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古代文學(xué)簡論(之四) ——齊魯詩歌《詩經(jīng)·曹風(fēng)》《魯頌》之美
張英基
摘要:齊魯詩歌:曹風(fēng)、魯頌、歌謠的美學(xué)特點(diǎn)與審美觀。
關(guān)鍵詞:齊魯詩歌 曹風(fēng) 魯頌 歌謠
一、《詩經(jīng)·曹風(fēng)》的美學(xué)特點(diǎn)與審美觀
曹國的疆域在今山東西南部。周武王封其弟姬振鐸于曹,都于定陶。后被宋國所滅?,F(xiàn)存《曹風(fēng)》共四篇: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楚楚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全詩三章,寫蜉蝣這種小昆蟲,朝生暮死,猶有“羽、翼”以自我修飾,“衣裳楚楚”、“楚楚衣服”、“麻衣如雪”。作者借此哀嘆曹國貴族統(tǒng)治者好奢侈而任小人。在國難當(dāng)頭,卻依然整飾衣裝,講究場面之可悲。
《候人》: 彼侯人兮,何戈與殳。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維鵜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薈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孌兮,季女斯饑。
這首詩共四章,諷刺當(dāng)時那些“不稱其服”的貴族士大夫及其重用的小人,同情其下級小吏“候人”“何戈與殳”之奔波操勞、“婉兮孌兮,季女斯饑”艱辛清苦而不得厚享。
《鳲鳩》: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 鳲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鳲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全詩四章,每章開始以“鳲鳩在桑”起興,稱頌“淑人君子”“儀一”、“不忒”的儀表風(fēng)度,肅整端莊;待人處事,賢德善良。意在陳古諷今。
《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愾我寤嘆,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蕭。愾我寤嘆,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愾我寤嘆,念彼京師。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全詩共四章,前面三章寫曹國人“愾我寤嘆”,慨嘆王朝的戰(zhàn)亂,“念彼京周”,表示對周王室的無限懷念之情。最后一章,“郇伯勞之”贊許周文王之子郇伯平息戰(zhàn)亂之功。
二、《詩經(jīng)·魯頌》的美學(xué)特點(diǎn)與審美觀
魯國疆域在今山東西南部。周成王封周公之子姬伯禽于魯,定都于曲阜。《詩經(jīng)》中無“魯風(fēng)”,但有《魯頌》?!对娊?jīng)·魯頌》是春秋前期魯國用于朝廷、宗廟的樂章,其中《泮水》和《閟宮》是寫臣下對國君的歌頌,而其余的則都是宗廟的祭祀之歌。由于它們的時代較晚,在創(chuàng)作上受到了雅詩的影響,文學(xué)技巧上較之《詩經(jīng)·周頌》有了很大的進(jìn)步,但由于此時社會已不能和周初的繁榮景象相比,詩中所描述的內(nèi)容,歌功頌德,近于阿諛。前人說它“褒美失實(shí)……開西漢揚(yáng)馬先聲”(1),指出了當(dāng)時這些廟堂文學(xué)內(nèi)容的實(shí)質(zhì)。今存《魯頌·駉之什》共四篇。
《駉》: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骍有騏,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駵有雒,以車?yán)[繹。思無斁,思馬斯作!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這是一首頌馬之辭。全詩四章,贊美了各色各樣的“駉駉牡馬”:“有驈有皇,有驪有黃”、“有騅有駓,有骍有騏”、“有驒有駱,有駵有雒”、“有駰有騢,有驔有魚”,并都善于駕車:“以車彭彭”、“以車伾伾”、“以車?yán)[繹”、“以車祛祛”。《魯頌·駉》的主旨在于歌頌魯僖公振興魯國軍事力量的活動及其成就,贊頌魯僖公牧馬于野,“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思無邪”,不害農(nóng)田,以喻樂育賢才。這是春秋時期魯國復(fù)興“周禮”的重要內(nèi)容。 我國文化至周而始完全發(fā)達(dá),平王東遷前后是政治、社會急劇變動的時期,所以那時候的詩最多。春秋中期以后的詩,為何沒有被輯入《詩經(jīng)》呢?《孟子》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所謂“王者之跡熄”者,系指春秋中期,周室衰而采詩之制廢,故不能采到各國的風(fēng)詩,而雅、頌亦不再有人輯錄,故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所以《詩經(jīng)》所收之詩,至春秋初期為止。
《有駜》: 有駜有駜,駜彼乘黃。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鷺,鷺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樂兮?!?span lang="EN-US"> 有駜有駜,駜彼乘牡。夙夜在公,在公飲酒。振振鷺,鷺于下,鼓咽咽。醉言歸,于胥樂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駽。夙夜在公,在公載燕。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榖,詒孫子,于胥樂兮。
全詩共三章,寫魯僖公宴飲群臣,“在公明明”、“在公飲酒”、“在公載燕”、“醉言舞”、“于胥樂”,以樂舞助興,慶豐收,祝吉祥。全詩充滿頌德祝福的意味。
《泮水》: 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旂。其旂茷茷,鸞聲噦噦。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思樂泮水,薄采其藻。魯侯戾止,其馬蹻蹻。其馬蹻蹻,其音昭昭。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既飲旨酒,永錫難老。順彼長道,屈此群丑。 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魯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宮,淮夷攸服。矯矯虎臣,在泮獻(xiàn)馘。淑問如皋陶,在泮嫌囚。 濟(jì)濟(jì)多士,克廣德心?;富赣谡?,狄彼東南。烝烝皇皇,不吳不揚(yáng)。不告于讻,在泮獻(xiàn)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車孔博,徒御無斁。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爾猶?;匆淖浍@。 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憬彼淮夷,來獻(xiàn)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全詩共八章?!澳履卖敽?,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允文允武,昭假烈祖”,“明明魯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宮,淮夷攸服”、“濟(jì)濟(jì)多士,克廣德心?;富赣谡?,狄彼東南”,歌頌了魯僖公修泮宮、克淮夷之功,贊美他繼承祖業(yè),平服淮夷,成其武功。詩中寫群臣“在泮飲酒”、“在泮獻(xiàn)功”,在泮宮慶賀,淮夷派使臣朝貢,盡頌僖公的才略與美德。
《閟宮》: 閟宮有侐,實(shí)實(shí)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zāi)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穉菽麥,奄有下國。俾民稼穡,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 后稷之孫,實(shí)維大王。居岐之陽,實(shí)始翦商。至于文武,纘大王之緒。致天之屆,于牧之野。無貳無虞,上帝臨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 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大啟爾功,為周室輔?!?
乃命魯公,俾侯于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 周公之孫,莊公之子。龍旂承祀,六轡耳耳。春秋匪解,享祀不忒?;驶屎蟮郏首婧箴?。享以骍犧,是饗是宜,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 秋而載嘗,夏而楅衡。白牡骍剛,犧尊將將。毛炰胾羹,籩豆大房。萬舞洋洋,孝孫有慶。 俾爾熾而昌,俾爾壽而臧,保彼東方,魯邦是常。不虧不崩,不震不騰,三壽作朋,如岡如陵。 公車千乘,朱英綠縢。二矛重弓,公徒三萬。貝胄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 俾爾昌而熾,俾爾壽而富,黃發(fā)臺背,壽胥與試。俾爾昌而大,俾爾耆而艾。萬有千歲,眉壽無有害。 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同。莫不率從,魯侯之功。 保有鳧繹,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魯侯是若。 天錫公純嘏,眉壽保魯,居常與許,復(fù)周公之宇。魯侯燕喜,令妻壽母。宜大夫庶士,邦國是有。既多受祉,黃發(fā)兒齒。 徂徠之松,新甫之柏。是斷是度,是尋是尺。松桷有舄,路寢孔碩。新廟奕奕,奚斯所作??茁掖T,萬民是若。
全詩共十二章,四百九十二字,為《詩經(jīng)》中最長的一首詩。詩歌從贊美魯國遠(yuǎn)祖“赫赫姜嫄”、后稷、大王、文武、周公的功德業(yè)績寫起,以賦為主,兼用比興,極盡鋪張揚(yáng)厲之能事。詩中詳細(xì)敘述了魯侯僖公兵伐淮夷、恢復(fù)疆土、修建宮室等功業(yè),詩的第四章開頭所說的“周公之孫,莊公之子”,指的就是魯侯僖公。全詩以戎、祀二事作為重點(diǎn)描繪,從大處著筆,特別突出其“至于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的兵伐淮夷之功,依古禮將其戰(zhàn)功告祭祖廟。“萬舞洋洋,孝孫有慶”,作此樂歌,告祭唱之。 從《詩經(jīng)》中的齊風(fēng)、曹風(fēng)、魯頌用韻情況看,其特點(diǎn),一是韻式多種多樣,二是韻部繁富復(fù)雜,三是用韻細(xì)密。透過齊風(fēng)、曹風(fēng)、魯頌的韻律,可以窺見齊魯先民對語音的自然感知力和對音韻美感的探索。其中可以看到重言同音相疊、雙聲首音相合、疊韻尾聲相回應(yīng)的用語技巧。押韻方式豐富多彩,以口語為準(zhǔn),故為“天籟”?!扒榘l(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2),詩人們在吟唱中,聲情并茂,令人為之心搖動容。齊魯先民對于語音的感受,與他們對音樂的感受是相貫通的。“聲依永,律和聲”,這種共通和鳴,正充分體現(xiàn)了齊魯先民對音韻聲律細(xì)致體悟的樂感性。
三、齊魯歌謠的美學(xué)特點(diǎn)與審美觀
除了《齊風(fēng)》《曹風(fēng)》《魯頌》等齊魯詩歌以外,在齊魯還流傳著許多齊魯歌謠,散見于《左傳》《晏子春秋》《戰(zhàn)國策》、《呂氏春秋》等典籍中。 《左傳·哀公五年》載有《萊人歌》:“景公死乎不與理,三軍之事不與謀。師乎,師乎,何黨之乎?”是寫齊景公死后,萊人見其諸子逃奔衛(wèi)、魯?shù)那榫?span lang="EN-US">,并為這群流亡公子的下場擔(dān)憂?!洱R人歌》見于《左傳·哀公二十一年》:“魯人之皋,數(shù)年不覺,使我高蹈。唯其儒書,以為二國憂?!睂懓Ч吣甓?span lang="EN-US">,魯哀公與齊平公會盟于蒙, 《晏子春秋·諫下第五》載有《凍水歌》:“庶民之言曰,凍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晏子春秋·諫下第六》載有《穗歌》:“穗兮不得獲,秋風(fēng)至兮殫零落。風(fēng)之拂殺也,太上之靡弊也?!薄蛾套哟呵铩ぶ囟愓摺返谑螺d有《歲暮歌》:“歲已暮矣,而禾不獲,忽忽矣若之何?歲已寒矣,而役不罷,惙惙矣如之何?”這些歌謠的主旨都是反對齊景公濫用民力,修筑臺榭,悮農(nóng)事,礙稼穡。歌謠反映了齊景公奢靡病民,表現(xiàn)晏嬰為民請命的思想。 《戰(zhàn)國策·齊策四》的《彈鋏歌》,寫馮諼表面貪求無厭,“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實(shí)際上是試探 《呂氏春秋·貴直》載有《狐援辭》二首,其一:“先出也,衣絺紵;后出也,滿囹圄。吾今見民之洋洋然,東西走,而不知所處?!备柚{告戒齊湣王不要失國。其二:“有人自南方來,鮒入而鯢居,使人朝為草而國為墟。殷有比干,吳有子胥,齊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jǐn)僦畺|閭。每斮者以吾參夫二子者乎!”警告齊湣王要提防淖齒專權(quán)。這兩首歌謠都運(yùn)用了隱喻法,寫得含蓄委婉,發(fā)人深思,令人警醒。 此外,還有寧戚的《飯牛歌》反復(fù)出現(xiàn)于漢代以后的文獻(xiàn)典籍中。例如:“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遭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3);“滄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鯉魚長尺半。轂布單衣裁至骭,清朝飯牛至夜半。黃犢上坂且休息,吾將舍汝相齊國?!保?span lang="EN-US">4)“出東門兮厲石班,上有松柏兮青且蘭。粗布衣兮缊縷,時不遇兮堯舜主。牛兮努力食細(xì)草,大臣在爾側(cè),吾當(dāng)與爾適楚國?!保?span lang="EN-US">5)以上幾首《飯牛歌》歌謠,其內(nèi)容大致相似。一開始,或用“南山石”、或用“滄浪水”、或用“松柏”起興,暗喻自己的志向之堅貞、高遠(yuǎn),人格之純潔、高尚;隨后是感嘆自己生不逢時、處境困窘,只好去飯牛;最后企盼時機(jī)到來,出仕圣君明主,并且表示若齊國不用即投奔楚國。這些都十分符合寧戚當(dāng)時的處境和心境。
注釋:
(1)《詩經(jīng)原始》; (2)《毛詩·大序》; (3)《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裴骃《集解》引應(yīng)劭; (4)《藝文類聚》卷四十三; (5)《文選·嘯賦》,李善注引《淮南子》。 2004.7.19 張英基 2016-5-19收集整理稿 |
|
來自: 昵稱12061330 > 《個人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