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的這位女士名叫 Anita Mills。減肥前她有 173 kg 重,減肥后的她只有 63 kg,整整瘦了 110 kg。是不是很勵志?不吊大家的胃口,現在就直接公布她的減肥秘籍:
這是她的家庭醫(yī)生給她制定的減肥計劃,是不是很簡單?不過這里面還有很重要的第四條:
后來 Mills 回顧自己的減肥歷程,認為最有效果、對她幫助最大的就是第四條建議,這條建議幫她度過了很多減肥過程中的難關。當她自顧自地完成計劃時,沒有人過來對她指指點點,或者勸她周末可以對自己好一點。
最后這一條 “為自己的計劃保守秘密” 的建議看起來似乎有點違反常識,但是如果細想的話,就能理解醫(yī)生當初制定這個計劃的初衷。
Mills 的家庭醫(yī)生名叫 Jon Walz,他給每一位想要減肥的患者都制定了同樣的計劃,并且要求他們默默執(zhí)行,千萬不能告訴周圍的人。他說:
雖然沒有將自己的計劃公之于眾,但是 Mills 在減肥的過程中確實發(fā)現 Walz 醫(yī)生說的沒錯。當她瘦到無法掩飾自己正在減肥時,她發(fā)現一些從前的朋友正在慢慢疏遠她。
她原本以為當朋友們發(fā)現她正在減肥時,會非常支持她,結果收獲的卻是相反的態(tài)度。有一個朋友甚至說:“我更喜歡你當初胖的時候的樣子”,這讓 Mills 很難過。
如果你周邊的人并沒有像 Mills 的朋友那么消極,甚至都是積極鼓勵并支持你的人呢?這個時候是不是應該大膽地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他們,讓他們給我們加油鼓勵? 不,即便這個時候,我們也最好把計劃藏在心底,不要輕易說出來。
紐約大學的 Peter Gollwitzer 教授做了一項研究,發(fā)現當人們將自己的計劃說出來時,他們實現計劃的能力就會降低。
試驗召集了 163 名志愿者,將他們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同樣的測試。測試開始之前要求每組志愿者設定一下這次測試的目標,準備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成績。然后一組成員要求大聲說出自己的目標,而另一組則要求緘默不言。隨后試驗人員會讓他們做 45 分鐘的題,他們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候停止答題。
結果發(fā)現那些沒說出自己目標的志愿者,答滿了 45 分鐘的題目,并且在事后采訪中表示,離他們當初設定的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但是那些提前說出自己目標的志愿者,平均只答了 33 分鐘的題目,并且覺得自己已經離目標很近了。
執(zhí)行計劃的人都有一種感受,真正推動我們克服困難向前進的動力,很多時候是達成目標時的快感。正是這種被推遲的滿足感,讓我們有耐心忍受枯燥乏味的練習,丟掉半途而廢的想法。 Gollwitzer 教授認為,一旦我們將自己的目標說出來,雖然我們還沒有達成,但是這句話本身會給我們一種錯覺,讓我們感受到目標達成后的喜悅。
比如你說自己準備開始減肥,要練出八塊腹肌或者馬甲線,要在沙灘上成為萬人迷,要天天發(fā)秀身材的照片等等。是不是想一想就很開心?反正我現在腦子里已經把好身材帶來的快感都享用了一遍。
當我們把這種想法說給別人聽的時候,其實就是在不斷消耗自己的內在動力。最怕的就是一群人湊在一起說等瘦下來以后,就去干嘛干嘛。說出這些話的人,家里要是有跑步機,基本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如果自己有目標,能不說就別說,一來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阻力,二來有可能消耗自己的內在動力。如果你實在忍不住要說出來,那我們這里可以給你兩條有效的建議:
1. 找那些少數能夠監(jiān)督并且指導你的人。
不要拿著喇叭廣播你的目標,讓人人都聽到你的目標。如果你真的希望有人能夠監(jiān)督你,那就去找那些真正關心你,并且能夠給你實際建議的人。
如果他們還很嚴格,那就更好了。為了不讓自己的計劃泡湯,可以找那些打你臉不留情的朋友,在自己快要放棄的時候給你鞭笞。
2. 不要描述結果,只描述過程。
剛才已經說了,過多地描述目標達成后的成績會消耗我們的動力。這個時候,比較聰明的做法是客觀描述計劃,不要摻雜任何情緒進去。
如果你要減肥,就說“我要減肥,一周跑五天,一次一小時,你可以監(jiān)督我”。其余的話一句也不要說,更不要提什么減肥成功之后一起去秀身材的蠢話,那樣只能消耗你前進的動力。
關于計劃和目標,看來真的是存在很多坑,包括我們之前寫過的《自己的計劃,最好讓別人定!》和《做過那么多計劃,你為何還沒成功?》。希望我們給大家找出來的這些坑,能幫大家早日完成 ......
不對,這些目標還是藏在心里別說出來了吧!
你有什么有效的減肥計劃? 歡迎在文章末尾留言! 新生大學精選文章,你也應該讀一讀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至相應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