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面的“易水寒智慧人生”,即可關(guān)注本號。 旗幟鮮明喜歡那些黃袍加身的人 提到黃袍加身,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趙匡胤。后周末年,在開封附近的陳橋驛,趙匡胤手下的將領(lǐng)將一件黃袍“強行”披到他的身上,擁立其做了皇帝。后周恭帝孤兒寡母,只得讓出皇位,被趙匡胤好吃好喝養(yǎng)起來。我對“黃袍加身”之所以懷有好感,是因為它體現(xiàn)了兩種內(nèi)涵:其一,愿意假借民意形式,敬畏規(guī)則。只要心里還有規(guī)則(哪怕是假的),暫時不破壞之,玩著玩著沒準兒有一天玩成真的。這就給規(guī)則留了一個活口。其二,回避暴力革命和流血犧牲,避免戰(zhàn)鼓震天、滾滾人頭落地、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慘烈。 有民主有選票當然最好,無民主無選票的時候,通過相對健康的手段來改變局面,也是改良方式之一。而事實上,首創(chuàng)黃袍加身的人,并非趙匡胤,而是其老上司郭威。 郭威畫像。 同趙匡胤一樣,郭威出身貧寒,自幼從軍。他跟隨北漢的創(chuàng)立者劉知遠南征北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劉知遠臨終時還曾托孤給他。但是年輕的皇帝并不信任郭威,反而聽信別人的慫恿,趁郭威在外征戰(zhàn)時殺了其全家?guī)资谌?,并下詔誅殺郭威。消息傳到郭威那里,立刻帶兵回到開封“清君側(cè)”,迅速穩(wěn)定了局面。此時,郭威已有取后漢而代之的想法,但一直顧慮重重。接下來,臨時主持朝政的李太后命令郭威去北方抵御契丹。 公元950年12月,郭威的部隊行進到黃河邊上的澶州,新皇帝派人來慰問。兵士們非常不安,“我輩陷京師,各各負罪,若劉氏復立,則無種矣?!?我們曾經(jīng)攻陷了都城開封,都是罪人啊,如今新皇帝還姓劉,等他站穩(wěn)了腳跟,還有我們的好果子吃嗎?一不做二不休,反了吧。于是大家撕下黃色的旗子披在郭威身上,“逼”他當了皇帝。郭威半推半就,宣布自立。回到開封后他又搞了個正式的儀式,說是后漢皇帝主動禪位的。是為后周。 郭威很快去世,傳位給內(nèi)侄柴榮。柴榮也是短命鬼,39歲便染病身亡。不過,唐末、五代十國軍閥混戰(zhàn)時的顢頇與嗜血傳統(tǒng),到了郭威這里開始有所改變,主政者稍微有了點惻隱之心。不再通過戰(zhàn)爭來奪取政權(quán)。自然,這也影響到其手下將領(lǐng)趙匡胤。趙匡胤當年是黃袍加身的參與者,深得要領(lǐng)。十年之后,他有樣學樣,導演了第二幕黃袍加身,并善待身邊人。 可惜的是,趙匡胤不愿意把黃袍加身的故事沿襲下去,杯酒釋兵權(quán),把石守信等大將送回故鄉(xiāng)安養(yǎng)。由此可見,規(guī)則若寄托于個人而非制度,它又是多么脆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