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看完這篇就趕上主任啦 | 解讀血常規(guī)(高階版)

 海濤魚 2016-05-19

血常規(guī)是臨床中最常見的檢驗項目之一,血常規(guī)結果可以反映出人體許多的變化,但眾多的檢查結果真的每個人都完全掌握了嗎?接下來看一下,你對血常規(guī)的解讀到了哪個階段吧~

住院醫(yī).jpg

任勞任怨住院醫(yī)

1. 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HGB)、紅細胞比容 / 壓積(HCT)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兒

嬰兒

兒童

紅細胞(RBC 1012/L)

4.0~5.5

3.5~5.0

6.0~7.0

3.0~4.5

4.0~5.3

血紅蛋白(Hb/HGB  g/L)

120~160

110~150

170~200

100~140

120~140

紅細胞比容/壓積(HCT  %)

0.40~0.50

0.37~0.48

0.49~0.60




臨床意義 

增多:(1)相對增多:嘔吐、腹瀉、多汗、多尿、大面積燒傷等所致;(2)絕對增多:真性紅細胞增多癥;(3)代償性增多:缺氧。

減少:常見于缺鐵性、溶血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2. 血小板

正常值(100~300)× 109/L

臨床意義

增多:常見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

減少: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

3. 血沉

正常值 男性 0~15 mm/h 女性 0~20 mm/h

臨床意義

增快:常見于各種炎癥、結核病和風濕病活動期、組織損傷、貧血和高蛋白血癥、惡性腫瘤等;

減少:常見于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肝損害、脫水及使用抗炎藥物。

4. 白細胞(WBC)

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新生兒(15.0~20.0)×109/L,6 月~2 歲(11.0~12.0)×109/L,4~14 歲 約 8.0×109/L

臨床意義

增多:常見于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減少:常見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

5. 白細胞分類(DC)

正常值

嗜中性粒細胞(N):成人 0.40~0.75 兒童 0.30~0.65

嗜酸性粒細胞(E):0.005~0.05

嗜堿性粒細胞(B):0~0.01

淋巴細胞(L):成人 0.20~0.45 兒童 0.3~0.56

單核細胞(M):成人 0.02~0.06 兒童 0.02~0.08

臨床意義

嗜中性粒細胞(N):增多或減少,同白細胞(WBC)。

嗜酸性粒細胞(E):(1)增多:常見于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ㄈ鐫裾?、牛皮癬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2)減少:常見于傷寒、副傷寒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tài)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后。

嗜堿性粒細胞(B):(1)增多:常見于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后及鉛、鋅中毒等;(2)減少:無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L):(1)增多:見于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應、變態(tài)反應、溶血性貧血等;(2)減少:見于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 X 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癥等。

單核細胞(M):(1)增多:常見于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2)減少:無臨床意義。

※ 嗜酸性粒細胞(E)直接計數(shù)

正常值(50~300)×106/L

臨床意義:同白細胞分類 

如果以上內容你都掌握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經達到了一個住院醫(yī)的基本要求并且逐步向更高的級別邁進,下一級別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主治醫(yī).jpg
運籌帷幄主治醫(yī)

1.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正常值 80~95 fl

臨床意義

增多:常見于大細胞性貧血

減少:常見于小細胞低色素貧血

2.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

正常值 27~32 pg

臨床意義

升高:常見于大細胞性貧血

降低:常見于小細胞性貧血

3.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正常值(百分比)0.32~0.36

臨床意義: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

4.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正常值(百分比)0.109~0.157

臨床意義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增大時有意義,常見于各種類型營養(yǎng)缺乏性貧血(表 1)

表 1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和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分類法


MCV

RDW

正常人

缺鐵性貧血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

鐵幼粒細胞貧血

單純小細胞貧血


5. 血小板平均體積(MPV)

正常值 6.3~10.1 fl

臨床意義

增高:常見于血小板破壞過多、骨髓纖維化、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狀態(tài)、脾切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綜合征、鐮狀細胞性貧血等;

減少:常見于骨髓增生低下、脾功能亢進、化療后、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

6. 網織紅細胞

成人絕對數(shù)(24~84)×109/L,百分數(shù) 0.005~0.015

新生兒絕對數(shù)(144~336)×109/L,百分數(shù) 0.02~0.06

臨床意義

增多:常見于溶血性貧血、缺鐵障礙性貧血、大出血;

減少:常見于急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這些我都已經掌握了!」好吧,假如這些在你看來都是些小 Case,那你已經步入了牛人的境界,從此可以指(zhi)點(zhi)江(dian)山(dian)。但不要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還有最后一個階段沒達到~

主任醫(yī).jpg
俾睨天下主任醫(yī)

1. 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計數(shù)

正常值(百分比)約 0.0001,絕對數(shù)<300/109 紅細胞

臨床意義

明顯增多見于鉛、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見于溶血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白血病、惡性腫瘤等。

2. 嗜中性粒細胞(N)核象變化

正常值(百分比)

幼稚中性桿狀粒細胞 0.01~0.05

中性粒分葉核粒細胞分葉少于 4 葉 0.50~0.70

臨床意義

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細胞超過中性粒細胞的 5%,表示中性粒細胞生長旺盛。常見于急性傳染病或體內有炎癥病灶者。中度感染時,白細胞數(shù)超過 10×109/L 時,中性桿狀粒細胞>6%,為輕度左移;>10%,為中度左移;>25%,為重度左移。

核右移:為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大部分為 4~5 葉或更多。表示衰老白細胞增多,造血功能減退,如疾病進行期突然出現(xiàn)核右移(5 葉葉白細胞 > 3%),則為疾病的危險預兆,預后不良。

3. 紅斑狼瘡(LE)細胞

正常值 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常見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急性期陽性率可高達 80%),亦可見于一些結締組織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至此為止,血常規(guī)的內容你已全都掌握了,現(xiàn)在你可以去科里指指點點啦~

(內容整理自《怎樣看化驗單》)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