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宣紙怎么選?

 白水清風 2016-05-23
  凈皮宣屬于宣紙中比較好的一種。可以歸納在生宣類里邊。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白凈,比較適合寫小字作品,當然,畫畫也是很適合的。
  宣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古典書畫用紙,是漢族傳統(tǒng)造紙工藝之一。宣紙“始于唐代、產于涇縣”,因唐代涇縣隸屬宣州府管轄,故因地得名宣紙,迄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2002年涇縣被國家確定為宣紙原產地域。
宣紙怎么選?怎么才算好?
書畫用的宣紙,起初產于安徽的涇縣,經縣古屬宣州,所以就稱之為宣紙。宣紙基本分為兩大類:生宣和熟宣。生宣。由于造紙原料的配比的不同,可分為:單宣(最?。?、單夾(較厚)、凈皮、棉料、夾宣(兩張并一張)和三層夾。生宣具有吸水性能強的特點,是書畫用紙的主要材料。生宣要久藏為好,剛生產出來的宣紙過于凈白,故有火氣逼人之感。久藏的生宣色澤柔和,用墨用色更具韻味。為了能使新的生宣能取得陳紙的效果,可以將紙在風口掛放一段時間,經過這樣處理的生宣紙稱為“風紙”。熟宣。是配染膠礬的生宣,具有著水后不滲化的特點。如果再加以染色、灑金等工藝,便可以產生繁多的品種。熟宣的主要品種有:素宣、煮砭、玉版、蟬羽、冷金、虎皮等。熟宣不宜久藏,藏久要脫礬,會出現(xiàn)局部滲墨的現(xiàn)象。生宣質量有很大的差異,區(qū)別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是墨韻的顯示度,即所謂“潤墨性”的程度。優(yōu)質的生宣具有“潑墨處,豪放淋漓;濃墨處,發(fā)亮鮮艷;淡墨處,層次分明;積墨處,渾厚深沉”的特點。測試墨韻顯示的方法,一般采用的是比較法,將幾種不同的生宣著墨后進行比較,測試時用墨不宜過濃,太濃了就難以產生墨色的細微變化。由于造紙纖維的純凈度、漿化度以及皮漿與草漿的配比不同,加上制造技術的高低差異,著墨后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凡是優(yōu)質的生宣經著墨后,墨色滲出的暈圈清楚,漲力均勻。質量差的生宣,墨色滲出后不能清楚地顯示暈圈,墨色呆板,或墨汁滲透不勻。不能顯示墨色的暈圈的生宣就無墨韻可言,就不能作為書畫創(chuàng)作的用紙。 
挑選宣紙? 一、選紙:你應該是個初學者,簡單說:薄紙宜畫、厚紙宜書;單宣宜畫、夾宣宜書。但不絕對,還有個人喜好。 二、特征: 1.棉料:稻草為主,檀樹皮為輔,紙性綿軟、手感柔潤、潤墨性強、適用一般繪畫和書法,但紙薄,不宜用力過重。 2.特種凈皮:以檀樹皮為主要原料,輔以少量稻草精制而成,紙性堅韌,柔軟,宜書宜畫,安徽產特種凈皮單宣在1979年獲國家金質獎。它吃墨均勻、托墨色、下筆見痕。畫大寫意層次分明、著色鮮亮;畫小寫意容易控制筆墨;用于書法則墨色鮮亮、經久不退。 3.凈皮單宣:僅次于特種凈皮,其性質和使用效果與特種凈皮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稻草含量稍高,手感較綿軟。 三、選紙:挑選宣紙,應該有一定的紙類常識,一般來講,應該注意一下幾點: 1.眼看--好紙不一定白,太白說明增白劑太多,不利久藏;紙白但不刺眼,反光柔和;不能有草梗、沙粒、裂口、洞眼、其他附著物。 2.手感--光滑、細膩、厚薄均勻、光滑中又有阻力。 3.抖紙--綿軟不脆。如有嘻哩嘩啦的響聲、手感僵挺,決不是好紙。 4.蘸墨試紙--好紙反應:吃墨快、擴散均勻、墨緣無鋸齒狀、再點第二次,墨干后層次分明、墨跡清晰、兩次墨點中間有細細的白印。


關于書法用的毛筆和宣紙
    (齊玉新  文)   
    一、關于毛筆
    到底寫字用什么樣的毛筆,很多人一直都在迷茫,包括今天還有人在問我應該用什么毛筆寫字好?
    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這么問:看你想寫什么書體?寫多大的字了?
    比如,現(xiàn)在寫二王一路的小行書,一般情況下大家都使用兼毫筆。所謂的兼毫,其實就是羊毫+狼毫(軟毫+硬毫),有的是軟毫+尼龍絲(這種毛筆現(xiàn)在比較常見,成本低。)這種毛筆彈性適中,好掌握好控制。
    寫小行草書,有的人喜歡用硬毫,所謂的硬毫最常見的就是狼毫筆,彈性好,硬度大,使用起來有點跟鋼筆的感覺是的,比較順手,筆好,不容易散??晌覀€人以為,彈性太好、硬度比較高的毛筆,會導致如下問題:
    一個是轉折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圭角,或者出現(xiàn)折筆造成的死角(這個是字的內部空間問題,也叫內白)。轉折,是兩個概念,圓的彎叫做----轉,硬的彎叫做----折。死角太多的字,顯得生硬,而不是有勁兒。字太硬了傷韻,這個大家記住就行了,要展開說的話,估計得寫一套叢書。
    一個是線條容易單薄。硬毫筆因為彈性大,所以書寫的時候不太容易壓下筆去鋪開筆毫,所以線條很容易單薄。再者就是,線條因為好控制了,書寫會容易理性,沒有意外效果,于是線條很容易被書寫者習慣成為一樣粗,就類似放大了的鋼筆字一樣。
    當然,每個人對工具的偏愛和控制程度不一樣,所以我上述的說法不是絕對的。在高手手里,就是牙刷,人家也可以寫出好字來。
    當代比較有名的書法家,其實他們都會根據(jù)自己的手感選擇不同的毛筆,因此也容易表現(xiàn)出來自己的什么個性,這是工具和技術的結合。
    比如,陳忠康喜歡用羊毫寫小字,我試驗過,難度挺大的,不好控制,可人家水平高,技術好,就玩難度大的,所以他的羊毫筆寫出來線條比較溫潤厚實。
    張旭光喜歡用長鋒羊毫寫大字草書,羊毫不好控制,所以時有意外效果產生,羊毫長鋒毛筆蘸墨多,線條飽滿、當出現(xiàn)干筆的時候,線條因為用筆的配合,會顯得很復雜也很有意外效果,比如筆鋒倒下出來的絞轉意味。
    廣東有個書法家歐廣勇,善用茅龍筆(貌似始終草做的毛筆,前幾天在廣州見李遠東拿著一支新的,沒好意思要過來研究一下,頗遺憾?。戨`書,因此他的隸書寫得比較蒼老、破敗的筆意,如枯藤一般。
    八屆國展獲獎作者考試那次(2003年好像),曾見過方建光用人毫(大家別想歪了,就是小孩的頭發(fā)做的毛筆),當時他也寫小行書。
    孫曉云老師用的啥毛筆一直沒見過,有機會窺視一下。
    其實,毛筆就是每個人的習慣,選擇對路了,比較適應。在沒有成為大名家之前,大家別跟毛比較勁兒,那樣會事倍功半的。
    據(jù)坊間傳說,王羲之用中山兔毫,兔毫就是某個季節(jié)兔子脊背上的毛毛,這個我曾經在《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連載)中論述過。所謂兔毫,我覺得就跟現(xiàn)在大家用的兼毫毛筆的性能差不多。
    我平時用鼠須筆,這是我個人的偏好,因為兼毫筆我買不到。但是鼠須筆現(xiàn)在也買不到了,據(jù)悉那個廠家不做了,改種大棚菜了,生計所迫,唉。。。
    對于毛筆,我覺得好用就行,沒有必要追求價格。很多人迷信價格,其實那都是忽悠人的。有的人送過我紅木筆桿的毛筆,還有犀牛角的筆桿、象牙的筆桿,其實毛筆這玩意我們用的就是筆頭,跟什么筆桿沒關系。毛筆也就是一次性的用品,用一段時間就扔掉了,類似內褲,穿破了就別補了,買新的吧。當然如果你買的是名牌,那就另說。
    二、宣紙
     寫字的人都知道宣紙。
    我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有宣紙的,反正古代貌似沒有,比如王羲之和蘇東坡那會兒。
    現(xiàn)在,我們經常見到,每個書法家家里都有很多宣紙,玩的狠的家里會有專門一個屋子放宣紙,據(jù)說宣紙放的年代越久越好用,是這樣的,新的宣紙有火氣,不好用。所謂放的時間長了,就是讓宣紙松軟一些,類似發(fā)酵。
    不過用什么樣的宣紙寫字好,這個對于書法家來說挺重要的,就跟你買了一臺法拉利跑車,到底這車是該在山上跑,還是在農村溜達還是在北京的街上飚一下車,這是有點名堂的。
    這么說吧,宣紙基本分成三大類:
    1、生宣(紙),很洇墨。
    2、熟宣(紙),不洇墨。
    3、半生熟(紙),不太洇墨。
    我曾經見過很多人,臨摹蘭亭序用生宣,費了牛勁兒也弄不好。為啥?因為蘭亭序的字也就硬幣大小,生宣很洇墨。為了寫好筆畫的精度,只能:墨汁少兌水,可是黏黏糊糊的很難寫,跟油漆似的拉不開筆;或者加快行筆速度,一般人又做不到高速度下的精度。
    其實,對于小行草書這類的字,根本就不能用生宣(特殊人物可以,不過這種人地球上罕見)。對于這一點,我們非常有必要去研究一下古人傳世的那些作品。很多人幾乎沒有看過古人的真跡(連博物館都沒進過,整天就對著本黑白的破字帖臨?。@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搞書法的不研究材料,你就比別人略遜一籌,別不服。
    《蘭亭序》根本就不是用生宣紙寫的,大家可以這么想,東漢蔡倫造紙,東漢完蛋之后就是三國,三國歸了晉,王羲之就是晉朝滴,所以那時候的科學技術水平,哪能造的出來宣紙???對不對?咱用腳丫子一想就能想得出來。再說了,那時候造宣紙有嘛用啊?又沒有中國書協(xié),也沒有國展。
連蘇東坡、米芾他們大宋朝都沒有生宣紙,否則當時的中國美協(xié)主席宋徽宗早就干上大寫意水墨畫了,還整天畫那勞什子工筆花鳥,還得眼睛都花了。
      說到生宣紙,我曾經看過一個理論家的學術文章,說明清時候開始使用生宣紙寫書法了,理由是明代后期徐渭他們那幫家伙(書法家+畫家)花大寫意畫就用生宣了。2011年夏天我實在閑的沒事,就開始用紅星生宣臨摹徐渭的大寫意,感覺很不對。立馬我就請教了國畫家,人家告訴我----徐渭那種大寫意畫根本不能用生宣。當我再見到幾十張當代大寫意畫家吳冠南先生的大寫意花鳥的時候,我也發(fā)覺----老吳用的也不是生宣啊??磥?,明代后期開始使用生宣紙寫字,是扯淡。難怪女人們都說寧可信世上有鬼,也不信理論家那張破嘴!
    曾經在廣東,有個學王鐸的人讓我看他的作品,我說你要用半生熟的宣紙寫王鐸。他說,別逗了,王鐸用的生宣啊。我笑了,啥時候王鐸用過生宣啊?我們之所以認為王鐸用生宣,都是看的黑白字帖,丈二條幅被濃縮成手掌那么大。
    為什么我要說王鐸沒用過(至少很少用?。┠兀吭巯禄貢又f。。。
    我看過很多王鐸手卷真跡,那種材料基本類似牛皮紙(起碼是熟紙或者類似現(xiàn)在的傳真紙),這一點大家找點全彩色高清字帖,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筆畫不是生宣的效果。至于個別漲墨線條,那都是在熟紙上墨堆積滲透的結果,絕不是生宣紙迅速滲化的痕跡。
    有人說,字帖上他的大條幅都是生宣寫的,不然咋會有漲墨啊?我還是請大家有機會去看原作乃至高清復制品,這樣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人家王大爺一般都是寫在絹或者綾子上面的,那里是什么生宣紙???11月份的時候我在故宮看到一件王鐸條幅,就是白綾子上面寫的。如果把它印成黑白字帖,編輯再不注明,你又以為是生宣了。我們可以這么想:王鐸很多時候那種丈二條幅,就是一筆一行,或者一筆寫好多個字,生宣那么吸墨,他能一下子寫那么多字?除非他用失傳很久的迅雷手法寫的。
    曾經有高手說過一句話很經典----遠離生宣!(請宣紙廠饒了我,我絕沒有砸你們生意的意思!)
    當然,并不是生宣絕對不能用,在當代,生宣作為書法創(chuàng)作最為重要的書寫載體,已經不可逆轉的成為大家常用的材料,而且很多當代名家也用生宣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經典作品,這也是當代書法的創(chuàng)舉和巨大開拓。但我的意思是,你要玩古人沒用生宣寫的那些作品,可你非要用生宣寫,這可就是跟自己過不去,我也無話好說了。
   元熟紙、毛邊紙,這基本屬于練習紙,成本和售價都很低廉,因為具有特殊的書寫效果,往往被書法家所青睞。
    枸樹皮紙,這種宣紙近幾年才被大家逐漸重視起來。這是一種采用陜西、甘肅等地特有枸樹皮做成的紙張,有傳聞說魏晉時期的書法就是寫在這種宣紙上的,因為沒有可靠的依據(jù),我不敢這么說。但是這種宣紙因為是純手工制作,基本保持了古老紙張的制作工藝和紙張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我用過一些,感覺這種紙近似半生不熟,書寫的時候既能有漲墨,又能見筆(筆畫的細節(jié)),書寫感很不錯,去年各類國展有很多作者都在使用。
    對于書寫紙張,我覺得大家應該關注。你都不知道別人用什么宣紙,怎么能寫好字呢?不南轅北轍就阿米頭發(fā)了。那么,怎么才能追蹤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宣紙材料呢?有兩個途徑:
    一個是看國展展覽,去展廳,別買本作品集緣木求魚。
    二是跟中國書法超市或者書畫市場網的收藏家們多討教,因為他們手里有很多當代高手的真跡藏品。
對于書法家而言,對古代墨跡本書法中紙張的研究,是一個經常被忽略而又十分必要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對這個進行研究,我敢說,你的字恐怕永遠也寫不太好,為社么這樣說?咱下回書接著說。。。
    隨著書法的繁榮發(fā)展,尤其是國展的拉動,幾乎帶動了造筆、造紙、造墨、裝裱行業(yè)乃至航空業(yè)的迅速發(fā)展,這應該稱之為國展經濟模式。其實國家發(fā)改委應該給予中國書協(xié)拉動內需特別獎才是。
    那么,但就宣紙而言,因為二王書風的泛濫,導致大量的書法家開始尋求一種適合寫精致筆畫和小行草的載體。于是,我們就得以見到很多高手經常用的紙張了----
比如:泥金、泥銀宣紙,這種紙大概清代有點,好像明國的時候使用稍微多一些。當代很多書法家卻開始廣泛運用。這種材質,類似熟紙,不洇墨,而且書寫有一點摩擦力,比較好寫。只是現(xiàn)在的粗制濫造(當代人的特點),導致很多泥金、泥銀宣紙質量不佳,時間長了表面涂層會氧化變黑。而且這種宣紙比較,折疊幾次容易斷裂。
金卡紙,好像是當代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材質,是裝裱在硬紙板上的。日本有很多各種顏色、材質、質地的金卡。國產的金卡貌似沒有很好的。
    粉箋紙,這個民國的時候就有,好像清代也有使用過。比如,我們看到現(xiàn)在很多清代和民國的老作品,對聯(lián)啥的,都有皴裂,感覺紙張很厚,墨色濃黑,基本就是這種紙張,是表面有粉狀圖層的一種宣紙,和傳真熱敏紙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些書法家在書寫前,都是用干毛巾在表面蹭幾下,讓粉狀物更加密實一些,這樣才好寫,不然很難著墨。那么,當代高手都用什么渲紙寫字呢?咱下回書繼續(xù)說



 寫字的人都知道宣紙?!   ∥也恢朗裁磿r候開始有宣紙的,反正古代貌似沒有,比如王羲之和蘇東坡那會兒?!   ‖F(xiàn)在,我們經常見到,每個書法家家里都有很多宣紙,玩的狠的家里會有專門一個屋子放宣紙...
  寫字的人都知道宣紙。
  
  我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有宣紙的,反正古代貌似沒有,比如王羲之和蘇東坡那會兒。
  
  現(xiàn)在,我們經常見到,每個書法家家里都有很多宣紙,玩的狠的家里會有專門一個屋子放宣紙,據(jù)說宣紙放的年代越久越好用,是這樣的,新的宣紙有火氣,不好用。所謂放的時間長了,就是讓宣紙松軟一些,類似發(fā)酵。
  
  不過用什么樣的宣紙寫字好,這個對于書法家來說挺重要的,就跟你買了一臺法拉利跑車,到底這車是該在山上跑,還是在農村溜達還是在北京的街上飚一下車,這是有點名堂的。
  
  這么說吧,宣紙基本分成三大類:
  
  1、生宣(紙),很洇墨。
  
  2、熟宣(紙),不洇墨。
  
  3、半生熟(紙),不太洇墨。
  
  我曾經見過很多人,臨摹蘭亭序用生宣,費了牛勁兒也弄不好。為啥?因為蘭亭序的字也就硬幣大小,生宣很洇墨。為了寫好筆畫的精度,只能:墨汁少兌水,可是黏黏糊糊的很難寫,跟油漆似的拉不開筆;或者加快行筆速度,一般人又做不到高速度下的精度。
  
  其實,對于小行草書這類的字,根本就不能用生宣(特殊人物可以,不過這種人地球上罕見)。對于這一點,我們非常有必要去研究一下古人傳世的那些作品。很多人幾乎沒有看過古人的真跡(連博物館都沒進過,整天就對著本黑白的破字帖臨摹),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搞書法的不研究材料,你就比別人略遜一籌,別不服。
  
  《蘭亭序》根本就不是用生宣紙寫的,大家可以這么想,東漢蔡倫造紙,東漢完蛋之后就是三國,三國歸了晉,王羲之就是晉朝滴,所以那時候的科學技術水平,哪能造的出來宣紙???對不對?咱用腳丫子一想就能想得出來。再說了,那時候造宣紙有嘛用???又沒有中國書協(xié),也沒有國展。
  
  連蘇東坡、米芾他們大宋朝都沒有生宣紙,否則當時的中國美協(xié)主席宋徽宗早就干上大寫意水墨畫了,還整天畫那勞什子工筆花鳥,還得眼睛都花了。
  
  說到生宣紙,我曾經看過一個理論家的學術文章,說明清時候開始使用生宣紙寫書法了,理由是明代后期徐渭他們那幫家伙(書法家+畫家)花大寫意畫就用生宣了。2011年夏天我實在閑的沒事,就開始用紅星生宣臨摹徐渭的大寫意,感覺很不對。立馬我就請教了國畫家,人家告訴我----徐渭那種大寫意畫根本不能用生宣。當我再見到幾十張當代大寫意畫家吳冠南先生的大寫意花鳥的時候,我也發(fā)覺----老吳用的也不是生宣啊??磥恚鞔笃陂_始使用生宣紙寫字,是扯淡。難怪女人們都說“寧可信世上有鬼,也不信理論家那張破嘴!”
  
  曾經在廣東,有個學王鐸的人讓我看他的作品,我說你要用半生熟的宣紙寫王鐸。他說,別逗了,王鐸用的生宣啊。我笑了,啥時候王鐸用過生宣?。课覀冎哉J為王鐸用生宣,都是看的黑白字帖,丈二條幅被濃縮成手掌那么大。
  
  為什么我要說王鐸沒用過(至少很少用!)呢?
  
  我看過很多王鐸手卷真跡,那種材料基本類似牛皮紙(起碼是熟紙或者類似現(xiàn)在的傳真紙),這一點大家找點全彩色高清字帖,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筆畫不是生宣的效果。至于個別漲墨線條,那都是在熟紙上墨堆積滲透的結果,絕不是生宣紙迅速滲化的痕跡。
  
  有人說,字帖上他的大條幅都是生宣寫的,不然咋會有漲墨?。课疫€是請大家有機會去看原作乃至高清復制品,這樣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人家王大爺一般都是寫在絹或者綾子上面的,那里是什么生宣紙???11月份的時候我在故宮看到一件王鐸條幅,就是白綾子上面寫的。如果把它印成黑白字帖,編輯再不注明,你又以為是生宣了。我們可以這么想:王鐸很多時候那種丈二條幅,就是一筆一行,或者一筆寫好多個字,生宣那么吸墨,他能一下子寫那么多字?除非他用失傳很久的“迅雷”手法寫的。
  
  曾經有高手說過一句話很經典----遠離生宣?。ㄕ埿垙S饒了我,我絕沒有砸你們生意的意思!)
  
  當然,并不是生宣絕對不能用,在當代,生宣作為書法創(chuàng)作最為重要的書寫載體,已經不可逆轉的成為大家常用的材料,而且很多當代名家也用生宣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經典作品,這也是當代書法的創(chuàng)舉和巨大開拓。但我的意思是,你要玩古人沒用生宣寫的那些作品,可你非要用生宣寫,這可就是跟自己過不去,我也無話好說了。
  
  那么,當代高手都用什么渲紙寫字呢?
  
  隨著書法的繁榮發(fā)展,尤其是國展的拉動,幾乎帶動了造筆、造紙、造墨、裝裱行業(yè)乃至航空業(yè)的迅速發(fā)展,這應該稱之為國展經濟模式。其實國家發(fā)改委應該給予中國書協(xié)“拉動內需特別獎”才是。
  
  那么,但就宣紙而言,因為二王書風的泛濫,導致大量的書法家開始尋求一種適合寫精致筆畫和小行草的載體。于是,我們就得以見到很多高手經常用的紙張了----
  
  比如:泥金、泥銀宣紙,這種紙大概清代有點,好像明國的時候使用稍微多一些。當代很多書法家卻開始廣泛運用。這種材質,類似熟紙,不洇墨,而且書寫有一點摩擦力,比較好寫。只是現(xiàn)在的粗制濫造(當代人的特點),導致很多泥金、泥銀宣紙質量不佳,時間長了表面涂層會氧化變黑。而且這種宣紙比較“脆”,折疊幾次容易斷裂。
  
  金卡紙,好像是當代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材質,是裝裱在硬紙板上的。日本有很多各種顏色、材質、質地的金卡。國產的金卡貌似沒有很好的。
  
  粉箋紙,這個民國的時候就有,好像清代也有使用過。比如,我們看到現(xiàn)在很多清代和民國的老作品,對聯(lián)啥的,都有皴裂,感覺紙張很厚,墨色濃黑,基本就是這種紙張,是表面有“粉狀”圖層的一種宣紙,和傳真熱敏紙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些書法家在書寫前,都是用干毛巾在表面蹭幾下,讓粉狀物更加密實一些,這樣才好寫,不然很難著墨。
  
  元熟紙、毛邊紙,這基本屬于練習紙,成本和售價都很低廉,因為具有特殊的書寫效果,往往被書法家所青睞。
  
  枸樹皮紙,這種宣紙近幾年才被大家逐漸重視起來。這是一種采用陜西、甘肅等地特有枸樹皮做成的紙張,有傳聞說魏晉時期的書法就是寫在這種宣紙上的,因為沒有可靠的依據(jù),我不敢這么說。但是這種宣紙因為是純手工制作,基本保持了古老紙張的制作工藝和紙張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我用過一些,感覺這種紙近似半生不熟,書寫的時候既能有漲墨,又能“見筆”(筆畫的細節(jié)),書寫感很不錯,去年各類國展有很多作者都在使用。有興趣的請在本論壇搜索“枸樹皮”。
  
  對于書寫紙張,我覺得大家應該關注。你都不知道別人用什么宣紙,怎么能寫好字呢?不南轅北轍就阿米頭發(fā)了。那么,怎么才能追蹤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宣紙材料呢?有兩個途徑:
  
  一個是看國展展覽,去展廳,別買本作品集緣木求魚。
  
  二是跟中國書法超市或者書畫市場網的收藏家們多討教,因為他們手里有很多當代高手的真跡藏品。
  
  對于書法家而言,對古代墨跡本書法中紙張的研究,是一個經常被忽略而又十分必要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對這個進行研究,我敢說,你的字恐怕永遠也寫不太好,為社么這樣說?咱下回書接著說。。。
  
  線條,其實都是動作形成的。所謂的筆法,就是寫字的動作??墒牵绻阌猛瑯拥膭幼?,但紙張不一樣了,表現(xiàn)出來的線條形狀也是不一樣的,這里面就需要你根據(jù)紙張的生熟程度來調整速度。那么說,即使你弄明白了筆法,可是你沒有弄明白書寫載體,你依然很難做到和古人那樣精彩的線條。
  
  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只注意了線條、結構、章法,而忽略了古人的書寫材料(毛筆、宣紙或者還有墨)。除了要研究古人的技法,書寫材料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比如,我要問大家一下,《蘭亭序》是寫在什么紙張上面的?或許我們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本文中所說的《蘭亭序》是指的馮摹本,因為真跡都說在李世民那里呢。古代傳世的墨跡中,有很多線索值得我們分析、推理、大膽假設,也只有看到了這些蛛絲馬跡,你才能獲得比別人更多的信息,也就比別人理解的更深刻,比別人寫得更好。
  
  那么我們僅以《蘭亭序》為例,分析一下它大概的用紙。
  
  第一,我么要知道馮摹本《蘭亭序》是唐朝的一種技術“響拓”,(關于這個話題,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我的另一個連載《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知道這種技術的人,就會明白,他是蒙在真跡上面雙鉤的。既然如此,就說明這個紙張很“薄”。
  
  第二,《蘭亭序》中的字和筆畫沒有“飛白”。不要以為這是老馮雙鉤填墨的就不會有飛白。老馮他們當時在宮里充當?shù)亩际侨梭w復印機的工作,他們會竭盡全力保證和真跡靠近。所以,沒有飛白,只能說明原作就沒有,而有一兩個字的個別筆畫有飛白痕跡(其實是書寫的時候,毛筆筆毫開叉造成的)。這個推斷證明,《蘭亭序》真跡的紙張是比較細膩的,也只有細膩的紙張,寫這么小的字,才不會出現(xiàn)飛白。
  
  第三,《蘭亭序》沒有漲墨、洇墨的效果,那就說明不是生宣紙。
  
  去年11月份故宮曾經舉辦過“蘭亭特展”,我專門去看了馮摹本的《蘭亭序》,目的就是要看看到底寫在什么紙張上面了(當時我是這么想的:第一,唐代人見到了王羲之真跡蘭亭序,他們會盡可能用類似的紙張描摹。第二,唐代和東晉的紙張有可能沒有大的技術突破,材質差不多。)
  
  當我面對馮摹本《蘭亭序》的時候,仔細分辨,覺得紙張很像我們現(xiàn)在的牛皮紙(至于顏色,我覺得有可能是年代久遠泛黃的原因),那種紙面的質感、細膩感很像牛皮紙。只是,因為科技水平的原因,沒有現(xiàn)在的牛皮紙做的精細,好像現(xiàn)在的新牛皮紙用手摩挲的一段時間,有點表面的亮面被蹭沒了的感覺。
  
  后來在另一個展廳里面,又見到了王獻之的《東山帖》,那種紙張的質感也和我說的馮摹本《蘭亭序》差不多,所以我推斷,唐以前有可能寫字大多都采用那種紙。
  
  也有材料證明東晉使用“雁皮宣”的,有關這個資料,有形的還可以搜索我的另一個連載《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里面有一段說明。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蜀素帖》,可是大家真的研究過老米寫在什么上面的嗎?即便你知道是“蜀素”,可蜀素到底是啥玩意你見過嗎?你用過嗎?老米用的那個蜀素和我們現(xiàn)在的有什么區(qū)別嗎?比如材料發(fā)生變化了嗎?細度一樣嗎?
  
  怎么才能知道我們現(xiàn)在的蜀素和老米那個蜀素細度、密度不一樣?很簡單啊----你找一個高清本的《蜀素帖》,通過放大,數(shù)一下它的單位面積內,絲織的根數(shù),然后如法數(shù)一下你現(xiàn)在見到的蜀素就知道差別了?;蛟S你覺得這么做意義不大,但這就是研究、學習的方法,只有有這種精神,才會把事情做好。不然,整體稀里糊涂的,怎么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呢?如果那樣,連烤白薯的都是書法家!
  
  如果,我們仔細梳理一下明朝以前的書法墨跡資料,會發(fā)現(xiàn),作品里面都沒有漲墨和飛白,這不僅僅是一個材質的問題,而且這也可以延伸為明以前中國古典書法的一個審美特征。為什么很多人總說我們現(xiàn)在的書法滿紙燥氣,這里面除了心緒的浮躁之外,是否還有筆墨的浮躁?筆墨的浮躁是否就有大量運用飛白、漲墨、宿墨的因素呢?你這樣考慮過這個問題嗎?
  
  小時候,經常見到練習書法的人用報紙,除了降低成本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報紙(新聞紙)書寫效果還不錯。新聞紙不是很洇墨,或許就有點古代某個時期紙張的效果。后來,書法家們經濟條件相對好了,都開始用宣紙(哪怕是毛邊紙)練字。我覺得,書法家們不要忽略新聞紙。
  
  信紙,其實就是很熟很熟的紙張,很多人以為這不是寫毛筆字的紙張,其中包括復印紙。因為這些紙張很難寫,沒有書寫時候毛筆與紙張摩擦的“澀感”。我覺得,書法家還是要用信紙或者復印紙寫寫。這么光滑的紙張,對訓練筆法的精度非常有好處,一旦你的用筆有毛病,在紙面上就顯而易見。有的書法家為了訓練筆法的精準性和合理性,甚至在掛歷(畫報)甚至玻璃上練習書寫,至于有什么好處,寫過就知道了。
  
  我用過一種宣紙,是遼寧李洋兄介紹的,叫做“煮錘”,我不知道為什么是這兩個字。這種紙是半生不熟的,很適合書寫小行草書,澀感、洇墨程度都很好,便于控制。不過后來買的就不是很好了,是安徽的,整張紙會出現(xiàn)局部洇墨、局部不洇墨,這很討厭,往往讓你寫到某個段落的時候,措手不及,一張作品就夭折了。
  
  那么名家都用什么宣紙呢?
  
  單就小字行草書或者楷書而言,我簡單介紹一下我所見過的名家高手他們都用什么紙張----
  
  我手里有一些孫曉云老師的小字行書,有些是灑金瓦當宣紙,有些是水紋宣紙,這些紙張基本上都屬于半生熟的宣紙。
  
  我手里有張旭光先生四尺對開的《心經》小字行書,也是水紋宣紙寫的。
  
  陳忠康早幾年用高麗紙,那種紙稍微厚一些,紋理比較明顯,,表面比較粗糙,但似乎不是很洇墨,因為厚一些,滲墨的效果會顯得線條很厚實。現(xiàn)在他用生宣寫小字,但也不是很生的那種宣紙。他還用過日本的金箋紙(就是比較厚,類似泥金,上面有一層很薄的絲絨)。也用過絹。
  
  陳海良的小行草書基本用生宣,因為他的行筆速度比較快、線條比較細,所以是否洇墨對他影響不大。他也用過水紋宣紙寫小字。大字有時候用宣紙,有時候用托過的絹。
  
  管俊的小楷基本用托過的絹。不過我見過他用酒店的信紙寫的冊頁。
  
  朱勇方用小楷寫過新聞紙。一鳥兄也愛用陳年新聞紙寫小楷。
  
  張志慶愛用粉箋寫小行草書。
  
  有些書法家這兩年開始使用枸樹皮紙寫小行草書,洇墨有效果,也能控制不洇墨。
  
  還有很多書法家喜歡用絹寫小字。
  
  并不是說生宣紙不能寫小字,而是相對熟一些的宣紙更適合寫小字,好把握也見筆,這是目前書法界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
  
  對于書寫的紙張,我是這么認為的----不要拘泥于一定是宣紙,或者一定是生宣。這都是當代人的想法!什么紙張好用、好寫、好看就用什么,別老想著萬一你的毛筆字傳世了,紙張會不會影響傳世是否久遠,這種事兒發(fā)生的可能性比蚊子吃大象還渺茫。
  
  書法家也學會分析古人的材料,不斷搜尋更好的書寫材料,讓你的作品寫得更好看,爭取多賣點錢就行了,多為廣大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點喜聞樂見的毛筆字作品,這就夠了,你對社會和你家人的貢獻已經不小了。
  
  傳統(tǒng)總是好的,傳統(tǒng)也總是經典的。比如民國乃至到建國后六七十年代,曾經在文人之間比較流行的“宣紙信箋”和各種“彩箋”,書寫成小品和各種組合的書法作品,相當雅致,文人氣十足。比如著名的朵云軒、榮寶齋以及四川等地坊間制作精良的信箋,這些年被名家和有身份的書法家寫成小品,非常值得把玩玩味。于是,中國書法超市也陸續(xù)有人出售,民間有志之士也紛紛出重金收藏那些有價值的信箋,其中不乏珍品、孤品。在這方面,學問也蠻大,其中涉及版本、故事、典故、制作方法等。我就認識以為此中行家高手----中國書法家論壇和中國書法超市的總版主:止堂夫子。
  
  他還是青年才俊中不可多得的金石愛好者,擅長碑帖拓本鑒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對書法的形式的問題深有研究。大家對此有興趣的,不妨去中國書法超市找止堂請教一二,如沒有收獲,你罵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