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 張慈田 觀心就是觀察起心動念,觀察心念的實況、本質。觀察心的目的在于善于了解自己原原本本的心,使雜染不易遁形而蒙蔽心眼,使心念清楚、明白、無染,不受苦折磨。 愈觀察心就會愈明白心,清凈心、雜染心都能漸漸如實顯現(xiàn)。不觀心、不明白心,心的雜染會很多,有時甚至十個心念有九個是雜染,這顯示我們有很多精力在不中用的心念上白白浪費掉,所以要使心智清明、健康,觀心、調伏心就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各種心念可以歸納為六種來辨識,即貪、瞋、癡、無貪、無瞋、無癡,或者前三個可稱作不解脫的心,后三個稱作解脫心。不管解脫心或不解脫心,都是有來由的,不會無因無緣的產(chǎn)生,它源自「明」觸或「無明」觸。無明或無知的接觸,才有有執(zhí)著的苦樂受,才有貪瞋癡產(chǎn)生,這個連鎖反應較容易了解。而明的接觸因緣,才有無執(zhí)著的苦樂受,才無貪瞋癡產(chǎn)生,就比較難理會,而容易忽略因緣,有「心性本來清凈」的誤解,特別是修習禪定者更易陷入這個困境。 心念的本質是一個接一個生了又滅,滅了又生,是無常不永恒的,當我們的心定靜時,這是容易覺知的,但是我們?nèi)羯鹭澆_癡之念,心念就會卡在某個對象上,而不愿舍離,就像損壞的唱盤,一再回放某段曲子,我們就難以覺知無常了。去除雜染使心念保持流暢性,除了直接從心念去覺知、排除雜染之外,也可由身體的覺知下手,當身體靜止時多注意呼吸,身體移動時,多注意動作、觸感,這也是有效地使雜染、散亂心得以減少與止熄。(《嘉義新雨雜志》第1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