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龍骨牡蠣湯治呃逆嘔吐 例1: 黃某,男,64歲。素體虛弱,患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年余未愈。1970年11月,因與鄰里爭吵,是夜自覺胸脘脹悶,似有氣從胃脘上沖,繼之呃逆聲低,持續(xù)不斷。用圓形木托頂于胃脘,才使呃聲稍緩或暫停。飲食難進,夜不安寐,頭暈腦脹,煩躁難耐,大便溏薄,小便色白量少。舌淡,苔白膩,脈弦細微數(shù)。經(jīng)某醫(yī)院診斷為神經(jīng)性膈肌痙攣,服中西藥對癥治療7日,諸證未減。遂會診,投以: 桂枝15克,炙甘草l0克,生龍牡各15克。 先煎龍、牡20分鐘,再放入桂、甘同煎。每劑水煎3次,合汁200毫升,6小時服1次,每次50毫升。 服藥5次,呃逆明顯減輕,也拿掉木托,雖還發(fā)作,但瞬時即過,精神轉佳,三餐均能進食少許,夜可睡3~4小時。唯仍覺胸中煩悶,脘脹嘈雜。繼用上方,服法同前。又服6劑而愈。 例2: 于某,女,66歲。素體健康。于1973年秋,因故與人口角后,一日未食,一夜未眠。翌晨自覺頭昏欲仆,煩悶脘脹,不欲食,強食即吐。遂求醫(yī),以柴胡等疏肝藥冶之,服藥3次,原疾未愈,反增呃逆,時發(fā)時止。呃時時伴面部肌肉抽動,雙上肘揮舞,時捶胸嘆息,舌淡苔白,脈沉弦,藥用: 桂技15克,炙甘草5克,生龍牡各30克。煎服法同例一。 2劑服盡,呃逆大減,發(fā)作時間縮短,面部肌肉抽動及上肢揮舞癥狀消失,故食增進,食后不吐,但脘脹未除繼服上方,改炙甘草為生甘草又服4劑告愈。 例3: 譚某,女,27歲。素體健康,因婚姻不順而憂思焦慮,常感心煩悸,噯氣食少。于1985年5月,因故與人爭吵,在吵鬧中突發(fā)呃逆,連續(xù)不斷,即送某醫(yī)院,診斷為神經(jīng)性膈肌痙攣。經(jīng)中西藥治療月余,仍時發(fā)時止,反復不愈,6月病情加重,呃聲響亮,猶如吼鳴,呃時彎腰扭背,甚則奔走,光呼不吸,氣憋難忍,痛苦異常,伴頭脹目眩,心煩不寐,胸脅脹滿,月經(jīng)衍期。舌淡苔白,脈弦數(shù)。投本方3劑,藥用: 桂枝20克,生甘草10克,生龍牡各40克。煎服法同例一。 服藥后即效,呃聲漸緩,間歇時間延長,心煩脅脹好轉,夜能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討論: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意取桂、甘合化以溫通心陽,龍、牡潛鎮(zhèn)安神以翕收浮陽,共奏溫心陽、鎮(zhèn)心神之功。依此宗旨,觀臨床多用治風心病,神經(jīng)官能癥等見心悸怔忡,煩躁、自汗等屬心陽虛之病變。但根據(jù)病理的相互關聯(lián)可知,本方在心經(jīng)病變的同時,肝脾功能亦必失常。四藥相伍,調肝理脾作用亦甚為重要。 綜上3例,雖素體有別,癥狀有異,但肝氣逆亂,中焦失和機理則一,故皆以頑固呃逆為主癥,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頭目眩暈,煩躁不安甚或肌肉肢體抽動等。每惱怒憂郁,易暗耗肝陰,以致肝氣逆急,肝陽偏亢,肝逆挾胃,則胃失和降而呃逆;肝逆陽亢,則魂不收藏而煩躁:風陽升動,則上擾清陽而眩暈,甚則引動肝風而肌肉肢體抽動。 《臨證指南》云:“凡肝陽有余,必須介類以潛之,柔靜以攝之,味取酸收,或主咸降,務清其營絡之熱,則升者伏矣”。方中,龍、牡鎮(zhèn)肝逆兼斂陰,桂枝振奮脾陽兼散郁,甘草和胃調中兼緩急。四藥相合,平肝疏肝和中降逆之功顯著。 臨床上肝胃失和所致之呃逆證頗多,一般習以降胃疏肝法冶之。但是,肝氣郁滯并非其實質,肝逆氣急、肝陽上亢則是其關鍵,故以鎮(zhèn)肝降肝和中立法。選藥上應避免用柴胡、青皮、半夏等香燥易劫肝陰之品,務遵“忌剛用柔”這原則,縱觀本方組成,最能體現(xiàn)上述旨意,故對證用之效如桴鼓。 |
|