛(wèi)不和、上下不和、三焦不和,施和法可調和營衛(wèi)、分消上下、宣暢三焦;內傷應用和法則能調和氣血、調和肝脾、調和膽胃、調和寒熱,此外,“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嘈雜宜和”等宜資參照。 痞滿證一般病程長,病情時輕時重,反復發(fā)作、難以治愈。 屬于常見病、多發(fā)病,病發(fā)于胃脘,責之肝脾。在辨證方面首先辨虛實,其次,辨寒熱,在臨床實踐中單純痞滿證少見,往往虛實寒熱兼夾。 治療以調理脾胃升降,行氣除滿消痞為基本治法。 根據(jù)其寒熱虛實分治,寒熱錯雜者寒溫并用,辛開苦降;虛實夾雜者補消并用。扶正重在補氣健脾或養(yǎng)陰益胃。 祛邪則視具體證候,分別施以理氣解郁、清熱解毒化濁、除濕化痰等法。 雖然臨床癥狀表現(xiàn)各種各樣,病機有陰陽氣血、寒熱虛實之不同,但只要辨證準確,切中病機,針對復雜的病機分別以經(jīng)方與時方合用,以經(jīng)方解決主證或主要矛盾,時方解決次證、兼夾證或次要矛盾,就可獲滿意療效。 本文選自《江蘇中醫(yī)藥》2013年07期,文章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使用不當之處,請與我們聯(liá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