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蘆絲的演奏姿勢 1、葫蘆絲的演奏姿勢分站姿和坐姿兩種:①站姿。要求是:身體自然站立,雙腳略分開,呈外八字站穩(wěn),兩腿直立,身體的重心點放在兩腿之間(必要時可左右移動)。上身挺直,但不能僵硬。頭部直仰,胸部自然挺起。目視正前方。雙肩松馳平衡。兩肘自然下垂,兩臂不可夾住身體,要與腰間保持一定距離(約十公分左右)位于身體正前方中心線。樂器與身體形成45度到50度角。②坐姿。其上身的要求和站姿相同,一般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處,雙腳分立踏地,一腳稍前,一腳稍后,但不可架腿或兩腳交叉。坐位高低要適當,以免影響呼吸肌肉的充分運動。 2、關(guān)于手型:雙手持葫蘆絲,左手上右手下,手腕平直,手指自然彎曲,呈半握狀。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jié)指肚分別開閉第一、二、三音孔,(最下面為一孔)拇指托于主管下方(約第三、四音孔之間)。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jié)指肚分別開閉第四、五、六音孔,拇指開閉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左右手的小指分別負責開閉兩側(cè)副管的音孔。正確的手型,應(yīng)是放松手臂和手腕,手指自然適度地向里彎曲,如果手指過于勾曲或過于平直都會造成手指肌肉和手心緊張,影響其動作的靈活性和持久性。開放音孔時,手指抬得不宜過高,也不要太低,一般兩個手指的高度即可。過高影響演奏速度,太低則影響音準和音量。關(guān)閉音孔時,用指肚將其按住,嚴密不漏氣即可,若按的太緊會造成手過度緊張。 3、關(guān)于口型: 上下嘴唇自然合攏,含住“吹嘴”于口唇中央處,雙唇肌和兩邊嘴角適當收縮。注意吹奏時兩腮不可鼓起,否則將會阻礙肌肉的控制。 三、葫蘆絲的調(diào)及指法: 葫蘆絲的定調(diào)是以第三孔所發(fā)音樂的音高為準,受其樂器構(gòu)造本身的限制,常用有以下幾種調(diào): 1.開第三孔為“do”:即筒音作“ 5” C大調(diào)指法表 (筒音做 5 ) 低音 5 低音 6 低音 7 1 2 3 4 5 6 第七孔 ● ● ● ● ● ● ● ● ○ 第六孔● ● ● ● ● ● ⊙ ○ ○ 第五孔 ● ● ● ● ● ○ ○ ○ ○ 第四孔 ● ● ● ● ○ ○ ○ ○ ○ 第三孔第二孔 第一孔 說明:● 表示“閉” ○ 表示“開” ⊙ 表示“開半孔” 2 . 開第三孔為“fa”:即筒音作“1” F大調(diào)指法表(筒音做1) 1 2 3 4 5 6 7 高音1 高音2 第七孔 ● ● ● ● ● ● ● ● ○ 第六孔 ● ● ● ● ● ●○ ○ ○ 第五孔 ● ● ● ● ● ○ ● ○ ○ 第四孔 ● ● ● ● ○ ○ ● ○ ○ 第三孔 ● ● ● ○ ○ ○ ●○ ○ 第二孔 ● ● ○ ○ ○ ○ ● ○ ○ 第一孔 ● ○ ○ ○ ○ ○ ○ ○ ○ 說明:● 表示“閉” ○ 表示“開”⊙ 表示“開半孔” 3 .開第三孔為“so”:即筒音作“2” G大調(diào)指法表 (筒音做2) 2 3 4 5 6 7 高音1 高音2 高音3第七孔 ● ● ● ● ● ● ● ● ○ 第六孔 ● ● ● ● ● ● ○ ○ ○ 第五孔 ● ● ● ● ● ○ ● ○ ○第四孔 ● ● ● ● ○ ○ ● ○ ○ 第三孔 ● ● ● ○ ○ ○ ● ○ ○ 第二孔 ● ● ⊙ ○ ○ ○ ● ○ ○第一孔 ● ○ ○ ○ ○ ○ ○ ○ ○ 說明:● 表示“閉” ○ 表示“開” ⊙ 表示“開半孔” 4.開第三孔為“l(fā)a”:即筒音作“3” A 大調(diào)指法表 (筒音做 3 ) 3 4 5 6 7 高音1 高音 2 高音 3 升高音 4第七孔 ● ● ● ● ● ● ● ● ○ 第六孔 ● ● ● ● ● ● ⊙ ○ ○ 第五孔 ● ● ● ● ● ⊙ ○ ○ ○第四孔 ● ● ● ● ○ ○ ○ ○ ○ 第三孔 ● ● ● ○ ○ ○ ○ ○ ○ 第二孔 ● ● ⊙ ○ ○ ○ ○ ○ ○第一孔 ● ⊙ ○ ○ ○ ○ ○ ○ ○ 說明:● 表示“閉” ○ 表示“開” ⊙ 表示“開半孔” 四、葫蘆絲演奏中的呼吸方法 一般可歸納為三種: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混合式呼吸法)。目前被公認為最科學的方法是混合式呼吸法。其優(yōu)越性表現(xiàn)在整個呼吸肌肉群的協(xié)調(diào)動作,形成運動整體,因而氣息的吸入量多,氣息較深,呼氣時也容易控制?,F(xiàn)將混合式呼吸法介紹于下:所謂呼吸即包括“吸氣”與“呼氣”這兩個方面。吸氣時,身體各部位放松,口鼻同時吸氣,注意不可提肩和帶出任何聲響?;旌鲜胶粑前褮馕叫「埂⑿馗怪g以及胸腔。提肩會阻礙氣息的下沉,將氣息存儲到了胸腔中,那就成了胸式呼吸了。要避免。吸入的氣盡可能多一些,擴張肺葉,胸腔中、下部和腹腔自然向外擴張使橫隔膜下降。氣后,氣息下沉。這時腹部和腰部都充滿氣息的感覺,而胸部則覺得比較輕松。正確的氣體貯藏部位應(yīng)是胸腔下部和腹腔。因此,吸氣時,腹部不僅不能往里收縮,而且要微微向外隆起,腰部也隨之向周圍擴張。吸氣方法的練習,非常重要,管樂用的最多的就是氣,若用氣不對,不但不能演奏好,還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這里提供幾種方法: 第一,先將胸腹內(nèi)的氣息全部吹出,然后在全身非常輕松的狀態(tài)下吸氣。如果這時胸、腹腔內(nèi)有一種冷氣進入的感覺,就說明吸氣方法和氣體貯藏部位基本正確。 其次,還可以自己體會你在聞花香以及劇烈運動(如長跑、登山等)后的深吸氣的吸氣動作。吹奏時的吸氣,要求在較短時間內(nèi)吸入大量空氣,因此,一般是口與鼻同時吸氣,放松喉頭。呼氣時,要求腹肌、腰肌和橫隔膜始終要有控制(即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使氣息在有控制的情況下有節(jié)制地、均勻地向外呼出。隨著氣息地呼出,腹肌、腰肌等有關(guān)肌肉群隨之逐漸收縮,橫隔膜也隨之復位。這里特別需要強調(diào)一點:剛呼氣時,切不可立即收腹(應(yīng)略向外“頂”)。因為立即收腹將造成腹部往里擠壓,迫使本來下降的橫隔膜提前復位,從而把氣息擠到胸部,增加胸部的負擔。這樣,不僅不利于控制呼氣的速度,而且時間長了會影響演奏者的身體健康。當氣息吹出約二分之一時,腹部分自然而然地往里收,這樣的呼氣過程是比較正確的。還有不要等到氣息全部用完了才去吸。 總之,吹奏中的呼氣始終要在一定壓力的推動下均勻地輸送出來。氣息要平穩(wěn),不可忽強忽弱。要達到這種要求,必須反復練習??梢酝ㄟ^吹長音來進行練習,也可以對著自己的手背呼氣練習。通過練習,學習者將感覺到氣息的速度、壓力、穩(wěn)定程度等,從而增強有意識控制氣息的能力。 說明兩點:長短、強弱等具體情況,靈活把握吸氣量。吹奏中有“急吹”和“緩吹”。急吹者氣壓大,氣速較快。緩吹便是氣緩慢地呼出。一般情況下,吹奏低音時用急吹法,吹奏中、高音時用緩吹法。掌握和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對于吹奏葫蘆絲以及其他管樂器至關(guān)重要,必須引起學習者的高度重視。 五、葫蘆絲的演奏技法 葫蘆絲在演奏的某種程度上相對于竹笛、嗩吶等民族吹管樂器要簡單一些,沒有那么多復雜的技法,這也是由于它構(gòu)造本身的局限所致,但是它甜美的音色卻好似極富表現(xiàn)力。 葫蘆絲在演奏中常用的技法有以下幾種: 1.吐音。吐音是葫蘆絲演奏中較重要的技法。吐音又分為單吐、雙吐、三吐三種。 ①單吐。利用舌尖部頂住上腭前半部(即“吐”字發(fā)音前狀態(tài))截斷氣流,然后迅速地將舌放開,氣息隨之吹出。通過一頂一放的連續(xù)動作,使氣流斷續(xù)地進入吹口,便可以獲得斷續(xù)分奏的單吐效果,完成單吐的過程。單吐一般在音符上方用“T”標示。根據(jù)音樂表現(xiàn)的需要,單吐又可以分為斷吐和連吐兩種。 ②雙吐。雙吐是用來完成連續(xù)快速分奏的技巧。首先用舌尖部頂住前上腭,然后將其放開,發(fā)出“吐”字。簡言之,在“吐”字發(fā)出后,立即加發(fā)一個“苦”字,將“吐苦”二字連接起來便是雙吐。雙吐的符號是“TK”。 ③ 三吐。三吐實際上是單吐和雙吐在某種節(jié)奏型上的綜合運用,符號為“TTK”或者“TKT”,即“吐吐苦”或者“吐苦吐”。 2.連音。連音是常用技巧之一。適用于抒情如歌的樂句或樂段。用符號“⌒”(連音線)表示,連音線內(nèi)的音除了吐第一個音,其余的音均不用吐,吹奏連音時要強調(diào)連貫、流暢。 3.滑音?;艏凹挤ㄔ诤J絲演奏中被廣泛使用,其效果具有圓滑、華麗的特點,應(yīng)用滑音技法可以模擬人聲和弦樂器上的抹音效果?;粲钟猩匣?、下滑音、復滑音三種。 4.震音。利用震音技巧可以獲得如同歌唱般的“聲浪”效果,極大的豐富音樂的表現(xiàn)力,是人們揭示內(nèi)心活動、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震音又有氣震音和指震音兩種。 5.顫音。顫音是由兩個不同音高的音快速交替出現(xiàn)而構(gòu)成。具體要求是原音發(fā)出后緊接著快速而均勻的開閉其上方二度或三度音的音孔,符號為“tr”或“tr ~~~~ ” 6.疊音、打音。兩種演奏的技法和效果上差不多,關(guān)于它們的定義也是眾說不一。就是在某個音出現(xiàn)前的瞬間加奏一個時值極短的高二度過三度的音,疊音用符號“又 ”表示,打音用符號“扌”表示。 葫蘆絲吹奏方法 1.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jié)指肚分別開閉第一、二、三個音孔,拇指拖于主管下方。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jié)指肚分別開閉,第四、第五、第六音孔,拇指開開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 2.深呼吸、吸入的氣盡可能多一些,吸氣后、氣息下沉,使氣流在有控制的情況下有節(jié)制的均勻向外呼出,氣息要平穩(wěn)、不可忽強忽弱。 3.吹奏中, 高音時要用緩吹法(氣流減?。┑鸵魰r要用急吹法(氣流加強)。 
葫蘆絲演奏基礎(chǔ)指法圖 發(fā) 音 5 6 7 1 2 3 4 5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調(diào)開第三孔作“do”,“1”(簡音作5).表中○表示開孔---●表示合孔 葫蘆絲演奏基本指法表
 葫蘆絲演奏指法表
 葫蘆絲演奏指法表1
 葫蘆絲演奏指法表2
 葫蘆絲演奏指法表3
 葫蘆絲常用轉(zhuǎn)調(diào)指法表
 葫蘆絲簡介
 葫蘆絲簡介 葫蘆絲(又叫葫蘆簫、篳朗叨、潑勒翁、布賴、米倫、比格寶、渥格寶、拜洪廖或同格滿),是傣、阿昌、德昂、佤、布朗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屬簧管樂器,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臨滄地區(qū)。傣語稱“篳朗叨”,“篳”是傣族氣鳴樂器的總稱,“朗”是直吹,“叨”是葫蘆,意為帶葫蘆直吹的篳。阿昌語稱“潑勒翁”,“潑勒”是簫,“翁”是葫蘆,意為葫蘆簫。德昂族稱“布賴”,“布”是吹,“賴”是葫蘆,意為吹葫蘆。德昂族各地方言又稱“米倫”、“比格寶”、“渥格寶”等。佤語稱“拜洪廖”,“拜”是簧管樂器的泛稱,“洪廖”是葫蘆,意為帶葫蘆的簧管樂器。西盟佤族又稱“背板”。布朗族稱“同格滿”。葫蘆絲代表作《月光下的鳳尾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